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的世界經濟將更加緊密聯系,是國際間交流與合作日趨頻繁的時代,同時也是企業間競爭更加激烈的時代,利用投資、并購、聯盟、合作等手段擴大企業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力也日益凸現。在我國,企業不斷加強海外融資,把產品推向國際市場,并積極引進國際人才和國外先進技術。面對國際之間的競爭、合作和共享合作成果等全球經濟一體化行為,企業必須擁有能放眼世界、站在戰略高度審視企業,具有獨到見解、別出心裁的創新型人才,才能走好走穩通向世界之路。
大視野人才對民營企業走向世界的重要性
進入21世紀,全球化已成為一種不可阻擋的大趨勢,人才不僅是各國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的核心推動要素,也是國與國綜合實力較量的競爭焦點。對于民營企業而言,企業的市場、品牌、資金等都離不開人的操控,人才是不可或缺,最重要的企業要素。被譽為上世紀90年代管理宗師的彼得圣吉認為,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和知識經濟的到來,企業間的競爭必將日益激烈,未來唯一持久的優勢是有能力比你的競爭對手學習得更快。大視野人才正是這樣一種能夠滿足企業渴望,并不斷為企業創造企業價值的動力。
古典經濟學家把企業擁有的基本生產要素——勞動力、資本和自然資源方面的相對優勢視為企業競爭力。大視野人才作為企業的主要勞動力資源,是企業國際化進程中的一個核心的競爭因素。前微軟總裁比爾·蓋茨曾開玩笑似地說,誰要是挖走微軟掌握核心技術的幾十名員工,微軟就可能完了。比爾·蓋茨在這里揭示了一個道理,一個企業持續成長的前提是留住關鍵人才,因為關鍵性人才是一個企業最重要的戰略資源,是企業價值的主要創造者。
大視野人才的國際視野與國際思維將為企業發掘國際市場,能夠持續提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與國際合作績效,同時,他們具備的國際競爭與合作知識將給企業帶來強-強聯合的競爭型聯盟發展模式,使企業參與分享國際市場;大視野人才豐富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與創新能力將轉化成企業走向世界的核心競爭力,提高了企業的軟實力;他們的跨文化溝通能力與現代管理理念會有效地轉為企業利益;他們將在企業走向世界的進程中沖鋒陷陣、處處領先,為企業國際化帶來效益。
市場呼吁大視野人才
近年來,民營企業所處的市場環境、競爭態勢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民營企業想要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爭奪消費群體,提高市場占有率,建立自己的強勢品牌,并在國際市場上有發言權,作為市場主要力量的民營企業急需大視野人才。
全球化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由于國際分工的不斷深化,科技的進步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經濟發展在全球范圍內的聯系更趨緊密,企業間的協作程度愈發提高。經濟的全球化一方面加劇了企業間競爭的廣度和深度,使得民營企業在從事經營活動時,必須面對世界范圍內的競爭與挑戰;另一方面,由于技術要素的飛躍性變革,使企業競爭的內涵和外延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使得高科技條件下的競爭更加隱蔽而殘酷。民營企業要想在這種全球化的市場競爭態勢中取勝,必須力圖獲取核心資源優勢,即具有戰略眼光的大視野人才。
在市場國際化過程中,智慧投資成為民營企業投資的新形式。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使得每個企業都自覺不自覺地站在國際化的邊緣。現在,我們所理解的國際化已超越空間意義上的企業跨國運作,更重要的是企業面對問題時的“全球視野”。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市場國際化進程的加快,中國市場與國際市場之間正逐漸融為一體,中國國內市場正成為國際市場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中國民營企業所面對的市場已沒有國內與國際之分,在國內市場上面對的競爭對手也不再主要是國內企業,而是直接面對外商與外資。在這種情況下,民營企業怎樣才能與直接面對的外商相抗衡呢?怎樣才能彌補自己后勁不足之缺陷?智慧投資、大視野人才的投資成為民營企業投資的新形式。
科學化的決策離不開專業人才。很多企業對未來的發展規劃沒有系統方案,拍腦袋做事,想起一出是一出,缺乏科學化的決策機制。改革開放初期存在大量的市場機會,現在市場逐漸趨于成熟,市場機會稍縱即逝,這對民營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允許民營企業有失敗的機會,一旦失敗就難以東山再起,所以民營企業每一步決策就不能有錯誤。“讓專業化的人才做專業化的事”體現的是一種專業精神,更是一種科學化的決策機制。
速度決定成敗已經成為不容否認的事實。在信息化時代,市場規則發生了改變,“大魚吃小魚”的格局逐漸被“快魚吃慢魚”所取代。速度能使沉甸甸的石頭飄起來已經不是神話了。速度成了民營企業發展的一條重要潛規則,速度快可以使企業率先主動出擊,打開并迅速占領絕大部分的產品銷售渠道;速度能縮短產品的開發周期,使企業有能力抓住機遇,也能大大減少風險。蒙牛等成功企業都是以快制勝。1999年創立的蒙牛,2005年的銷售收入超過了百億,5年增長200倍,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跡:3年成為“速度冠軍”,5年成為“中國牛奶大王”,7年沖刺全球。蒙牛的成功表面上看在于速度,深層次看在于它擁有了一大批創新型的人才。戴爾電腦、通用、沃爾瑪、海爾等企業的成功秘訣在于用創造型的人才提升企業發展速度。
獲得大視野人才的途徑
大視野的人才對企業的發展十分重要和迫切,獲得大視野人才的主要途徑有,企業內部培訓、通過企業外部培訓機構的全程培養、借助“外腦”的全力打造。通過這些途徑,民營企業內部進行智力投資,外部機構建立戰略關系,引進外腦,實行人才資源的優化配置,可以讓民營企業少走彎路,企業就有機會做大做強。
內部培養挖掘人才潛力
企業通過內部培養取得人才,有成本相對較低,人才忠誠度高、風險小,對內部產生激勵效應等優點。但在中國的民營企業中,整個企業的管理方式本身就很落后,實施內部培訓只是現有管理模式和思維方式延續的話,就會降低人才培養的質量。目前很多民營企業的內部培訓普遍是針對普通員工,而不是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如果要培養大視野的人才,就必須進行人力資源規劃,實施智力投資,制定智力培養的制度和政策。對智力投資要“遠”、“準”、“狠”,就是要站在全球的視點,把視野放遠,不能只看眼前利益;看準人才,就要狠狠投資,該出手時就出手,甚至送出國門進行培養。
巧借“外腦”打造大視野人才
在企業內外部培訓受到限制而難以在短時間內提供高水平的大視野管理人才的情況下,當企業面臨高層次戰略性人才缺乏對企業發展造成制約時,企業遇到的一些自身無法解決的問題,僅靠自身的經驗和智慧,再也不能保證企業的生存和持續發展時,企業需要借助在這方面擁有能力和優勢的“外腦”提供幫助,需要在這方面擁有能力和優勢的專業咨詢機構和人士提供幫助。借助“外腦”是打造大視野人才的重要途徑之一。
所謂“外腦”主要是指能為企業發展出謀劃策,具有高素質、高專業水平,能洞察現實而又超越現實的資深專業人士或者行業專家。那么,民營企業如何巧借“外腦”呢?
首先,看實力不看名氣。不少企業界人士目前并不了解市場上很多自稱為“外腦”的管理咨詢公司,他們利用了民營企業迫切需要借助“外腦”來加快企業發展的事實,還沒有為企業打造品牌,先包裝了自己,把提供“外腦”變成一種投機性行為,而不是實實在在為企業解決問題。這就要求企業在借“外腦”的選擇上需要有所鑒別。不能只看“外腦”的規模和所謂被包裝了的“名氣”。而需要真正考察外腦的實力。只有名副其實的,在企業需要的領域有著優勢的“外腦”才是值得引進的。
其次,要建立自己的“外腦”庫。一個企業自然需要“內腦”——企業的董事會或核心決策層,處理重大事務并作出決策。然而,當遇到一些問題內腦無法解決時,就需要啟動“外腦”的幫助了。企業建立自己的“外腦”庫,或稱為智囊團,是把外部的專家儲備起來,企業可以隨時調用,遇到棘手的問題可以從“外腦”庫里調出相應的專家來,參與企業制定大政方針,為企業出謀劃策。“外腦”庫成員可以來自行業專家、制定政策的政府官員,或者聘請大學教授,或者從本行業巨頭退休下來的高管,他們可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
負責引進國外智力的政府部門為企業和大視野人才搭建橋梁
很多民營企業明白大視野人才的重要性,但卻苦于尋找大視野人才。國家和省市區外國專家局如同一個智力池,儲備了大量外國專家的信息,各種戰略性人才,如世界500強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以及各種專業性人才,如科技人才、營銷人才、財務人才等,都可以在這里找到相關的信息、合適人選。引智部門為企業和大視野人才搭建橋梁,成為鏈接企業和大視野人才的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