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友誼獎”是中國政府授予來華工作外國專家的最高榮譽獎項。該獎自1991年恢復頒獎活動以來到2007年,共有949名外國專家獲此殊榮。
中國政府領導人在每年國慶節期間都要給當年的“友誼獎”獲得者頒發獎章。這些“友誼獎”獲得者是成千上萬來華工作并作出突出貢獻的外國專家代表,他們對促進我國與各國人民友好、促進人才交流和先進技術的引進、改善我國引進國外人才的宏觀環境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為表示對這部分“友誼獎”獲獎專家的感謝,本文特別對日本專家水島裕、美國專家方博博士、奧地利專家溫克琳娜、美國專家斯皮爾、日本專家佐久間和子,分別以用“藥物導彈”傳遞日中友誼、力助中國堵住流行病源頭、為培養中國衛生人才奔走、在四川開始他為中國送“瘟神”的事業、愛到深處情更濃等為題,記述他們為中國醫療衛生事業所作出的可歌可泣的事跡。他們為中國衛生事業的獻身精神,不失稱為白求恩式的好專家。
日本專家水島裕:用“藥物導彈”傳遞日中友誼
水島裕曾是政界要員,做過6年的日本參議院議員;是一位科學家,身兼數職,擔任過國內外7個醫學學會的會長,日中醫學交流中心會長;還是個藝術家,60多首曲子從他指下流淌而出;他還是個棋藝愛好者。但所有的“他”,只是一個人——日本藥物學專家水島裕。
水島裕是日本東京大學醫學博士和藥學博士,早在20世紀80年代,他就發明了一種被稱為“藥物導彈”(全稱為“前列地爾脂微球注射液”)的藥用載體。有了這個載體,就可以將那些進入人體內的藥品安全、順利地運送到“目的地”——人體的病變部位。
一個偶然的機會,水島裕把這項惠及人類的專利帶給了中國人民。
那是在14年前,時任日本圣瑪麗安娜醫科大學疑難病治療研究中心主任的水島裕,第一次訪問中國。邀請他來華的是北京中日友好醫院。學術交流之余,醫院的同仁陪他登上了向往已久的長城。站在長城高處,眺望崇山峻嶺,水島裕心潮澎湃,對這個美麗而熱忱的國度產生了深深的情感,更是被醫院的友好善舉所打動。

在返回日本的時候,中日友好醫院的院長親自將水島裕送到了機場。從午餐間的一席話中,水島裕得知,中日友好醫院已經建立將近10年,日本政府的無償援助將會在1994年停止。這樣一來,醫院的設備更新、科研經費就會因此而出現一定困難。水島裕聽到此事,當即向院長表示,要捐獻自己最好的一項專利,把獲得的利潤用來發展醫院。
捐贈過程出乎意料的順利,但藥物生產卻又被另一件事情絆住了腳。
為生產該藥品應運而生的北京泰德制藥有限公司,由于資金短缺,遲遲不能投入正常生產。水島裕知道這個消息后,東奔西走,最終作出了驚人的舉動:以個人房產作抵押,向銀行貸款!就這樣,他向銀行貸款1億多日元,購置了主要生產設備,整個藥品生產才提上了日程。而這1億多日元的貸款,水島裕在之后的5年內謝絕他人分擔,獨自一人分批償還。
功夫不負有心人。1998年,第一個名為凱時的“藥物導彈”產品正式在中國面世。幾年間,凱時在中國累計銷售了15億元人民幣,使100多萬患者受益。這一技術的成功引進,填補了中國在相關藥物領域的一項空白,還使中國在納米制藥技術和“藥物導彈”研究領域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2000年,水島裕的另一個專利被引進北京泰德制藥有限公司;2004年,根據該專利所生產的靶向鎮痛新藥凱紛正式上市,市場前景一片光明。
2007年,水島裕與中方協商,準備將他自己的第三個治療難治性疾病的生物制劑專利提供給北京泰德制藥有限公司。
十幾年來,水島裕20多次的兩地奔波,為日中兩國醫學事業的貢獻得到了中國人民的贊揚和認可。2006年,中國政府授予了他“友誼獎”獎章。同年春節前夕,74歲的水島裕被邀請到北京人民大會堂,在外國專家迎新春座談會上,他還向溫家寶總理介紹了“藥物導彈”引入中國的經過哩。
美國專家方博博士:力助中國堵住流行病源頭
方博博士是美國資深流行病學專家,歷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國際原子能協會、世界衛生組織、世界銀行等機構高級顧問,現為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派駐中國現場流行病學培訓項目(簡稱CFETP)的首位長期顧問,為我國疾病監測、信息處理、爆發疫情和公共衛生突發事件調查、處理更加科學化和系統化作出了突出貢獻,并為促進我國公共衛生事業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建起堅實的橋梁。作為回報,中國政府授予了他2007年度“友誼獎”稱號。
任CFETP顧問以來,方博博士將國際現場流行病學最先進的研究方法引進中國,身先士卒,長期堅守在教學一線;在多次疫情調查中,不畏艱辛,深入中國最貧困的山區,協助當地攻克公共衛生難題,被譽為“白求恩”式的好專家。
2003年春,對抗SARS的斗爭突顯我國應對公共衛生突發事件能力的薄弱,培養中國現場流行病學人才刻不容緩。受CFETP項目執行主任曾光的邀請和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推薦,方博博士于2003年底加入CFETP,帶來了我國培養現場流行病學高級人才和疾控戰線核心骨干迫切需要的系統性的現場流行病學調查理論、觀念和分析方法。迄今為止,CFETP已為國家和各省級疾控中心培養和輸送了55名優秀人才,他們中間的許多人目前在不同崗位擔任領導職務。
在方博博士的直接指導和推薦下,CFETP先后有89篇調查報告參加國際會議交流,5篇在國際流行病學期刊上發表,其中《廣西一所中學水源性副傷寒爆發調查》獲第54屆美國EIS年會金獎。方博博士還積極推薦和籌資資助2名學員前往美國深造,18位學員出席國際會議,并邀請30位外國專家來華授課,進行學術交流。
方博博士還十分關注各省級現場流行病學培訓項目的建立和發展,多次前往各地CFETP親自授課,將現場流行病學的調查方法和原則以及相關重要理論和實踐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我國公共衛生人員。為便于對各地的學員進行指導,方博博士從工作經費中出資3萬美元將美國Horizonlive遠程網絡教學系統引進中國,使中國現場流行病學培訓項目全國培訓網絡更加完善。
奧地利專家溫克琳娜:為培養中國衛生人才奔走
溫克琳娜教授是人類學和社會科學專業博士,2007年中國政府為她頒發“友誼獎”,以感謝她致力于中奧友好交流與合作,在中醫藥國際傳播發展中作出的突出貢獻。
溫克琳娜教授多次往返于奧地利和中國之間,足跡遍布20多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與中國中醫科學院的合作始于2005年初。在她的支持下,分別于2005年10月和2006年11月在奧地利舉辦了中奧中醫藥專家大會。奧方先后出資約200萬元人民幣,邀請了中國中醫科學院、北京大學醫學部, 北京中醫藥大學、新疆醫科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首都醫科大學、復旦大學的50余名中醫學專家參加會議。雙方還商定在中國中醫科學院建立中奧中醫藥合作中心。目前正在積極籌備掛牌儀式。
在溫克琳娜教授倡導下,在北京市教委的推動下,由歐亞太平洋學術網、因斯布魯克大學分析化學和放射化學研究所及北京大學醫學部于2006年5月在北京大學醫學部成立了奧中生物標記研究中心。合作內容包括科研、教學、提供獎學金和互派客座教授等。目前運轉良好。另外還有4所中奧合作中心或學校近期內先后成立。
在溫克琳娜教授的積極倡導下,由奧地利資助的中國博士后赴奧留學獎學金項目也已經實施。到目前為止,已有78名中國博士和博士后獲得了獎學金,資金額度達到44540歐元。
美國專家斯皮爾:在四川開始他為中國送“瘟神”的事業
血吸蟲病俗稱“大肚子病”,是由于人或牛、羊、豬等哺乳動物感染了血吸蟲所引起的一種傳染病和寄生蟲病。目前,血吸蟲病流行于世界74個國家和地區,有6.52億人口受威脅,1.93億感染者,有癥狀病例1.2億。 我國血吸蟲疫情依然嚴峻,病人84.3萬。在某些區域內,血吸蟲病卷土重來再逞兇,開始由農村蔓延到城市。
血吸蟲病在我國的流行由來已久。全國歷史上曾有釘螺面積148億平方米,病人1200萬例,病牛100 余萬頭。血吸蟲病曾經是人們面臨的最大疾病威脅之一 , 被毛澤東主席稱為“瘟神”, 而四川則是我國血吸蟲病的主要分布區之一。“綠水青山枉自多,華佗無奈小蟲何!千村薜荔人遺矢, 萬戶蕭疏鬼唱歌。”新中國成立初期四川一些地區的血吸蟲病狀況,與毛主席詩詞描述的何等相似。隨著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我國的血吸蟲病雖然基本得到控制, 但是,要想根治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1993年6月,時任美國加州大學學術委員會主席和公共衛生學院院長的斯皮爾教授來到四川,在醫院見到一個身染血吸蟲病的29歲青年。他被眼前的一幕震撼了:病人肝硬化腹水非常嚴重,肚子脹得比十月懷胎的孕婦還大。當他了解到血吸蟲病在四川大山區嚴重流行時,便開始了在中國的送“瘟神” 事業。斯皮爾針對四川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防治所的研究基礎, 提出利用他在數理模型方面的專長,對大山區血吸蟲控制的策略優化研究。當時,中心寄防所正開展 “八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大山區血吸蟲病流行因素和世界控制策略”的研究,斯皮爾和寄防所達成合作協議。
自當年11月起至今,斯皮爾教授每年兩次帶領其他專家和他的博士研究生,深入四川省西昌市及其他血吸蟲病嚴重流行區展開調查研究。他建議采取地理信息系統 (GIS) 的方法研究地方病,向我國醫學界介紹了地理信息系統的建立和應用, 并在四川建立了GIS工作站。經過3年實施,使實驗區血吸蟲病感染率由53%下降到0% 。
在此基礎上,斯皮爾教授引入了美國國防部剛剛解禁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 和四川省血吸蟲病疫區的美國衛星照片,提出利用遙感(RS) 技術分析釘螺滋生地,防治效果顯著。2005年,中國政府授予了他“友誼獎”。
日本專家佐久間和子:愛到深處情更濃
佐久間和子女士是2005年度獲得中國政府“友誼獎”的6名女性之一,雖然已經76歲高齡,但是談吐風趣、思維敏捷、腳步穩健,看上去也就五六十歲的樣子。
佐久間女士是日本北海道立札幌肢體不自由兒綜合療育中心原副院長、醫學博士。1983年,以一封來自中國佳木斯大學康復醫學院李樹春教授發出的邀請前往講學的信函為契機,佐久間女士帶領該中心康復治療部主任技師三島與志正先生前來講學、指導,為黑龍江省小兒腦性癱瘓防治療育中心的創建與發展、為中國小兒腦癱康復事業的蓬勃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中國第一所腦癱療育中心——黑龍江省小兒腦性癱瘓防治療育中心成立,在開院慶典之際,佐久間女士等一批日本專家專程前往佳木斯祝賀,提高了該中心在國際上的影響和知名度。
佐久間女士至今來華10多次,并參加全國小兒腦癱學術討論會暨國際交流會,每次在會上作的精彩報告,都極大地開闊了與會代表的視野,增長了知識,拓寬了思路。十幾年來,共為黑龍江省小兒腦性癱瘓防治療育中心的醫生、治療師、護士授課800多學時,實際指導康復訓練300多天,培養治療師15名。她還親自為該中心(衛生部康復醫學人才培訓基地)承辦的全國小兒腦癱康復技術培訓班近百名學員授課并指導實踐,這些學員學成后再回到各地,為當地患者診治、解除病患,其影響從點到面、不斷擴大,獲益患者也因此成倍增加。
當被問到她曾為多少中國患者診治過時,佐久間女士表示已經記不得有多少人了。她說,當面對患者時心情都是一樣的,中國人和日本人沒有什么區別,心里想的只是盡快為他們提供治療。因為那些腦癱患者自己并沒有什么錯,他們的父母也沒有錯,只是他們的運氣不好而已。所以當她看到那些小患者時,就想到一定要竭盡全力醫治他們,讓他們過上健康、快樂的生活。
佐久間女士有一個希望,她希望中國各地方政府能夠在資金等各個方面給予支持,讓更多的小兒腦癱患者得到治療和幫助,因為這項救助事業只靠幾個人或者幾個社會機構是無法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