農 博
一種神奇的免耕馬鈴薯種植技術正受到廣西各地農民的普遍歡迎,這種種植技術不用翻耕土地、不用深埋種植,表層簡單覆蓋稻草,采收簡單,種出來的馬鈴薯平均每畝增產3成左右,且質量上乘,迄今為止已經在廣西累計推廣種植294萬畝。
著名馬鈴薯專家孫慧生實地考察后連連贊嘆:“廣西冬種馬鈴薯稻草覆蓋免耕技術是一種創新,在我國乃至世界的馬鈴薯生產上是一種新的模式。種馬鈴薯在別的地方就要擠糧食的面積,而這里利用了大片的冬閑水稻田,既保障了糧食生產,又增加了農民收入?!?/p>
冬閑田“白撿”一季馬鈴薯
傳統的馬鈴薯種植采用覆土栽培,收獲時再用鋤頭把一窩一窩的馬鈴薯從土里挖出來,但廣西的免耕馬鈴薯收獲方式非常特別:村民們把田間一壟一壟的接近腐爛的稻草掀開,顏色鮮亮、個大溜圓的馬鈴薯就完全展現在地表,人們像撿雞蛋一樣直接用手撿拾馬鈴薯,然后裝在隨身攜帶的竹簍里,整個過程輕松愉快。
這種神奇的稻草覆蓋免耕馬鈴薯種植技術,與傳統埋土種植的馬鈴薯相比,這樣生產的馬鈴薯不僅帶泥少,很少受傷,而且外形圓整,賣相好。
玉林市福綿區泉東村農民張蘭昌興奮地說:“就是擺一擺,蓋一蓋,撿一撿,晚稻收完以后水田不需翻耕,直接將馬鈴薯種擺放在泥面上,再蓋上一層稻草,如果管理跟得上,3個月后就有好收成。平均一畝地產1900千克左右,有2000元的毛收入。”
興業縣被稱為“廣西馬鈴薯免耕技術推廣第一縣”,2007年全縣14.5萬畝冬種馬鈴薯喜獲豐收,可為全縣農業增加產值近3億元。
玉林市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陳耀福說,廣西屬于雙季稻產區,在沒有推廣冬種馬鈴薯之前,各地晚稻收割之后水田就成了冬閑田,一直到第二年再種早稻?,F在各地在水田廣泛推廣的冬種免耕馬鈴薯,恰恰利用了晚稻收割后的這一空當。“冬閑田再也不‘閑了,短短3個月時間硬是多出了一季收成,而且很輕松。
廣西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李如平算了一筆賬:稻草覆蓋免耕馬鈴薯技術到位的話,畝產一般在1500到2500千克左右,即使按畝產1500千克、每千克田頭價格1.2元計算,每畝產值也有1800元;而水稻按畝產500千克、每千克收購價1.4元計算,兩季水稻合在一起產值才1400元。這意味著增加一季馬鈴薯,可以使畝產值增加一倍以上。
技術創新鋪開增收新路
廣西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非常適合馬鈴薯生長,但受到土壤環境、栽培技術、市場價格等諸多因素影響,多年來廣西馬鈴薯種植面積在30萬~60萬畝之間徘徊。
廣西農業技術推廣總站負責人徐世宏介紹,為培育一條確保糧食安全和農民持續增收的新路子,從2003年起廣西開始進行馬鈴薯稻草覆蓋免耕栽培技術試驗。與常規種植時揮汗如雨地種薯、挖薯相比,免耕種植“連小孩也能做”。
2003年冬季,玉林市玉州區、興業縣進行了小面積試種。沒想到,這一下試出了意想不到的效果。2004年開始,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廳加大扶持力度,如今廣西已成為全國免耕馬鈴薯種植第一大省。
稻草覆蓋免耕馬鈴薯為何受到農民的追捧?結合廣西多年實踐,廣西自治區農業廳廳長張明沛一口氣說出了如下5大“獨特”與“神奇”:一是省工節本,簡便易行。與傳統的翻耕栽培法相比,一般省工6到8個,相當于每畝減少成本100元左右。二是增產增效,商品率高。稻草覆蓋免耕栽培一般比常規栽培畝產提高15%~30%,多的可達40%。馬鈴薯大小均勻、整齊、圓整,表面光滑,破損率低,一般每畝增收250元以上。三是搶上季節,提高產值。免耕栽培可以克服因干旱無法整地和犁田耙地耗時耗力等問題,做到晚稻成熟一塊,收割一塊,馬鈴薯種植一塊,促進早生快發,可提早上市賣好價錢,還可避免耽誤次年早稻拋秧季節。四是打破局限,適應性廣。解決了黏性土壤和板結土壤種植馬鈴薯產量、質量不高的問題,只要冬季溫、光、水條件適宜都能種植。五是肥田養地,生態環保。稻草覆蓋免耕栽培使稻草自然還田。同時,免耕利于土壤內水、肥、氣的暢通,減少植株病害,減少農藥使用。
新技術帶來綜合效益
“冬春3個多月,每戶種3畝,畝產1500千克,每千克6毛錢,人均最少增收300元(按一戶5口人計算)。”作為稻草覆蓋免耕馬鈴薯種植技術的積極推行者,張明沛最初下基層時經常在不同場合對農民講這句相同的話?!稗r民增收靠什么?種馬鈴薯啊,我看這就是一條捷徑?!?/p>
不過他算的還只是最低水平的賬,幾年來廣西農業部門專家進行了新品種試驗,為這項技術的完善和推廣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隨著這項技術的日臻成熟,新的紀錄在廣西各地不斷誕生。
廣西的眼光沒有簡單停留在免耕馬鈴薯種植技術本身,而是想方設法改進技術,不斷延長產業鏈,把免耕馬鈴薯這一產業發展得紅紅火火,進一步促進了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
2007年2月,武鳴縣啟動了別具匠心的“神奇免耕生態馬鈴薯之旅”現場采摘、現場燒烤,游人、客商紛至沓來,進一步提高了免耕馬鈴薯的知名度。如今,免耕馬鈴薯旅游正在廣西各地展開。
廣西陸川縣已成為本地馬鈴薯進軍東盟市場的“排頭兵”。陸川縣2006年嘗試把馬鈴薯銷往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在國內每公斤1元左右的馬鈴薯,在國外可賣到3元以上,收入增長了兩倍多,產品供不應求。開放的東盟市場將為廣西農民展示出一條全新的致富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