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鄒禎明先生都是天下無茗茶友會的茶友。知道他對大紅袍的琢磨又有長進,受肇激揚先生的委托,對市場上頗有爭議的大約袍,我向鄒禎明先生請教了相關問題,并多次相約和他在北京馬連道茶葉總公司品茶,真是“碧水煮紅袍細品神奇龍韻,丹山采肉桂飽領武夷風情”讓人頗為受益。
筆者: 請問天行健是什么意思,創意因何而來?為什么會癡迷上濃釅厚重的大紅袍茶?
鄒禎明: 天之運行,四季交替,晝夜更迭,歲歲年年無有止息,無有的本質就是健,“天”是那樣沒有條件,沒有限制地獨自運行不已,表現出完全獨立的剛健風格。剛健有為的思想淵源于孔子,他“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在戰國時代,在《周易大傳》中形成了明確的思想主張,八卦中乾卦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坤卦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一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是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之精神,構筑了其浩瀚和無限輝煌。“天行健大紅袍”故此得名。
本人接觸一點《周易》的皮毛。知其為天書,愛其文辭精美,哲理之博大,“否及泰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云從龍,風從虎。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寬猛相濟。恩威并重。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知幽明等眾多高深思想,但易中所貫穿的是一種萬物不停息的“變”帶來了更多美感、震憾。在各種茶葉中,無疑“武夷茶”中的變化多端,讓我沒有理由不癡迷于其中。
筆者: 大紅袍是如何“變幻多端”呢。請你說明白一點?
鄒禎明: 大紅袍是歷史名茶,武夷山獨特的宜茶生長條件,有上千個茶樹品種,有茶樹品種王國的美稱。因為當地豐富的品種資源。當代茶圣吳覺農把第一個茶葉研究所選在武夷山。張天福、王澤農、莊晚芳等等,武夷山留下了大師們的足跡。茶葉品名爭艷斗奇,引來僧侶道士追逐茶利,寺僧對茶葉的種植加工甚于佛教禮儀,其中“水金龜”茶就是因為天心寺廟和個體茶業主花巨資歷朝歷代打官司而名揚天下。流民客氓喧賓奪主,本土人從事茶業經營實屬罕見,在經營武夷茶的過程中,四海之內外籍人士占絕大多數,富商大戶介入運營,香港的、臺灣的、閩南的、廣東的、北京的等等。無不垂青于武夷茶的芳香,所謂“得茶山者得天下”、天下熙熙來來往往,充滿了變化。
筆者: 聽說鄒氏家族在經營武夷茶的歷史中有很好的發揮。請客觀地說說這個情況?
鄒禎明: 明末清初武夷山下梅村是武夷茶外銷集散地,是萬里茶路起點,最多時日行300多艘茶船,來往不約。這是一段塵封的歷史。鄒氏家族作為晉商茶葉的生產商,北上山西、張家口至恰克圖的中國城;南下粵東,通洋艘獲資百萬,建宅70余棟。最具代表性的有鄒氏大夫第、鄒氏家祠、西水別墅、鄒氏花樓、陳氏儒學正堂等,民居的磚雕、木雕工藝高超。充分體現了“忠孝持家讀書處世,出將入相”的儒學思想,這些居民成為福建古民居的的代表。南宋時朱熹在這里講學,圣人教化村中名士迭出,村中的古街、古蒼、古井、古碼頭、古建筑、古集市都能見證運營茶葉時的繁忙。
筆者: 很多客人對你們家的“老彭祖”老茶反映不錯,聽說大紅袍越陳越香,味道相當好,我也品過多次,請問有什么依據?
鄒禎明: 武夷茶有“3年成藥,10年成丹,20年成寶”之說,在福建泉州陳茶走俏,這與當地一直流傳的陳茶有“解毒祛毒,消積止瀉”的藥效有關。史載:馬來西亞抗日游擊隊在藥品匱乏的情況下。以武夷茶清洗傷口,為抗日立下功勞。我曾經用10年的老茶治好過牙腫痛。至于消肚脹、去“將軍肚”更不在話下,而且有柔順滑暢的感覺。好像打太極拳,讓茶客上癮。武夷山有明代存儲30多年老茶好喝的史料,證明了武夷茶“香久益清、味久益醇”之說。就更不用說我國最早出現斗茶時,在武夷地區出現的“龍團鳳餅”了,只是現在沒有像普洱茶那樣去炒作罷了。
筆者: 你經常說大紅袍愛“拼”才會贏,拼配才能使不斷變化的茶品質基本保持不變,請你對其中的緣由和奧妙談談如何?
鄒禎明: 在九龍窠由種子發芽而成的6株“母樹大紅袍”不是一個品種,葉型與發芽期都不一樣,6個不同品系的大紅袍茶在不同的時期采制后,拼配在一起就是母樹大紅袍1公斤左右,這本身的來龍去脈就是一個謎。母樹繁植不存在代數,商品化大紅袍是2~5個品種的茶葉拼配,每個品種都是無性繁植培育的,所以大紅袍不能論2代3代或幾代。
商品化大紅袍的品種特征,不如肉桂、水仙、奇蘭那樣明顯,卻代表了武夷巖茶的風格,有巖骨又有花香,挑不出哪方面明顯的缺點,符合中國人的中庸思想,是茶中的王者,武夷山大多數廠家都有生產。通常是挖取國際用最好的巖茶拼配,風格上基本一致。
拼配技術越高,每批次的茶品越能達到一致,就越能解決好大紅袍數量少的問題,讓更多人品到大紅袍,同一批茶在不同的時間。地點沖泡,受環境、空氣、用水、沖泡方法、泡茶人心情等因素影響,品質表現也不一樣。如果用級別來劃分品質,將導致同一級別的茶有較寬的品質范圍,這就是同一個等級的茶,品質和價位相差很大的原因。
筆者: 你經常說天行健大紅袍茶有“龍韻”這是怎么回事,該如何品鑒呢?
鄒禎明: 香而不清凡品也,清而不甘苦茗,甘而不活不過好茶,天香、活水、甘清、龍韻,是天行健大紅袍的風格,龍韻可以理解為烏龍茶的味道,也就是天行健大紅袍產于武夷山虎嘯巖景區,這一帶獨有的“地土香”天行健大紅袍獨有的品種特征、工藝特征,構成了“厚味且苦、濃香且久”的天香、活水、甘清”綜合的一種“龍韻”感受。
很少人能全部掌握和鑒別這些特點,這也是變化帶來的不確定,給大紅袍帶來的無窮魅力。所以玩壺、玩家具、玩此玩彼,茶中可玩者,大紅袍也。天香、活水、甘清之龍韻表現得越明顯,茶越好。好茶是客觀存在的,不以個人喜好轉移。有人關心哪個廠家、哪個茶農有好茶,這只是相對而言。都是好茶,相比誰的更好,哪個廠家的好茶更多,誰的茶性價比更好。
筆者: 你是經營大紅袍的,大紅袍名氣大,但目前市場占有率都很低。您個人有何看法?
鄒禎明: 大紅袍要與時俱進,臺灣茶原來很多,后來主打十大茗茶,安溪主打鐵觀音、本山、毛蟹、色種、大紅袍必需利用其大名,成為武夷巖茶的代名詞,主打大紅袍這桿旗,另外除了正巖、半巖、洲茶、外山茶這個概念外,武夷山象程墩、大安、桐木,山都很高,這些高山茶如果按武夷山傳統工藝來做,十分好喝,很有特點,所以武夷茶中高山茶的概念必需推廣,不變的是用曬青、搖青走水、炭火、低溫久烘等傳統工藝來做非常有特點,這些工藝得認真去傳承。如果一味去模仿鐵觀音等清香型茶,沒有真空條件,芳香性物質易揮發。苦澀麻苔若存在,將失去大紅袍的風格。
后記:
今天和鄒先生聊了很久,長了不少學問。品過的天行健大紅袍在嘴里開始回甘,正應了“滿口皆芬芳,一壺天行健。都云茶者癡,誰解其中味?”
大紅袍不愧為“晚甘喉”之美稱。但愿大經袍這種撲朔迷離的茶,讓天下茶客在其變與不變的芬芳中找到那口震憾,那個欲喝還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