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嚴格說來,現在的楊瀾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商業人士。盡管身為陽光文化基金的董事長,陽光媒體集團主席,楊瀾目前更多做的是自己喜愛和擅長的傳媒一線采訪工作。但作為一名富有智慧的職場女性代言人,楊瀾也讓我們的商業社會變得豐富多彩、搖曳生姿
楊瀾,陽光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畢業于北京外國語大學,后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留學。1990年擔任《正大綜藝》主持人,四年后獲得主持人最高榮譽“金話筒獎”。1997年出版散文集《憑海臨風》,同年加盟香港鳳凰衛視,并于1998年1月推出訪談類節目《楊瀾工作室》。1999年離開鳳凰衛視,擔任陽光文化影視公司董事局主席。2000年創辦陽光衛視,三年后,楊瀾賣出陽光衛視大部分股權。2005年,楊瀾將陽光媒體投資集團權益的51%無償捐獻給社會,成立非贏利機構陽光文化基金會。2001年出任中國申奧形象大使,現為人物訪談節目《楊瀾訪談錄》和《天下女人》的制片人和主持人,中華慈善總會慈善大使和義務獻血形象大使,陽光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2008年2月23日晚,京城的夜空被“職場女性的光輝”照亮。身著一襲寶石藍晚禮服的楊瀾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現在“首屆中國職場女性榜樣頒獎盛典”的現場,一如既往的談吐自如,優雅自信。
這天晚上獲得職場女性榜樣稱號的有《新聞調查》女記者柴靜、法醫王雪梅、世界速滑冠軍葉喬波、導演李少紅、演員陶虹等等,她們都有各自艱難的職場生涯和璀璨人生。和以前是會計的柴靜、當過兵的李少紅以及曾經的花樣游泳隊員陶虹相比,身為主持人楊瀾有著更多的人生角色。她是陽光媒體投資集團的創始人,陽光文化基金會董事局主席,她是制片人,是申奧大使,是政協委員,是社會文化活動家。盡管楊瀾大多以主持人和采訪者的身份出現,但她的陽光媒體集團的成立和快速成長,她眾多訪談節目的成功,以及以公司身份運作的數不清的慈善和文化活動,無一不向我們提醒:楊瀾還是一名成功的商業人士。
2000年,懷抱人文理想的楊瀾和丈夫一起創辦陽光衛視,以歷史和文化為其定位。三年以后,陽光衛視虧損超過兩億元。因為衛星頻道在國內還沒有形成一個健全的運作市場,經濟的付出與資金回收不能達成一個良好循環,陽光衛視的虧損在所難免。2003年,楊瀾忍痛將自己一手打造的陽光衛視賣出,只保留30%的股份。易主后的陽光衛視以播放娛樂節目為主,但與楊瀾保留30%股份對應的是,陽光衛視每天保留兩小時播出《楊瀾訪談錄》等文化特色的節目,承認“我不是個好商人”的楊瀾仍在堅持著自己的人文理想。
“其實這也是一個自我的否定。你盡管滿懷熱情,但這路沒有走通,也有一種灰心的感覺,覺得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楊瀾這樣評價自己當時的感覺。盡管很多媒體以“一個破碎的美夢”來形容楊瀾這場失敗的投資和運作,但這場失敗意味著更多的開始。
2005年,由楊瀾擔任制片和主持人之一的訪談類節目《天下女人》開始在湖南衛視播出,2006年,《天下女人》的全國平均收視率達0.67%,其中收視人群中大專以上學歷觀眾的比例約占60%。之后,借助奧運之風和自己的申奧大使身份,楊瀾繼續推出《唱響奧運》。憑借自己的影響力和準確的市場定位,楊瀾找到了位于商業和媒體之間的位置。
除了電視媒體,楊瀾還涉及網絡媒體的運營。2006年推出的《天下女人》電子雜志將電視媒體的影響力擴大到網絡上,吸引了大批年輕白領的關注;而2005年創辦的以關注職場女性心理和情感為主的《瀾》則是當時國內第一本明星電子雜志。2007年,楊瀾的電子雜志繼續高歌猛進,這回是明星雜志《Star Mook》。在電子雜志上嘗到甜頭的楊瀾沒有放過任何在網絡上加強電視欄目影響力的機會,每期的《天下女人》或《楊瀾訪談錄》播出前,楊瀾的博客上都會上傳一篇她自己或編導寫的錄制手記。
2007年,楊瀾的丈夫吳征成立摩根紅巖投資公司,將“媒體”與“投資”兩部分業務分開處理。陽光媒體投資集團變為陽光媒體集團,楊瀾重新出任主席一職。這時的楊瀾,將目光投向帶有3C概念的天女社區。
天女多媒體,2005年由陽光媒體投資創建。天女社區結合電視節目等資源,通過強大的技術后臺,將都市女性按年齡、人群、喜好等細分,在提供更有針對性內容的同時進行適時的產品營銷,提供團購等用戶服務。據稱目前已是全球最大的女性網絡多媒體社區。
正如楊瀾在她的電子雜志《瀾》里的那句話:“生活大致平靜,內心總有波瀾。”在2007年5月一次對席琳迪翁的采訪后,楊瀾有了進軍時尚界的想法。楊瀾在自己的博客上透露,自己與席琳迪翁一見如故,席琳迪翁經營的“感覺制作公司”(Feelings Production),將與楊瀾的天女多媒體公司成立合資公司,兩人將以“愛的主題”來設計銷售鉆石及貴金屬類首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