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潔
小學期間進行田徑運動訓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尤其是短跑的訓練速度更是一個突出的“特殊”時期。因此,在平時的訓練中體育教師就應注重講究訓練的方式方法以及訓練的內容,同時要著重注意幾個問題。
一、少兒田徑訓練是基礎訓練。
小學生進行田徑訓練本身就是業余的、基礎的,是為今后更好地從事田徑運動或其他的體育運動打基礎、做準備的,是“體育人才”的一個準備期。因此,在這個準備期中更應突出的是基礎的和全面的訓練。基礎訓練是重點,全面的身體素質鍛煉是基礎。抓好基本的身體素質和培養良好的興趣,持之以恒,促使少年兒童健康地成長,這樣對少兒運動員的成材有著十分重要的幫助,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對他們的負責。不應急于求成,早出成績,也不要過早地加強定項或偏項訓練,限制了日后的發展,更不應拔苗助長,造成今后的傷害。
二、敏感期是最佳的訓練時期。
據資料報道,少兒的反應速度的敏感期是6-12歲。在12歲時反應速度達到第一次高點。步頻增長是6-13歲,移動速度是7-14歲,跑的速度是7-13歲期間提高最快的時期。而其中10-13歲期間尤為突出,增長值最大。因此,抓好、抓緊此階段的訓練是非常重要的。有效利用敏感期,可取得良好的訓練效果和事半功倍的效果。訓練的方法應適應少年兒童,手段要有趣,方法要靈活,內容要豐富,訓練有計劃、有規律,循序漸進,打好基礎,安排要合乎少年兒童的心理特征,避免由于練習過于單調、枯燥而影響學習效果和情緒。同時,注意提高學生的興奮點,激勵學生刻苦訓練,培養奮勇向上、努力拼搏的好精神。切忌用成人的手段來訓練,忌用加大訓練量來“壓迫”等。
三、此階段最合理的訓練方向是發展動作速度和跑的頻率。
速度素質包括反應速度、動作速度、動作速率等。而跑的速度最終取決于步頻和步長,步頻取決于協調性,步長取決于力量。7-13歲少兒主要取決于中樞神經的靈活性和肌肉工作的協調性。因此,7-13歲的少年兒童訓練的重點應是發展動作速度和跑的頻率。培養動作速度主要采用重復訓練法,訓練時間在10到25秒為好,以最高速度完成。應嚴格掌握好訓練的間歇時間和休息方式,另外還可經常采用游戲、比賽的方法來進行訓練。少年兒童的協調能力的發展6-9歲是一般協調能力的最有利時期,9-14歲是發展專門協調能力的最有利的時期,而在協調性最佳的時期,步頻有良好的增長是必然的。從11歲到12歲起,開始素質訓練,力量、速度、耐力則可有較快的發展。此階段的訓練方法要多變、多樣,教師的示范要規范、直觀,語言更要形象、有吸引力,逐步提高他們的興趣,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程度。(例如:可采用信號聲響、顏色等來刺激。)采用多種內容相結合的綜合性方法來練習,利用游戲、各種形式的比賽等。要求是所用方法要盡可能讓不參加工作的肌肉達到最大限度的放松,使用力不很大的動作發揮出最大的動作速度。
四、要做到科學安排運動負荷。
少年兒童正處于生長發育時期,并且擔負著繁重的學習任務,他們有機體的能量物質供應不但要保證訓練需要,而且要保證完成學習任務的需要,更要保證他們自然生長發育的需要。因此,切不可盲目地增加運動負荷,追求運動量。教師要用科學的理論來指導訓練。要多考慮少兒的實際情況,依具體情況來安排運動量、運動強度、練習密度等,安排要全面,要有規律,要有節奏,有針對性。運動量要合理、科學,運動負荷要大、中、小交替,要與休息方式有機地配合。決不能用盲目加大運動負荷的手段來提高運動成績,也不能隨意用重量來壓他們。否則不但會過早地斷送他們的運動生命,而且直接影響他們的生長發育和身體健康,影啊他們正常學習任務的完成。
五、防止產生“速度障礙”。
速度提高到一定水平后,出現一種停滯現象,稱為“速度障礙”。為了不出現這種情況,體育教師在教學訓練時應采用多樣化,避免單調的、枯燥的訓練內容,應多做游戲性和對抗性的練習,經常反復運用速度力量的各種訓練方法,增加各種跳躍性練習。在做結構相似的動作時,要變動所用的力量,要使速度相對小的極限用力得到轉換和調劑,多穿插一些降低訓練條件的練習等,切忌在少年兒童時期始終用最強的速度訓練,因為這會導致“速度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