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新紅 張亞紅
體育教學是一種交往活動,師生雙方除了學術性的信息交流外,還有非學術性的信息交流。最為直接的就是思想感情的交流,可以說,體育教學活動是一種多極主體間的認知活動,能夠使學生更有效地獲得知識、發(fā)展智力,使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進一步提高。全面準確地把握體育教學交往活動的特點,并付諸實踐,對搞好教書育人十分必要。
目前,認識論、社會心理學等領域內(nèi)的研究有了不少新的進展,其中一些新的研究成果,能夠給教學論的研究以思路上的啟發(fā)和理論上的支持,有助于教學論的研究向縱深發(fā)展。比如,廣義認知論是關于多極主體間和認知交往方式的科學。它以交往作為理論的生長點和基礎,看到了實踐從一開始就是社會化的實踐,在這種實踐中,不僅有主體改造客體的活動,而且有主體與主體之間的物質(zhì)社會關系活動,實踐是由多極主體參與的,實踐中主體與主體直接或間接發(fā)生著交往關系,交往性是實踐突出的社會本質(zhì)特征,由此提出人類認識發(fā)展的動力主要來自于主體間的交往活動。又如,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已經(jīng)證明了活動、交往、人際關系等對個人社會化及個性的形成,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等等。
根據(jù)上述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我們可以重新考察體育教學活動。事實上,體育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不可能是封閉式的單個學生接受教師傳授的體育知識、技術、技能,而這種師生間、學生間的廣泛交往與聯(lián)系,則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義。交往是人類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交往是指兩人或兩人以上,為了交流有關認識性與情緒評價性的信息而相互作用的過程。交往是主體與主體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作用,交往的結(jié)果是主體雙方在心理上和行為上的變化。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交往,從信息的傳遞來看,不僅是“聞道在先,術有專攻”的體育教師可以便捷有效地將體育科學文化知識傳遞給學生,而且學生學習水平的提高和主動積極的學習表現(xiàn),也可以促進教師不斷獲取新知、不斷提高教書育人的技藝,正可謂“教學相長”。體育教學中師生雙方除了學術性的信息交流外,還有非學術性的信息交流,最為直接的就是思想感情的交流。師生通過日常教學活動中頻繁的交往,傳遞信息、增進了解、交流感情,逐漸形成一定的師生關系。如果師生間形成的是一種和諧的關系,營造出尊師愛生的良好氛圍,那么就可以激發(fā)體育教師熱愛教書育人工作的熱情,也可以激發(fā)學生愛學校、愛老師、愛學習的積極性,達到“親其師而信其道”的效果,而且學生在與教師的交往中,教師的言行舉止會起著直觀的示范作用,教師的人格力量也會起著無聲的感化作用,這對學生的成長發(fā)展是有重要意義的。
此外,體育教學中不僅有師生間的交往,還有學生間的交往,這是一種同齡人之間的交往,他們之間往往有較高的心理認同感,有自己的價值標準,又很少帶有強制性,因此這種交往是學生自發(fā)的、自覺的、自愿的,也是十分頻繁的,這種交往對學生個體和學生群體的影響力都是不能低估的。教學活動中,學生間的切磋和交流,可以相互啟發(fā)、集思廣益,加速學生的認識進程,確保每個學生學有所獲。在學生間的彼此交往中,也有相互間的情緒的感染、思想的溝通、志趣的影響、行為的約束,而這些內(nèi)容隨著時間的推移就會“積淀”成學生群體的精神文化氛圍,其中包括學生所認同和共享的價值觀念、道德規(guī)范、行為準則、人際關系等,這對學生的學習進步、思想成熟、個性發(fā)展有著極大的影響。
可見,體育教學交往活動不僅有師生間知識、技術、技能的傳授——接受活動,這只是教學交往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體育教學活動,實際上是一種多極主體間的認知交往活動。在這種交往活動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教師之間發(fā)生著頻繁密切的聯(lián)系,構(gòu)成一個復雜的關系體系,這個體系中各要素間的關系不是簡單的“加和”關系,而是有機的“整合”關系,從而使系統(tǒng)具有“新質(zhì)”,發(fā)揮出更大的整體功能。也就是說,體育教學交往活動,能夠使其具有更多、更大的功能,通過交往活動能夠使學生更有效地獲取知識、發(fā)展智力,也能夠使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很好的培養(yǎng);同時,在體育教學交往中,也促使體育教師的素質(zhì)得到進一步提高。目前,我們的體育教育教學面臨著全新的任務和更高的需求,全面準確地把握體育教學活動的特點并付諸實踐,對搞好教書育人工作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