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多少“富二代”?據全球最大投資銀行之一——美林集團統計,大陸僅千萬富翁就已接近24萬,而所有民營企業中家族企業占了八成,如果按正常傳承,有資格成為百萬乃至千萬富翁的“富二代”們數不勝數。
或興奮,或躊躇,或沉重,這些“富二代”們繼承家業心態各異。但作為財富中國的中堅,“富二代”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則是毋庸置疑的事實。
人物之一
裘秋帆:興奮很短暫
出現在《魯豫有約》節目中的裘秋帆,“簡單、樸素、務實、踏實”,似乎與我們心目中“闊少爺”、“紈绔子弟”的“富二代”形象并不相符。但確確實實是他,“含著金鑰匙出生”,年紀輕輕就繼承億萬家產,擁有同齡人無比羨慕的身價。

現身為浙江銀河時裝董事長的裘秋帆告訴記者,在英國留學時就“恨不得馬上回來接班”,但“剛剛接手的時候那種興奮的感覺十分短暫,很快就過去了。等到你真正開始做的時候,心里的那種壓力就一下子開始上來了,企業好像以后好壞完全掌握在我手里。”
2005年,裘秋帆從英國留學回來后不久便迎娶了與自己相戀四年的女友并逐漸接手公司,著手對公司進行現代化改革。只是改革并不如秋帆想像地一帆風順?!耙婚_始在企業推廣信息化管理時,想當然地認為老員工不會電腦,學學就會了。可是呢,事實上這個遭遇了很大的抵觸。后來,我就慢慢地請些相對懂電腦的人來做設計這一塊,而生產那一塊仍舊讓老員工來做。”就這樣,秋帆通過漸進的改革將他的信息化管理、精細化管理的理念付諸實施。
生活中的秋帆不喜歡唱歌,不喜歡玩牌,唯一喜歡的就是玩摩托車。下午還沒下班他就早早地回家,迫不及待地讓妻子幫他換上衣服,約好玩摩托的朋友們,騎上價值二十多萬的摩托車就準備出發。
穿上“戰袍”的秋帆摩拳擦掌,“前幾天摩托車壞了,可把他憋壞了。一騎上摩托車,就完全跟變了個人似的”,秋帆的妻子這樣告訴記者。
而秋帆的父親則告訴記者,“把公司交給兒子,不止是給他財富,而是給他一個平臺,讓他自己去發揮。以前他跟著我學一段時間,過渡一段時間,現在我幫他一段時間,送他上去我再幫他一段時間。”
秋帆的爸爸把秋帆帶上馬后,現在已經完全退休了,注意力也已經從工廠轉移到收藏瓷器古董上。偶爾還會對公司的事“發號施令”,但與兒子無論在工作還是生活上都“相處地非常融洽”。
秋帆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我覺得怎么樣融入這個企業,融入這個大家庭里,這個比較重要,因為以前我公司來得比較少,人家對我的看法怎么樣我也不清楚,后來真正坐到了這個位子上,手下有上千號人,壓力也隨之而來了。”
裘秋帆,這個26歲的“富二代”董事長在爸爸的幫襯下才剛剛開始上路。我們可以感受到,“富二代”這個稱謂,于他是一種壓力,也是一種動力。我們惟愿,秋帆一路走好?!?/p>
人物之二
李兆會:臨危受命,開“富二代”先河
據說不論是在聞喜還是太原,只要看見有三輛奔馳300駛過,當地人就知道是李兆會的車隊了。這個年僅27歲的小伙子,目前已接管海鑫集團將近五年,并以85億元的總資產躋身《2007胡潤百富榜》第78位,被稱為山西首富,是榜上最年輕的企業家之一,也是中國第一個因繼承大筆財富而上榜的“富二代”。

但與眾多被“扶上馬送一程”的“富二代”平穩接管家族企業相比,李兆會的繼位則充滿更多的悲傷與意外。2003年1月,李兆會的父親李海倉在山西省運城市遇刺身亡,1981年出生的李兆會隨即中斷了在澳洲的學業回國繼承父親一手建立的海鑫集團,也讓人們見證了一段“從阿斗到李總”的艱辛歷程。
李兆會給人的印象強勢、霸道、老謀深算,上任不久就完成了一個青年學生到大型企業老總的轉變。而隨后各大媒體爭相報道的海鑫集團內部“不流血的政變”又讓世人重新見識了這位20多歲青年的鐵腕。
那時還是早春,經過三天三夜的家族會議,在爺爺李春元的一再堅持下,年僅22歲的李兆會坐上了海鑫集團董事長的位子。其時,集團內部高層管理格局如下:李兆會出任董事長,五叔李天虎出任總經理,李兆會的董事長工作由常務副董事長辛存海輔佐。李海倉生前就主管集團外部事務,內部事務則基本由李天虎負責。在總經理任上的8年,足夠李天虎培養自己的親信勢力與人脈。李兆會深知,坐上了董事長的位子遠不意味著掌握了企業的管理大權。于是,李兆會巧妙地利用了李天虎和辛存海的矛盾,拉攏辛存海和六叔李天杰,最后迫使李天虎辭職。并且為了讓爺爺李春元同意驅逐李天虎,李兆會還暫時離家出走,直到寵愛孫子的爺爺親自從聞喜到太原又追到北京,最后爺爺終于同意李天虎退位。同時,李兆會把海鑫屬下的海鑫水泥廠交由李天虎打理?,F在海鑫水泥廠已成為獨立于海鑫集團之外的法人,李天虎在海鑫集團的股份也已經撤出。
一個李天虎走了,辛存海也知道等待自己的究竟是什么了。2004年的春節過后,辛存海開始調任海鑫集團駐太原辦事處。所謂“托孤重臣”,其中“托孤”的意味已經煙消云散。
就這樣,現在海鑫集團的最高決策權已牢牢掌握在李兆會和六叔李天杰的手中。上位五年的李兆會似乎也正向父親,向家族,向社會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2004年8月,海鑫在即將興建的跨海大橋——杭州灣跨海大橋原材料招投標中逐鹿群雄,一舉中標。
2004年11月12日,山西海鑫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以59356.89萬元的價格,受讓中色股份所持民生銀行16053.525萬股,成為民生銀行的第十大股東。
同年11月18日,上海海博鑫惠公司從黑龍江富華集團手中獲得華冠科技21.5%的股權,從而成為華冠科技第二大股東。
2007年,海鑫鋼鐵的資產總額已接近100億,年銷售收入突破90億元。同時,隨著中國A股市場大牛市的來臨,李兆會家族通過海鑫鋼鐵所持有的民生銀行的股票市值也由去年的6.5億元激增到目前的30億元。
2007年,在山西省工商局、省民營企業協會的聯合評選中,海鑫集團蟬聯山西百強民營企業第一名。
財富隨著時間逐漸膨脹,名譽、地位也似乎永遠眷顧著這位20多歲的年輕人。我們無從得知,李兆會是真的“有一手”還是如外界盛傳的那樣只是憑感覺對一群“軍師”的謀劃“點頭”或“搖頭”,但在李兆會這個80年代“富二代”的手中,“小海鑫”正逐漸成長為“大海鑫”確是我們看到的不爭的事實?!?/p>
人物之三
李澤楷:不在大樹下乘涼的“富二代”
和眾多年輕的“富二代”小輩比起來,李澤楷似乎已算是“富二代”的老前輩了。只是這個“富二代”很倔強,很叛逆,作為李嘉誠二公子的他一直試圖擺脫父親的光環,但在商業領域以及資本市場的一系列成功操作又確實不得不讓人肅然起敬。
1966年11月8日,李嘉誠之妻莊月明誕下了一個男嬰,取名李澤楷。據了解,每逢星期天,李澤鉅、李澤楷兄弟倆一定要跟父親出海暢游。李嘉誠說:“他們一定要聽我講話,我帶著書本,是文言文的那種,解釋給他們聽,問他們問題。我想,到今天他們未必看得懂文言文,但那些是中國人最寶貴的經驗和做人宗旨。”
知情人士告訴記者,在李澤鉅、李澤楷八九歲時,即被安排在公司董事會上,靜坐一旁,作為學校之外的另一項重要課程。在兩兄弟念中學時,李嘉誠就“帶他們到公司開會,不是教他們做生意,而是讓他們知道,做生意不是簡單的事情,要花很多心血,開很多會議,才能成事。”
李嘉誠的旗下公司長江實業于1972年上市,從那時起,童年無憂的李家兄弟,就失去了扭作一團嬉戲玩樂的樂趣,而是在嚴肅的會議室內,在嚴父和嚴師跟前,乖乖地正襟危坐,開始學習經商。
不滿14歲,李澤楷就被望子成龍的李嘉誠送到北美讀大學預備學校。17歲時,李澤楷進入大哥李澤鉅就讀的美國斯坦福大學,專修自己喜歡的電腦工程。這顯然不是父親的意思。而澤鉅聽從父親的安排,念土木工程系。若從家族事業考慮,澤楷應讀商科、法律等適宜管理綜合企業的專業,并與澤鉅的建筑專業互補。但李嘉誠尊重了李澤楷的選擇。
1987年,李澤楷獲斯坦福大學電腦工程學士。1990年,做了4年打工族的李澤楷,在父親的指令下回港。李嘉誠安排他到和記黃埔做普通職員,跟隨行政總裁馬世民學藝。但李澤楷最終選擇離開。
1991年,香港政府發放衛星電視牌照,李澤楷向父親借了5億港幣,成功投得香港首個衛星電視STAR TV。1991年5月,衛星電視開播,在兩年的時間里,就覆蓋了將近50個國家和地區,擁有5300萬家庭用戶,廣告客戶包括萬國寶通、大通、百富勤、國泰航空等著名商業伙伴,李澤楷靠自己的努力建起了一個衛視王國。
1993年,人稱“小超人”的李澤楷又將星空衛視64%的股份賣給傳媒大亨默多克。這一轉手凈賺4億港幣。
靠出售衛視股份獲得的收益,李澤楷借殼在新加坡上市,創建盈科數碼動力集團。
李澤楷把盈動定位為一家互聯網公司,并雄心勃勃地宣布了自己的夢想:要將盈動變為“全球最大的寬帶互聯網企業”,要通過衛星和互聯網向全球觀眾提供互動娛樂節目,并提出名為“世界之網”(Network of the World)的NOW計劃。當天股票狂升23倍,李澤楷的個人財富也由15億港元升至100億港元以上。之后一路攀升,短短幾個月內,盈動的市值暴升至2200多億港元,成為香港市值第六大的企業,被稱為香港經濟界的一個奇跡。
1998年6月,李澤楷正式向香港政府提出“數碼港”計劃。1999年3月,李澤楷取得“數碼港”項目的發展權。2000年,李澤楷率盈動以估價為280億美元的交易額從英國大東電報局手中收購了香港電訊公司(HKT),并與盈科動力合并為“電訊盈科”,成為當年亞洲最大一筆并購案。
雖然其后,盈科的表現并不盡如人意,但作為一個特立獨行并開創新天地的“富二代”來說,李澤楷的表現不能不讓人刮目。■
人物之四
劉暢:對媒體封口十年
我們不知道劉永好在出席比爾·蓋茨私人宴會時,聽到把挑選家族繼任人比作“挑選2000年的奧運會游泳冠軍去奪取2020年的奧運金牌———沒什么勝算”時作何感想,對于正值壯年的劉永好來說,談論接班問題似乎也還為時過早。但作為中國最大民營農牧企業掌門人,作為新希望的集團董事長,財富的繼承依然引起民眾與媒體的極大關注。
劉暢,1980年生,劉永好的女兒,1996年16歲遠赴美國求學,2002年獲MBA學位回國,在北京廣泛接觸企業界名流,拜師學藝?,F正在新希望集團潛心實習。
劉永好在2002年曾對女兒劉暢提出這樣的要求“十年內不要出現在媒體面前”。確實,即便2006年胡潤將劉暢放入首份內地女富豪十強名單中,劉暢也從未公開發表言論。這個“富二代”真得很低調,低調到似乎只是一個抽象的符號。

也一度有傳言,劉暢是新希望集團旗下南方希望集團董事長。當天,劉永好便否認了這一傳言,他說,“劉暢只是在新希望集團內實習而已。”這位父親說,女兒還年輕,經驗不足,她現在更多的是鍛煉,學習。
據了解,和很多“富二代”一樣,劉暢擅長資本運作,目前持有希望集團36.93%的股份,間接持股新希望(000876)和民生銀行(600016)兩家上市公司。至于未來權杖會否遞到劉暢手上,劉永好告訴記者,要看“她的造化”:如果劉暢有意愿又有能力就沒話說,如果兩者缺一,對劉暢對企業都不好。劉也表示“對于新希望集團的接班人,更多應該是董事會和股權上的安排吧”。
但不管劉暢如何在媒體前刻意保持低調,也不論其父如何“護犢情深”,財富在一年里增長四倍,27歲以105億資產排名2007胡潤女富豪榜第六位的她,注定要成為財富的焦點,成為中國“富二代”的代表。
觀點
多方“富二代”剛剛出爐,財富呼叫轉移
與越來越多“富二代”受到關注相伴隨的,則是對“富二代”傳承家業的擔憂。
創業容易守業難。王安電腦傳至第二代便破產的教訓依然是大家揮之不去的陰霾。據調查,在臺灣,157個家族企業在繼承前后財富蒸發高達40%。在香港,這個數字是80%?!度A爾街日報》統計,西方家族企業在第二代繼承過程中,90%企業最終失敗,剩下10%中,只有30%直接由第二代接手,70%都交給了職業經理人。另據美國布魯克林家族企業學院研究,約有70%的家族企業未能傳到下一代,88%未能傳到第三代,只有3%的家族企業在第四代及以后還在經營。
越來越多的人對財富的傳承表示擔憂。
“富一代”們擔心,于是有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設立“敗家子基金”。出身修鞋匠的他表示“股東子女‘若是成器的,可以由董事會聘請到正泰集團工作;若不成器,是敗家子,我們原始股東會成立一個基金,請專家管理,由基金來養那些敗家子”,目的就是防止正泰集團高管子女將來接替父輩經營正泰時,也按股份多少而不是按能力高低來排定“座次”。只是可操作性怎樣?是否有效?我們還需要拭目以待。
這樣的擔心同樣使越來越多的“富一代”早早地把孩子送到國外接受歷練,送到JP摩根銀行接收專門的“富二代”培訓。
社會有識之士也同樣擔心,零點集團董事長袁岳就曾指出“中國‘富二代’的不成器危機與‘富一代’的教養不當有密切關系。主要原因大致有五個:
其一,把自己早年成長條件不好轉變為一心只為孩子提供過于優越的生活條件,瓦解了孩子成長適當的壓力機制與資源珍惜心理。
其二,把孩子放在隔離式的“貴族”教養環境中,瓦解了孩子的社會知識自然獲得渠道與其他社會階層的自然親近心理,具有明顯的且過度的社會等級意識。
其三,缺少讓孩子進行社會生存技能的選擇而過多培養孩子的藝術技能,過度柔化與浪漫化了孩子的藝術人格,而弱化了管理性與剛性的行動人格。
其四,缺少對于孩子精神生活的關愛,從而讓孩子的物質化人格過度發育。
其五,盲目而樸素的孩子管理模式,中國的‘富一代’在他們的事業機制上往往受到社會約束,但在他們的孩子教養方面則是他們自己私人專屬領域,而在這個領域,他們能投入的時間相對較少,他們的知識與經驗也有限,而他們對于專業意見的咨詢與聽取也比較少,這注定了他們會使用比較粗放、粗俗與粗疏的管理方法來對待他們的孩子。從一定程度上來,生活在這樣的‘富一代’家庭并不必定就是幸福。”
見解不可謂不深刻,或許也正代表了我們社會對目前“富二代”擔憂的來源。
其實,作為一個成長中的群體,“富二代”才剛剛出爐,對他們什么樣的結論都為時過早。只是,正如袁岳所說“中國的家庭形成財富不容易,中國能有組成財富形成系統的生產力不容易,中國能有穩定與高品質的財富傳承機會非常重要”。當我們的社會越來越重視“創富”的時候,同樣也不要忽視了“富過二代”的問題。
不是所有的財富都做好了轉移的準備,不是所有的“富一代”都有了傳承的全盤計劃,更不是我們所有的人都有了接受“富二代”的胸襟與氣魄。在中國“富二代”接班時代來臨時,面對巨額財富的轉移與繼承,面對“富不過三代”的魔咒,面對傳承積淀家族企業的歷史重任,一切都顯得有點倉促。
如果子女不愿意又該怎么辦?
假如來的是阿斗又怎么辦?
市場經濟講的是人人都有選擇的自由,如此才能各就其位,各展所長,如此才有市場的效率。雖然中國有句古話“龍生龍,鳳生鳳,生個老鼠會打洞”,但從來沒有哪條定律告訴我們,百手起家的第一代富豪的后代一定會有能力且有意愿繼承家業。當一切變成偶然的時候,財富的轉移與傳承顯然呼喚更科學、更理性的機制來保障。
縱觀國外“基業常青”的家族企業,無一例外都有著一整套家族產業傳承機制。當玩世不恭的帕里斯·希爾頓似乎永遠只熱衷于享受鎂光燈的聚焦,作為國人的我們也許會詫異于“百年老店”希爾頓酒店的屹立不倒;當世界五百強榜首的家族企業沃爾瑪,有四個家族成員擔任大股東,多年來卻從未因此而分家,作為國人的我們又該如何驚異?
為什么國外的家族企業仿佛上了發條般地走上了正軌,而中國的民營企業卻依然蹣跚在“百年老店”夢想上?為什么國外的富豪子女可以自由地“選我所選”,而中國的“富二代”卻似乎永遠肩負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為什么歷史才短短兩百多年的美國擁有眾多百年老店,而上下五千年的中國卻鮮有企業能追溯到百年以前?中國的“基業常青”之路又在何方?
也許答案并不復雜。歐美大型家族企業大都有一套“接班人計劃”和“領導力培養計劃”,通過制度化的體系實現接班人的產生、選拔、培養、更替,不僅產生領袖人物,而且還產生了一個團隊。在美國,如果繼承人沒有成年,上一代卻不幸辭世,家族就會聘請一個律師、銀行家組成的團隊托管財產,另一方面也會聘請一個由教師、律師、公關人員、公司元老組成的輔導團隊,協助培養企業繼承人成長。繼承人默多克的新聞集團曾爆出新聞:一直被默多克視為接班人的長子拉赫蘭突然宣布,將辭去新聞集團首席運營副官,回澳大利亞定居。但這并沒有給集團帶來實質性的影響,在集團內部完整的傳承制度下次子詹姆斯和集團二號人物作為候補人選,馬上就可以頂替上去。
另一方面,西方早有諺語“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如果財富的轉移只有子女親手接管這條路,那么如果子女無意愿或無能力,這就必然成為一場高風險的賭局。南唐中主李煜雖無治國之才,但詩情無限;宋徽宗雖不能指揮金戈鐵馬,但繪畫造詣頗深,若不是歷史非把他們可笑地放在皇帝的位置上,也許他們照樣流傳千古而不用背負那么多的國仇家恨。中國古代走不出盛極而衰的怪圈,重家不重業,選親不選賢的傳承方式不能不說是其癥結之一。所以,智人如柳傳志,在聯想創立之初,就設立一個規定:絕對不允許子女進公司。因為“當時聯想的幾個老副總、董事長的子女全是學計算機的。如果沒有這個規定他們就都可以進聯想。進了公司以后,夫婦本來就在公司里,然后子女再進公司,子女之間再聯姻,那企業就不好管了。而且領導子女進公司也不利于營造公司公平競爭的氛圍。”正因為“把聯想辦成不是家族的家族企業”的理想,聯想集團的楊元慶和神州數碼的郭為都在柳傳志的扶持和選拔競爭中成長起來。
但中國很多家族企業似乎對外來人有一種先天的排異與不信任,職業經理人在家族企業中也難得大展拳腳之機,家族企業以自我為中心,以血緣為紐帶的形象愈加深刻,而現代化的企業管理制度與公司治理結構則依然似鏡中花,水中月。依靠“富二代”的傳承機制,中國的財富傳承能走多遠我們依然憂心忡忡?!?/p>
編輯:舒歌 E-mail:cqshuge@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