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殿勇
核心揭示
河南省沁陽市以西萬、紫陵、水南關為代表的一些鄉村、在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下,摸索出了符合實際的集約經營、“四荒”開發、對外承租、農地入股等流轉模式。今年3月份,該市又在全省率先搭建了市、鄉、村三級政府主導、市場運作、規范高效的土地流轉平臺;特別是9月11日,該市舉辦了“農村土地經營權公開拍賣、競爭性談判大會”,媒體稱此舉敲響了“中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公開拍賣第一槌”。沁陽市的做法獲得了肯定,被譽為“河南省農村土地流轉改革的一面旗幟”。
多棲農民的種田煩惱
今年秋收,河南省沁陽市西萬鎮西萬村農民彭大橋連地邊也沒踩一下。
“從去年秋季開始,俺家的地流轉給了村里的農業公司,種地的事再也不用操心了。”大橋樂呵呵地說,“吃飯不成問題,這不,前陣子公司剛給送了兩袋面、300斤玉米。”彭大橋依靠村里扼晉煤外運咽喉要道的先天條件,幾年來一直在做生意,可是,家里的3畝地就像關節炎似的,農忙時節總要“發作”一下。“不種還不行!咱生在農村不種地,會讓人笑話的。再說了,俺村里多數都是做生意的,大家都很忙,你找誰給你種地?”在這個夾縫里周旋,彭大橋累得夠嗆。去年的土地經營權流轉,讓彭大橋有一種如遇大赦之感。
2007年9月,西萬村這個沁陽市最大的行政村按照依法、有償、自愿的原則,將村里2400余畝耕地流轉到了“沁陽市維德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而維德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則按照年齡標準無償向流轉農戶供應糧食。
彭大橋是輕松了,可是,沁陽市很多外出務工者還在煩惱。“外出打工掙的也不少,到了農忙就犯愁。回去吧,又是路費又是誤工,劃不來;不回吧,咱當農民的不能讓地荒了啊。”于是,有農民私下口頭約定流轉,流出方以口糧為代價或者無償將土地托付流入方代管,雙方都是馬馬虎虎的態度,土地的效益難以發揮。
種糧大戶的承包之惑
有煩種地的,也有喜歡種地的。
10月28日,一場秋雨過后,田間地頭很少見到人影了。蹲在田埂邊的張小隨看起來很顯眼。他就是在“沁陽市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公開拍賣、競爭性談判大會”上,拍得第一宗土地的沁陽市太行辦事處秘澗村村民。
“國家對農業的支持越來越大,再說,種地幾乎沒有風險,所以,我就想專門種地,種更多的地,地只有多種才有效益。”說起參與競拍的原因,張小隨表情很認真。
“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實在浪費。”張小隨指著院子里并排放著的拖拉機和三輪車算起了賬:“一畝地,種植糧食作物,扣除各種費用能收入400多塊錢。可是,每一家都得為這三五畝地買農機、農具,大到車輛、犁、耙、水泵,小到釬、鐮,缺一樣都不行!這些都是重復投資,你說浪費不?”“雖然現在有了40畝地,但對我來說還是嫌少。為了這些地去投資大型機械吧,不值得;用自家的小機械吧,干不過來。所以,如果有機會,我想承包100畝,那樣就可以全身心投入到農業生產中來,把大型拖拉機、收割機等置全,甩開膀子大干一場。”
一場“土地經營權公開拍賣”大會
9月11日,河南省沁陽市勞動大廈二樓會議室內,該市“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公開拍賣、競爭性談判大會”召開,該市首批20宗2200.06畝土地的經營權針對70位競買人公開競拍、談判出售。隨著拍賣師拍賣槌“咚”的一敲,第一宗39.06宙土地的經營權以每畝420斤小麥的價格被張小隨拍得。
“近年來,沁陽市工業化、城鎮化水平不斷提升,快速發展的二、三產業吸納了大量的農村富余勞動力,土地經營權的矛盾日益突出——撂荒了可惜,可耕作起來浪費時間和人力。土地經營的‘雞肋現象催生了土地流轉的大膽探索。”沁陽市委副書記、市長陳敬如說:“而政府,在整個過程中則是進一步引導、規范和服務,在培育流轉市場,保障規范運行上下工夫。為土地流轉的雙方提供信息交流和合同規范等服務,使轉產農民與種糧大戶、農業公司實現雙贏。”
土地流轉效益初現
10月29日,在西萬村村委會;我們見到了因土地流轉工作而受到胡錦濤總書記接見的西萬村黨總支書記董小柱。
“全村土地流轉后,今年就已經嘗到了甜頭!”董小柱開門見山地說,該村通過平整荒坡、荒溝,新增土地1150畝,通過整合田間小道、溝渠、地壟,新增耕地148畝。土地流轉后的一年,該村新增運輸車輛34輛,個體工商戶83家,農村富余勞動力安心進入二、三產業,一年來,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凈增2300元;21戶農民承包林地后每年可增收近5萬元。“耕作效率和產量都出乎俺們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