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八路軍總部調動105個團約40萬人的兵力。在華北發動了令中外矚目的規模空前的“破襲戰”,史稱“百團大戰”。時任八路軍副總司令的彭德懷,組織指揮了“百團大戰”。然而,自1945年在延安召開的華北工作座談會開始,到廬山會議,特別是“文化大革命”,彭德懷卻因此背上“擅自發動百團大戰”,搞“獨立王國”的罪名,受到無情的批判和殘酷迫害。對于“百團大戰”歷史功過,彭德懷有自己的評述,作為黨的元老的薄一波同志也對戰役作了公正的歷史評價。
發動“百團大戰”的歷史背景及原因
“百團大戰”是身經百戰戎馬一生的彭德懷所指揮的一次重大戰役,因歷來褒貶不一,而成為他不斷回憶、反思的重要問題。在《彭德懷自述》“大破襲戰役(亦名百團大戰)”中,他對發動“百團大戰”的重要動因進行了追溯、回顧:
1、為了粉碎敵偽頑的反共謠言和誹謗,昭示共產黨、八路軍“全面抗戰”的決心。
彭德懷追述:“1940年2月,在反對國民黨第一次反共高潮取得勝利后,敵偽頑在華北地區制造謠言來迷惑群眾,主要是挑撥八路軍與地方民眾的關系。如說‘八路軍游而不擊’,‘專打友軍,不打日軍’。有一部分人上了圈套,而對八路軍產生了懷疑。國民黨以‘曲線救國論’指示他們的一些部隊降日。組織偽軍,秘密承認偽軍合法化。”
民眾是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勝利之本,爭取廣大民眾的理解與支持是八路軍的力量所在、勝利保證。為了粉碎敵偽頑的謠言,揭露國民黨的“曲線救國論”的賣國投降本質。用行動來證明八路軍“全面抗戰”的決心,贏得民心,這是彭德懷發動“百團大戰”在政治上的首要原因。
2、反擊日偽軍對敵后根據地的“掃蕩”,打擊日軍的“治安強化”政策、“囚籠政策”、“三光”政策對八路軍根據地的隔絕、封鎖與破壞。
彭德懷回憶:“當時,日偽軍停止正面進攻,將兵力重點轉移到華北。對敵后根據地不斷進行‘掃蕩’。日偽軍依靠幾條交通線,不斷向我根據地擴張占領區,增多據點。同時,日軍采用多面政策,除軍事進攻,還有政治誘降、經濟封鎖、文化欺騙。日軍推行所謂‘治安強化’政策后,偽軍、偽組織擴大,敵占區擴大,我抗日根據地愈見縮小,部隊給養供應困難。日軍又封鎖與隔絕我各抗日根據地之聯系。特別對晉東南實行其‘囚籠政策’。使形勢日趨嚴重。敵偽依靠據點到處搶掠,實行‘三光’政策,人民受到了嚴重摧殘。”
很顯然。日軍在軍事上為了穩定華北進行重點用兵,不斷對華北敵后根據地進行“掃蕩”,實行“囚寵政策”、“三光政策”,再加上政治誘降、經濟封鎖、文化欺騙等等。致使八路軍的生存、斗爭環境日趨惡劣。為了粉碎日軍針對八路軍的各種法西斯政策,保衛根據地人民,必須對日軍的封鎖進行破襲。這是彭德懷發動“百團大戰”在軍事上、經濟上的根本原因。
3、為了減輕群眾兩面納稅的沉重負擔,教育動搖投敵者,回應廣大人民群眾給予敵偽以沉重打擊的迫切要求。
彭德懷認為,“廣大人民群眾迫切要求給予敵偽以沉重打擊。亦有少數地區的群眾。在敵人的嚴厲威逼下,甚至有動搖投敵者。從1940年3月前后至7月,華北抗日根據地大片地迅速變為游擊區。大破襲之前,只剩下兩個縣城,即太行山的平順縣和晉西北的偏關。原來一面負擔的群眾變為兩面負擔(既對抗日政府負擔,又對偽政權負擔)。”
在日寇的瘋狂進攻之下。大片根據地淪為游擊區,人民群眾的經濟負擔成倍增加不堪重負,迫切要求八路軍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給予敵偽以沉重打擊。為了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贏得群眾的支持,阻止動搖投敵行為的蔓延,是彭德懷發動“百團大戰”在社會基礎方面的重要原因。
4、為了防止“東方慕尼黑”危險的加劇,堅定敵占區人民特別是知識分子對抗戰勝利的信心。
彭德懷指出:“國際上。由于‘東方慕尼黑’危險的增加,對敵占區人民特別是知識分子也有影響。”
1938年9月29—30日。英國首相張伯倫、法國總理達拉第、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和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在德國慕尼黑舉行了關于割讓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領土給德國的四國首腦會議。面對納粹德國的擴張野心,英國、法國政府推行綏靖政策,企圖犧牲捷國家利益而將德國侵略矛頭引向東方,會議簽署了《慕尼黑協定》。但它并沒有保證捷克斯洛伐克新國界的安全。也沒有制止住希特勒的武裝侵略,反而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
1940年5月,德國法西斯為了利用日本牽制英法,竭力對蔣介石進行勸降活動。英法為了全力投入歐洲戰場,希望日本對歐戰保持中立態度,也意欲犧牲中國利益,對日本進行妥協。美國繼續執行其“坐山觀虎斗”的利己政策。重新開始了所謂“美日諒解”活動。不惜犧牲中國人民利益,對日本法西斯實行綏靖政策的東方慕尼黑危機加劇。以汪精衛為代表的親日派公開投降。日本又加緊了對蔣介石的軍事訛詐和政治誘降。為了反對國際國內出現的對日本法西斯妥協投降的“東方慕尼黑”政策,防止出賣中國人民利益的危險進一步加劇。成為彭德懷發動“百團大戰”在國際關系方面的原因。
5、敵偽深入八路軍根據地,兵力分散,交通線空虛,守備薄弱,為八路軍提供了有利的戰機。
彭德懷認為,“敵偽深入我根據地后,普遍筑碉堡,兵力分散,反而形成敵后的敵后。主要是交通線空虛,守備薄弱,這對我是一個有利的戰機。”
彭德懷堅持了軍事斗爭的辯證法原則。對此時八路軍與敵偽軍力強弱態勢進行了辯證的分析、科學的把握,認為敵偽戰線過長,兵力分散,交通線空虛,守備薄弱,形成對我有利的戰機,這是彭德懷發動“百團大戰”在敵我雙方軍事態勢方面的直接動因。
6、對敵人戰略動向的錯誤估計,是發起“百團大戰”的重要原因之一。
彭德懷曾作過這樣的反思:“對敵人的動向有錯誤的估計,也是發起這次戰役的重要原因之一。當時認為,由于國際形勢的變化,西南國際交通線路被截斷,增加了國民黨的動搖,敵人又散布‘八月進攻西安’的空氣,再截斷我西北交通線,在這種緊張的空氣里,國民黨就更加動搖了,投敵危險在隨之嚴重。”
后來,彭德懷對此進行了自我批評:“我在這個問題上是有錯誤的。這個錯誤主要表現在我對日軍向我進攻的方向估計得不對。……沒有估計到日本法西斯打通粵漢路,是為了便利進行太平洋戰爭。”“過早舉行了那次戰役。”稍晚發動這一戰役,可能更為有利。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彭德懷和八路軍總部決定組織一次大破襲戰役。并上報軍委。這就是作為置身前線的彭德懷發動“百團大戰”的諸種原因和動機。
“百團大戰”的戰績、利弊及對此次戰役的批判
“百團大戰”中。“八路軍出動105個團,在人民群眾的配合下,向正大、同浦、平漢、津浦、北寧、平綏、平古、白晉、德石等主要交通線上的日軍及沿線兩側據點發動攻擊。并配合各根據地軍民進行反‘掃蕩’作戰。在連續三個半月的‘百團大戰’中,八路軍進行大小戰斗1824次。攻克敵人據點近2993個,殲滅日偽軍46000多人(《彭德懷自述》提供數據為30000余人),繳獲各種槍支5800多件和其它大批武器、軍用物資,摧毀敵人大量設施。并破壞敵占鐵路470公里、公路1500公里。”在破襲時一度收復有四、五十個縣,最后得到鞏固的縣城還有26個以上。
彭德懷確認:“此役勝利的消息傳到延安。毛主席立即給我來電說,‘百團大戰真是令人興奮,像這樣的戰斗是否還可以組織一兩次?’所以這次戰役是取得了不少勝利的。”
彭德懷作為戰役的總指揮,認為“百團大戰”的錯誤主要表現在對日軍進攻的方向判斷不對,沒有估計到日本法西斯打通粵漢路,是為了便利進行太平洋戰爭;過早舉行了那次戰役,減輕了日軍對蔣介石的壓力;破襲戰迫使敵人調回兵力,加強對華北根據地的進攻,在太行山區實行“三光”政策,人民遭受了一些可以避免的損失;在破襲戰役后期,也有些在指揮上蠻干傾向。但是,他從總體上認為“當時戰役的勝利,實際上比損失要大得多”。“我認為百團大戰在軍事上是打得好的”。
然而。彭德懷自發動“百團大戰”以來,屢屢遭到猛烈批判和打擊。大的批判有三次:
第一次。1945年2、3月間在延安召開的“華北工作座談會”上,對彭德懷及“百團大戰”的批判。據薄一波回憶,當時彭德懷主持華北工作會議,他對華北敵后斗爭、根據地的工作成績和經驗作了總結,也對自己在華北工作中的缺點和錯誤進行了自我批評。但是。座談會后來突然變成了針對彭德懷的批判會。“康生氣勢洶洶地對彭德懷同志說:你在抗戰開始時執行的是王明路線,你不懂根據地建設的規律,不發動群眾,你組織的百團大戰,過早地暴露了我軍力量,把日軍力量大部吸引過來,幫了國民黨蔣介石的忙。……在批判中,首先集中火力攻百團大戰,幾乎全場一致。”
第二次,1959年7、8月在廬山會議上,對“彭德懷同志為首的右傾機會主義反黨集團”及對“百團大戰”的批判。
在1959年7月至8月的廬山會議上,因彭德懷給毛主席的信中要求認真總結1958年“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經驗教訓。這封信帶來了對彭德懷及“百團大戰”的無情批判。據李銳《廬山會議實錄》記載,指責彭德懷“思想上是個人英雄主義。說彭德懷自以為‘有骨氣,不信邪’,以犯上為榮。百團大戰是無組織無紀律”,“抗戰戰略方針上反對毛主席,打百團大戰”等等。還有人就“百團大戰”的后果,追究彭德懷的歷史責任。
第三次,“文化大革命”中。對彭德懷發動“百團大戰”的合法性、后果嚴重性進行批判。
“文化大革命”中。批判彭德懷發動“百團大戰”沒有請示毛主席批準。否定戰役在軍事上的合法性。彭德懷所述:“文化大革命中,有些人惡意攻擊百團大戰。他們說,皖南事變是因為百團大戰暴露了力量,引起蔣介石的進攻。消滅新四軍八、九千人。這個罪責應該彭德懷負。……甚至還有人說,日本投降后,蔣介石發動對人民解放區前所來有的進攻。也是由于百團大戰暴露了力量,使蔣介石過早警惕。”不僅否定“百團大戰”在軍事上的合法性、必要性,而且否定了“百團大戰”的成功性。總之,他們認為彭德懷發動的“百團大戰”是無功有罪。十惡不赦。
薄一波評“百團大戰”贊譽良多。認為貢獻卓越,功不可沒
薄一波是老一輩革命家、黨的資深元老。他在晚年為了系統總結歷史經驗教訓,撰寫了一系列具有珍貴史料價值的著作,并對歷史人物和事件做出了評價。薄老作為率部參加“百團大戰”的當事人,在《七十年奮斗與思考》、《領袖元帥與戰友》等著作中對彭德懷發動的“百團大戰”進行了正確評價。
1、薄一波作為“百團大戰”的參加者,不僅肯定了戰役在軍事上的合法性,而且以率部參戰取得很大戰果受到表揚和嘉獎為榮。
薄老在《七十年奮斗與思考》上卷《戰爭歲月》中用專門的篇幅,述寫了“百團大戰”。1940年下半年,決死一縱隊和太岳地方部隊,參加了戰役的全過程。薄老說:“戰役的第二階段開始不久,毛澤東同志在他所作的《時局與邊區問題》的報告中,對這次戰役給予充分的肯定。他指出,百團大戰是‘敵我相持階段中一次更大規模的反掃蕩的戰役反攻’;這樣的仗,有條件的地方,還是要打。”他認為毛澤東同志不僅充分肯定了“百團大戰”在軍事上的重要性、必要性,還肯定了在敵我相持階段發動大規模反掃蕩戰役反攻的正確性和戰例的示范性。作為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最高統帥的這種肯定性評價,足以證明“百團大戰”在軍事上的合法性。
不僅如此,薄一波直到晚年還以率部參加“百團大戰”,受到表揚和嘉獎為榮。他說:“在百團大戰中。決死一縱隊二十五團、三十八團,在一二九師直接指揮下,作為主力部隊之一,參加了戰役的全過程,同日軍精銳部隊作戰70余次,……受到八路軍總部及一二九師劉伯承、鄧小平同志的表揚和嘉獎。”“在百團大戰期間,我和王新亭等同志,直接指揮四十二、五十七、五十九等團及二一二旅等,對同蒲線、白晉線同時進行了破襲作戰。……取得了很多勝利,鄧小平同志在百團大戰的總結中表揚了決死一縱隊。”薄一波強調,決死縱隊經過“百團大戰”的鍛煉,戰斗力有了極大的提高,開始像八路軍老部隊一樣能打硬仗了。
2、薄一波充分肯定“百團大戰”取得的戰績,高度評價其重大歷史意義。
薄一波指出:“百團大戰打破了日本帝國主義的‘囚籠’政策,使太行、太岳、冀南、冀魯豫幾塊根據地連成一片。”“百團大戰,振奮了華北人民的抗日信心,同時對全國人民堅持抗日戰爭也有影響:提高了我們黨領導的抗日軍隊的聲威,有力地打擊了當時國民黨對我軍造的‘游而不擊’之類的謠言;我軍也在對日大規模‘破擊戰’中取得了攻堅經驗,有利于我們以后在華北偽軍、偽組織中的瓦解敵偽工作的迅速開展。”
薄一波不僅從政治、軍事、根據地建設方面高度評價彭德懷組織指揮的“百團大戰”所取得的重大功績,而且認為“彭德懷同志從全國抗戰開始到華北前線,和朱德同志一起指揮八路軍,開展抗日游擊戰爭,建立敵后根據地,貫徹執行中央的路線,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是功不可沒的”。
3、薄一波反思、批駁各種對彭德懷組織指揮“百團大戰”的錯誤觀點及其結論。
薄老認為華北工作座談會對彭德懷發動“百團大戰”進行了錯誤的批評,“認為此次戰役的發動,在敵人面前過早地暴露了我們的力量,是‘戰略錯誤’和‘路線錯誤’,從而使華北根據地進入了困難時期。這種批評顯然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事實上,1941年以后的困難,是經歷了長期戰爭消耗,進入相持階段必然出現的。這和百團大戰并無必然的聯系。”時隔半個多世紀,薄一波還深深地為自己在華北工作座談會上沒有據理反駁表示愧疚、遺憾。他說:“我和楊尚昆、安子文同志都是參加了并且完全贊成百團大戰的,可是在這種氣氛下,未能起來據理反駁,內心深感不安和愧疚。”
薄老在1988年10月23日《人民日報》發表的題為《不能忘卻的紀念——回憶彭德懷同志》一文中,談及彭德懷發動的“百團大戰”時說:“那次戰役的勝利‘實際上比損失要大得多的’,今天可以看得更清楚,這種看法經得起時間的檢驗的。因為它符合歷史的事實,低估和否定百團大戰的主要功績是不對的。”
這充分反映了薄老尊重歷史,本著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給彭德懷發動的“百團大戰”以正確評價。關于“百團大戰”的研究還將深入下去,但是必須予以強調的是對于作為戰役發動者、指揮者的彭德懷的觀點,作為率部參加戰役的薄老的歷史性評價應該得到史學界的高度重視與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