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應對跨國公司知識產權濫用、保護國家經濟安全這樣持續至今并將在未來更為高發的“老問題”,是對新一屆政府的執政能力尤其是戰略魄力的真正考驗
每年一次的“兩會”又拉開了帷幕,本次輿論關注的重點無非兩個:一是新的國家領導人及各部部長等要職,即關注“新官”;二是自1982年以來的第六次政府機構改革怎樣推行,“大部制”改革如何重組中央政府層面的部、委、局,即關注“新機構”。
由于正值換屆,“新官”和“新機構”成為“兩會”的最大看點順理成章,但從另一個角度講,中國經濟社會的核心問題早已明晰,正如本期雜志紀念改革三十周年的封面故事中,經濟學家吳敬璉接受采訪時所說,改革的方向和目標早已確定,從1992年開始的改革開放第二階段之所以幾個大關仍未邁過,根本原因在于在一些問題上改革走的不深入,甚或沒有按照幾次黨代會早已確定的改革思路踐行下去,反而因為既得利益集團和舊有體制的桎梏而使改革變形異化。因此,新一屆政府面臨的關鍵問題,仍然是根據既定改革方針,尤其是根據“十七大”報告就新時期中國深化改革開放的路線圖,完成“戰略執行”這一對所有組織都至關重要的環節。
也因此,對本次“兩會”,我最關注的是之前幾年“兩會”上的熱點問題如何推進,比如三農問題、社會保障、建設創新型國家、扶持非公經濟等等。針對這些“老問題”,上一屆政府做了很多工作,一些矛盾在發展中得以消弭,但并未獲得根本性化解,而且又有一些新矛盾凸顯出來。僅舉一例,進入2008年以來,中國經濟的外部環境因為以美國為首的全球性衰退而嚴峻起來,金融系統突然發現,原本效仿的花旗、瑞銀、等國際大行如此脆弱,仰慕的金融衍生品創新風險如此巨大,一本原來被看作炒“陰謀論”冷飯的《貨幣戰爭》描述的景象好象突然就在眼前。在國內,通貨膨脹壓力從資源品和資產價格的持續暴漲傳導到大眾消費品,企業更面臨著成本和利潤的雙重危機:人民幣持續升值和資源品價格上漲導致成本上升,投機性投資收益受困于股市、房市逆轉,走向價值鏈高端的產業升級努力也受制于技術能力低下。面對這些看似突如其來的“危機”,我不由想起2006年和2007年“兩會”上全國工商聯連續提出的“建立全球化條件下的國家經濟安全體系”的提案——真的到了盡快建立國家經濟安全體系的時候了。
事實上,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決議中就曾明確提出,要有效防范和應對來自國際經濟領域的各種風險,確保國家的經濟安全。但由于經濟安全問題是一個長期性、多變性和可控性的問題,所以對什么是國家經濟安全爭議很多,一些學者尤其擔心某些企業打著保護國家經濟安全的旗號行壟斷攫利之實,某些權力部門借此擴權,為正常的商業行為設置尋租門檻,某些“極左”借國家經濟安全鼓吹開倒車,煽動民族保護主義情緒。
盡管這些擔憂都很有道理,但如果因此就不去采取有效的行動,那么我們很快將因為預防措施的不到位而自食惡果。《商務周刊》1月20日曾刊登封面故事《L-阿拉伯糖:一種稀有糖背后的十面埋伏》,報道了日本三井物產株式會社中的成員企業三和興產,早在2001年前后,就在中國申請了以向蔗糖里添加少量L-阿拉伯糖的糖尿病治療藥物專利,甚至企圖將該應用專利保護涵蓋到保健品和食品添加中去,該公司隨后還將行業內都知道的酸水解生產L-阿拉伯糖的方法也在中國申請了專利。三井7年多前看似漫不經心布下的棋子,等于成功地給整個產業設下一個局。一位知識產權局官員針對中國L-阿拉伯糖產業崛起可能面臨的產品專利、用途專利甚至方法專利的風險指出,“當飽受吃糖引起的糖尿病和肥胖之苦的中國人認識到L-阿拉伯糖是個好東西,當苦于公共醫療保障開支巨大的中國政府知道在蔗糖里添加一小點L-阿拉伯糖就能兩全其美時,我們也許又要面臨吃健康糖要向日本人交錢的窘境”。
是的,不僅外資“斬首”中國裝備工業排頭兵涉及國家安全,不僅外資銀行滲透中國金融行業涉及國家安全,像這樣不起眼的“專利埋伏”是更常見的國家經濟安全問題。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利用中國企業目前的技術能力不足和專利保護意識的欠缺,濫用知識產權保護,設置中國企業想研發而無法繞過的專利和標準“包圍圈”,甚至專門設置知識產權陷阱,將中國企業永久鎖定在國際分工梯度的中低層次,已經是DVD、信息產業、生物工程等領域正在發生的危險。行將于8月實施的中國《反壟斷法》雖然對此有原則性規制,但迄今該法的實施細則還沒有公布,相關安全審查部門也沒有建立起來。
同樣不存在太多爭議的國家經濟安全問題,還包括對資源品礦產的保護,比如目前我國的稀土資源流失到海外的情況已經相當嚴重。我們必須認識到,中國的經濟是在參與全球化競爭的過程中實現的安全,在接軌過程中,應建立國家經濟安全的長效機制,盡可能安全地融入到全球大舞臺,推動中國企業的正常發展,維護中國正當的經濟地位和經濟安全。類似這樣持續至今并將在未來更為高發的“老問題”,是對新一屆政府的執政能力尤其是戰略魄力的真正考驗,有待新一屆政府進行踏踏實實的調查研究,找出能夠起到綱舉而目張的突破口,制訂系統性的政策法規,借助多方良性力量,兢兢業業地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