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經營酒店的他在半夜里盯著海鮮柜不斷往外撈死魚,那時,他最大的夢想,就是希望那些珍貴的金槍魚能活得時間長一點。
今天,他的公司已經成為中國低溫冷凍制造業基地。海爾并未被他放在眼里,競爭目標只有一個:日本三洋。
40年前,和小興安嶺林區的大多數孩子一樣,譚繼波所有的玩具都是木制的。其父親是林場的場長,他放縱了譚繼波的頑皮,喜歡兒子自然地和林區的草木一起成長。
彼時,浩瀚的森林和連綿的山崗構成了譚繼波所有的少年記憶。

從小看慣了林區拉木頭的汽車,譚繼波擅長就地取材,用木頭制作拖拉機,大解放,130,他甚至想到用軸承制作“小汽車”車輪。
離譚繼波家500米處是一處由林區防火帶構成的小山坡。當13歲的譚繼波坐在自己制作的一米五長的“小汽車”里往下沖時,車子的動力來自山坡的傾斜度。
當時,第一次試車時他沒有考慮到軸承的力量,在小伙伴的驚呼聲中,他的木制剎車系統毫無作用,山里的風吹動著他的衣服,他驚恐地看著飛速閃向身后的草叢,一頭栽到了山下的溝里……
那一刻,他渾身是傷,躺在地上,聞到是青草的味道。那時,他的快樂,均來自于對木制機械的喜愛。想開車,想當工程師,是倔強的譚繼波那時的夢想。
今天,當年的“小木匠”仍然在延續少年的愛好,在超低溫冷凍制造業,他的客戶遍及全球,目前,他正在這個行業和日本人掰手腕。
獎勵
打破了日本和美國的壟斷,逼迫他們降價,消減他們的市場份額,這讓老譚很是得意。
在中國,低溫制冷業從來就不乏激烈的廝殺。
2000年前后,中國正在運轉的低溫冷凍制造商大約有上百家,完成這個龐大的數字,用了近30年時間,而譚繼波的公司發展到現在只用了5年。
不過,今天人們如果還有心情統計的話,可能會發現這個數字至少會減少了一大半。
大多數低溫冷凍制造商“死亡”的原因跟恐龍如出一轍,適應不了生態環境的變化;而他們死亡的方式,可能正是他們當年存在的理由。
今年48歲,被員工們背后稱為“傻子”的譚繼波那時不想死。
他承認自己是一個中途起跑者,想活就得提高產品競爭力,并積極搶占市場份額,打造一個專業的制冷體系。
曾經生活在中國東北林場的譚俊波,扮演了一個利用高科技裝備起來的現代化工廠主的角色。
于是,從東北林海到威海“下海”是譚俊波人生最大的拐點。
他做的影響到人生歷程的大事,就是以超常的擴張速度研發常溫保鮮設備。那段時間,成了譚俊波原始積累的膨脹期。
目前,譚繼波的超低溫制冷設備已經被國內的很多專業單位采用,一些地方的政府采購甚至軍用采購,也把他的設備列入其中。
“現在,我想做的事基本上成功了。”譚繼波說,“我的性格就是想干的一定要干成。”
但他也有害怕的時候。
“擔心產品在市場上的質量。每次產品銷售后必須把故障率降低到最低。”譚繼波說,超低溫制冷設備一旦出故障,后果很難想像。比如運輸冷凍人體器官,如果產品出現故障,造成的損失很難想象。所以,行業內的標準一般是采用雙套控制。這邊壞了,那邊那套馬上啟動。用戶一般都會采購兩臺,一臺備用。
而譚繼波的設備比日本和美國先進之處是遠程控制。每臺設備經過IP授權,都可以直接監控運行狀態,所有運行記錄都有。
市場拼殺的結果,直接顯示在從各種銷售渠道反饋回來的信息里,“威海老譚”的超低溫冷凍產品打破了日本和美國的壟斷,逼迫他們降價,消減他們的市場份額。
“這是市場給我的獎勵。”譚繼波很是得意,說自己就像運動員,“市場就是跑道盡頭的裁判員。”
起跑
“盡管功能極不完備,但市場上每米箱體賣到3萬元。”譚俊波說,“我做夢都想賺這個錢。”
10年前,威海的天空中還經常漂浮著咸澀的味道。
那時,譚繼波還只是威海一個酒店的負責人,他每天要從海鮮柜里不斷往外撈死魚。當時,他最大的夢想,就是希望那些珍貴的金槍魚能活得時間長一點。
這樣的日子讓他無法忍受。
在某個工作日的早晨,他說道:“海邊養魚那么困難,為什么沒人研究個智能化的人工養殖環境?”
后來,目標明確的他坐在電腦前,妙語連珠地回答客戶有關保鮮柜儲存海鮮的詢問。譚繼波說:“現在,國際同行都很驚嘆,這個東西竟然能出自中國的文盲之手。”
譚繼波在東北上過林業大學,但他還自認為是個深山老林里出來的“文盲”,現在籍此謀生的本事都是自學的。
1998年,在威海群力公司,他完成了從機械工程師到酒店負責人的轉變——對養海鮮產生了興趣。那時,他剛剛從因改制而突然失去企業的痛苦中擺脫出來。
“養活海鮮非常麻煩,要弄冰塊降溫。晚上要專人在那盯著。我就想,能不能研制出什么可以自動化的的智能水柜,自動凈化、恒溫,排污?”譚俊波說。
“當時,市場上早已有了類似的海鮮箱,其實就是普通的玻璃箱,放點海水,有個氣泵。盡管功能極不完備,但市場上每米箱體賣到3萬元。”譚俊波說,“我也想賺這個錢。”
學機械出身的他有些蠢蠢欲動。
當時,譚俊波第一次起跑,就是在北京花50萬元買到了相關專利,隨后進入研發階段。
他的熟人都在勸他,認為老譚純粹是浪費錢,就是做出來也賣不出去。
譚俊波開始搜集資料。通過一個哈爾濱的朋友,找到了北京的一個院士作為科研顧問。同時,他還從北京聘請了4個博士參與研發,再加上自己的一些工作人員,負責資料形成。他擔任總協調。
那時,他遇到的最大的困難就是資金。從研發到檢測試驗鑒定,260多萬全用進去了還不夠,他一咬牙,把自己的房子賣掉了……
常溫系列產品研制出來了,特別是智能化的海鮮畜養池,在譚俊波的努力下最終獲得成功,很快占領了威海98%的市場份額,各大商場和賓館酒樓幾乎全用的是他的產品。
“這種自動低溫保鮮箱一上市,很快就占領了威海98%的市場,見效特別快,做一米就能賣一萬五。”
從開發魚池受到啟發到后來常溫系列產品,再到高科技超低溫系列產品,譚俊波走過了創業期最艱苦的兩個階段。
“金槍魚們在我的保鮮池里活得很好。”譚俊波靠常溫魚池賺了個缽滿盆滿,但他并不滿足。“我希望能跑得更快些。”
搏殺
他的介入,并沒有引發市場波瀾。那時,美國和日本的公司并不知道威海有個叫譚俊波的人。
后來居上的譚俊波起初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產業引發了連鎖反應,商業展示柜、多用途冷柜、超低溫冷藏,很多需要攻關的制冷配套設施研發空白接踵而至。
直到這時,他才明白,自己已經無法在市場上剎車了。他突然想起了小時候,他在小興安嶺的山坡上往下沖去的畫面,木制的剎車發出怪異的響聲……
至于未來,是喜是憂,他心中無底。
威海那個冬天特別冷,譚俊波“被迫”開始跟青島海洋大學、國防科工委和南京航天航空大學低溫研究所的制冷專家一起合作研發超低溫冷柜。
在中國市場上,當時只有美國日本能生產超低溫冷柜,零下86度,廣泛應用于科研,醫用,低溫試驗和器官儲藏等領域。
為了解決巨大的資金缺口,他把最初到威海原始積累統統搭了進去。用他的話說,就是用常溫的錢,養活低溫的研發。
這是一段艱難的過程,它充滿了巨大的市場風險。
“試驗很麻煩,經常失敗。溫度達不到穩定狀態,達到了,又會出現其他問題,差一點都不行。”譚俊波很無奈,“因為意見不統一,有人離開了團隊。”
有的人離開一年,又被譚俊波招回來,用高薪挽留。如果回來又走,他就不再挽留。
當時,在實驗材料上,國內還沒有在低溫狀態下不凝固的油。譚俊波的團隊經過不斷的試驗,最終用一種新的油,增加了一些添加劑完成了改造。
他對請來的幾位博士非常信任,他們提出直接解剖日本的設備,他一口就答應了。于是派人急赴日本,把設備買回來,拆開分析。
“我要造的比他們更先進。”如果不搞集成創新,他就要步“先烈”的后塵。他知道,在這個領域,澳柯瑪失敗了,投入的3000萬血本無歸。
“這種失敗很悲壯,但是沒有辦法。”他在拆解外國設備時發現,日本和美國的換熱器是直管套管式的,而譚俊波有自己的做法,他改成了內螺紋塔式換熱器,增加了制冷液在里面的攪動,這種改動,所產生的效率竟然比外國設備節省25%的能源。
“這叫弱勢開發思維。”譚俊波由此抓住了機會,“巨人的肩膀一定要及時踩上。誰不踩,誰傻瓜。”
于是,譚繼波的設備開始進入中外市場。
在建筑領域,水泥要檢測強度,過去都用冷柜試驗,非常繁瑣,且檢測結果不準確。現在,譚俊波的超低溫柜一舉解決了這個難題。他根據不同的需要,備有多種解決方案。
市場這個裁判員對他很滿意,不久,他就聽到了對方業務員的反饋:“老譚的設備便宜好用,他用差價控制了市場。”
目前,在超低溫冷凍行業,國內還沒有其他專業的、系統的生產商,只有威海譚俊波這一家,他要打造一個專業的制冷體系。
“市場才剛剛開始。”譚俊波說。
終點
在威海高新技術開發區譚俊波的辦公室里,訪客最先看到的往往是挺拔蔥翠的龜背竹,遒勁灑脫的書法字畫,聞到的是沁人心脾的陣陣茶香。
他的辦公桌隱藏在一個角落里。
“什么文人雅士,我就是個普通人。”譚俊波那張樸實憨直的臉上,經常會漾起笑容。濃重的東北口音會隨時在你耳邊炸開,一張嘴就是大興安嶺伐木工人的味道。
談起生意來,他動不動就調侃:“兄弟你和我關系再好點,我這點設備就白送你了。”
譚俊波平時沒有什么特別的愛好,疲勞的時候去溫泉洗澡按摩放松一下,有朋友過來就陪著一起去唱個歌。《走進新時代》、《愚公移山》、《父親》和《母親》,這些能引起中年人情感共鳴的歌是他最拿手的。
譚俊波自己調侃,剛得知他要進軍制冷業,熟悉他的朋友都以為他在開玩笑。做個破木頭車,在山坡上摔得亂七八糟的他在行,可是靠著僅有的大專文憑,還想玩轉高科技那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就是這樣的天方夜譚,卻被這個不拘小節,常被人批評沒正形,沒老總樣子,沒文化的東北漢子實現了。
當初父母對譚俊波的期望就是出人頭地。但是他們一定想不到,把這個樸素愿望當作人生信條的譚俊波,能干出今天的成績。
譚俊波出色地完成了父母的愿望,又把別人的懷疑和揶揄輕松地當作了今天的笑談,難怪他的臉上會常常掛著淡定的笑容。
譚俊波說,他最喜歡的還是喝茶。倒不是品味什么出世的玄妙意境。而是在恬淡的氛圍下,整個人能徹底地放松下來。再找幾個政界,商界或者文化界的好友,推心置腹地聊聊,那是一種難得的愜意。
在氤氳的茶香里,譚俊波已經開始計劃將他們的低溫應用產品系列化,將自己的事業做的更大,更專業。
如果這時候你問他,不做這行他會做什么?那他一定會難得地嚴肅起來,目光篤定地告訴你:還得做這個,我沒有退路。
“只要跑起來,對我來說,就沒有終點。”■
編輯:舒歌 E-mail:cqshuge@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