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會巖 揚 陽
1 訓練中不同距離疲勞的生化特點
1.1 短距離:運動員在5-7秒的劇烈運動后,機體的ATP-CP接近于耗竭,重復刺激20秒以后,運動員會表現出運動能力顯著下降的現象,ATP-CP進行合成化補充,以保證承擔連續的運動負荷量度。短跑過程中CP再合成ATP是很重要的,該項目對CP消耗極為迅速。因為運動時CP的作用主要是以最快速度合成ATP,并且是最主要和最優的途徑,糖酵解是人體在缺氧條件下獲得能量的有效方式,劇烈運動時,在30-35秒時,乳酸產生達到最大值,故認為糖效解功能僅能維持35秒左右,則糖酵解方式合成速率是不夠的,所以說糖代謝的速度永遠適應不了連續負荷所需要的功能輸出,因此這種疲勞屬于生理性功能不足。
1.2 中長距離:運動員在這種負荷性質有肌體的疲勞分兩種情況:一是糖酵解副產物-乳酸大量堆積,形成兩種疲癆因素。其一是乳酸堆積使肌肉的微觀組織產生功能障礙;其二是肌肉組織中PH值下降到6.9以下,生理反饋產生信息命令,糖酵解速度下降,當PH值下降到6.3時這種酵解功能就會停止。二是糖耗竭,盡管極限運動不會全部耗竭機體內部的糖原儲備,但是作為最先供能的肌糖原的耗竭,足以引起運動能力的下降。實際上供能系統同時也會伴隨不同比例的脂肪和蛋白質的供能代謝的參與,有機體往往會在動員糖原代謝的基礎上,不同程度地動員脂肪代謝乃至蛋白質代謝。這個過程覆蓋不同的項目段落或者不同性質的負荷,同時也和運動員的訓練水平、項目性質有著必然的聯系。
2 提高運動員抗疲勞能力的幾種訓練方法
2.1 短距離:提高ATP-CP儲備以及其反應速率(磷酸肌酸酶的活性)。主要是發展ATP快速分解和CP再合成的能力,這種能力只能通過肌肉最大強度工作才能獲得。經過我們在實踐中的反復總結和篩選,下面的訓練手段與這個目標高度相關。
①上肢的器械練習方法:等動拉力、杠鈴推舉、下肢的負重起蹲以及適度負重的快速力量練習。
②采用接近或超過專項距離的大強度間歇跑和反復跑的方法進行。
間歇跑:長距離間歇跑:150~200~250~300~400米跑,重復次數2~3次為1組,進行2~3組,嚴格規定間歇時間;短距離間歇跑:60~80~100米跑,隨距離的增加強度逐漸降低(95~85%之間)4次為1組,進行2~3組。
反復跑:80~100~150~200~250~300米各段落的反復跑;各種形式的組合跑;如150~200~250~300~250~200~150米的階梯跑等,可根據情況選擇相應的距離。
以上這些練習手段對于提高ATP-CP儲備以及磷酸肌酸酶的活性具有較高的訓練學價值。
2.2 中長距離:
①提高抗乳酸能力,30-90秒(50-200米)的最大強度練習可使乳酸達到最大值,因此作為專門的手段,我們找到了2-3天間隔的適宜負荷,特別對于400-1500米段落的項目效果最佳。
②提高和改善心血管及循環系統的功能,一方面通過循環加快堆積乳酸轉移的速度,另一方面縮短乳酸氧化代謝的時間。從而使乳酸得以有效地消除。二是提高運動員的意志品質水平,糖代謝的耗竭狀態意味著有機體乳酸中毒的發生,高強度的短距離的沖刺跑所達到的狀態可以提高有機體內“乳酸緩沖器”的水平,這種能力是我們所追求的訓練效果。
③著重圍繞提高運動員最大吸氧量和提高運動員的耐缺氧能力為主,在保持總量負荷不變的前提下采取高強度的短距離間歇與重復訓練、綜合訓練,根據不同的任務,選擇適應的段落,把有氧代謝、無氧代謝供能、混合代謝供能科學地組合于一體,使運動員的速度耐力、力量耐力和高速持續跑的專項能力同時得到提高,使脈率始終保持在160~170次/分的臨界點上,當恢復到135~140次/分,即刻進行下一段訓練,這樣才能進一步提高運動員抗乳酸的耐受力和消除乳酸及償還氧債的能力。
④在實踐中常使教練員感到頭痛的是如何處理負荷量與負荷強度的關系,加大負荷量就必須降低負荷強度,加大強度則需要減少負荷量。采用小周期多課次的訓練結構可以有效地解決這個難題。一方面可以保證有較大的負荷量,又不降低負荷強度,使訓練內容更為靈活、新穎、全面,有利于提高運動員的興趣,加快機體的恢復,贏得時間;另一方面,又可以避免因小負荷所致的不適應比賽狀態,使訓練與比賽有機地結合起來,保證運動員在較長時間內保持最佳競技態勢,獲得連續比賽的能力。
⑤發展有氧耐力的方法研究結果表明:中長跑運動員的血乳酸值在4摩爾/左右時的跑速可確定為無氧閾速度。用無氧以下的跑速進行不間斷持續跑是發展有氧能力的主要訓練手段。無氧閾確定以后,可采用兩種訓練手段來發展有氧能力:分別取無氧閾速度的70%或80%-90%作為練習手段。例如某長跑運動員的無氧閾速度為5.2米/秒即每公里4′34″,這種速度的不間斷勻速跑占跑量的30%,心率在20-24次/秒時間不超過120分鐘。采用這種跑的目的主要是為有氧能力的提高創造條件。在采用第二種訓練手段時,取無氧閾的80%-85%-90%即每公里3′05″-2′45″,這種訓練手段占問題的60%是提高有氧能力的最主要手段。心率為27-28次/10秒。這種訓練手段也可應用間歇訓練負荷法。在跑每一個快跑段落(200米至1000米)結束時心率為27-28次/10秒,而慢跑段落時心率為24-25次/10秒,快跑段的時間、長度及其反復的數量,取決于運動員的訓練水平和該訓練階段的任務。這種訓練手段對提高耐力項目的最大有氧能力非常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