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從去年11月大選獲勝開始,就成了中國人和海外華人的熱議人物。有人說陸克文是第一位能講流利漢語的西方領導人;有人認為陸克文出訪的第一個國家可能是中國;有人甚至斷言陸克文是“親華派”。隨著時間的推移,事實在一件件地證明人們的說法和期待。

漢語水平呱呱叫
陸克文說,在他10歲時,母親給了他一本介紹世界古代文明的書。從那本書里,他對中國文明略有了解,并對中國產生了興趣。1976年,他進入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學習,主修漢語和中國歷史,成績優異,獲一級榮譽學士學位。“陸克文”便是他大學時代為自己所起的漢語名字。20世紀80年代后期,陸克文到澳大利亞駐華使館當了一名外交官,負責研究中國的政治和經濟形勢。這一經歷使他對中國有更多、更直接的了解,也使他對中國更感興趣。
陸克文從2001年開始任澳大利亞反對黨——工黨影子內閣的“外交部長”(在英文表述里,影子內閣的“外交部長”往往不用“外交部長”一詞,而用“發言人”)。 2003年,他應邀參加中國駐澳大利亞使館的“春節開放日”。 在那次活動中,記者在人頭攢動的人群中發現了陸克文,于是湊到他身邊提了些采訪話題。我用英語跟他打招呼,并作自我介紹;他則用漢語回應,并遞過一張一面印有“Kevin Rudd”(中文名字:凱文·魯德),一面印有“陸克文”的名片。相互恭維了對方的外語水平之后,我用英語開始對他進行采訪。有意思的是,我用英語提問,他卻用漢語回答。采訪一直是這樣進行著……
我與陸克文的第二次接觸是在2005年11月8日悉尼華人社團舉行歡迎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的招待會上。應邀出席招待會的陸克文在會上作了即席發言。他的第一句話是:“我姓陸,叫陸克文。”話音未落,全場掌聲雷動。接下來,他用漢語作了近10分鐘的發言,從開場白(歡迎辭)到澳中關系的發展經過和現狀,再到深入發展兩國關系的重要性,思路清晰,表達準確。當在場的人爭相稱道他的漢語水平時,他卻開了一句玩笑:“不要拿我當老外,我是老內。”
陸克文給我留下較深印象的第三次接觸是在溫家寶總理2006年4月訪問堪培拉期間。4月3日,當時的霍華德總理在國會大廈主宴會大廳為溫家寶總理舉行歡迎午宴。我有幸與陸克文同落一桌。在霍華德致歡迎辭之后,溫家寶致答謝辭。宴席上的陸克文聚精會神聆聽溫家寶的致辭。致辭結束后,我與陸克文耳語:“溫家寶的致辭很精彩,一定給你帶來一次重溫漢語的好機會。”他連忙說:“是的,是的。我基本上都能聽懂。”
陸克文不但懂漢語,在北京大學演講時還能拿漢語調侃——“中國有句話叫,天不怕,地不怕,只怕老外說中國話。”他的漢語的確呱呱叫。這一點,我和很多人一樣,多有領教。
說漢語不等于“親華”
陸克文正式出訪的第一個國家會不會是中國?雖然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但答案肯定是“不可能”。這是由澳大利亞與西方國家的共同價值觀以及與美國的盟國關系、美日澳戰略合作機制所決定的。
今年3月27日,陸克文開始為期17天的環球之旅,日程包括美國、聯合國、英國、歐盟、羅馬尼亞和中國等。
陸克文出訪的第一站是美國。這一安排完全有它的道理,人們不應該感到奇怪。在軍事上,澳大利亞與美國是鐵桿盟國。澳大利亞從未單獨與任何國家有過戰爭沖突,但在20世紀和21世紀初,美國發動任何一場戰爭,澳大利亞都如影相隨。遠的不說,澳大利亞積極參與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就是例證;在地區和國際事務中,澳大利亞與美國緊密配合。美國從自身利益出發,拒不簽署《京都議定書》。澳大利亞與美國遙相呼應,堅持不簽署該協議,直至霍華德政府去年11月敗選下臺。然而,陸克文不但對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和拒簽《京都議定書》公開批評,而且在去年的競選期間就向選民做出保證:一旦當選執政就從伊拉克撤軍,并簽署《京都議定書》。他說到做到,上任伊始就親自出席在印尼巴厘島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當場簽署了《京都議定書》,并始終堅持從伊拉克撤出550人的作戰部隊,只保留1000名工程建設人員的政策主張。澳大利亞有人為此而擔心,認為陸克文上臺將改變對美政策,損害澳美同盟關系。

其實,人們應該明白,為了各自在亞太地區和全球的利益,美國與澳大利亞互有需要,不會因為眼前的幾百名駐軍和一份氣候協議而不顧長遠利益。美澳雙方對這次訪問都予以高度重視。據報道,布什早在3月初就專門打電話給陸克文,表示屆時將在白宮為其隆重舉行歡迎午宴。布什履行諾言對陸克文表示了熱烈歡迎,并于3月30日在白宮與陸克文正式會談90分鐘,當面表示接受陸克文從伊拉克撤軍的決定,并口夸陸克文是“一言九鼎的好小伙”;陸克文把美國作為上任后首次正式出訪的第一站,不僅是在表示澳大利亞對美國政策的延續性,更是在發出這樣一種強烈信號——美國仍然是澳大利亞的頭號盟國;4月3日,陸克文在布加勒斯特出席北約首腦峰會。當他看到美國總統布什時,自然地舉起右手,向布什做了個敬禮的動作。事過之后,他自己可能還沒感覺到什么,但當視頻信號把這一動作呈現在澳大利亞觀眾面前時,澳洲人都覺得蒙受了巨大的羞辱。不少人在媒體上發表意見說:“澳大利亞是一個主權國家,不是美國的第51個州。為什么在公開場合低三下四地給布什敬禮?”從這一切可以看出,陸克文不但不是改變澳大利亞追隨美國政策的代表人物,而是澳大利亞工黨政府的十足“親美派”。
陸克文的環球之旅沒有包括日本,這使日本人感到有些突兀。陸克文政府執政以來,對日本在南太平洋的捕鯨活動一直采取強硬態度,并且宣布退出擬舉行的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和印度四邊戰略談判。聯系到這些,日本媒體人對陸克文的出訪計劃窮追不舍。為打消日本方面的疑慮,陸克文于出訪前一天在媒體發表文章說,澳日關系是“牢固、成熟和健康的”。陸克文雖然謹慎地表示沒法支持日本前首相安倍提出的日美澳印戰略合作構想,因為“印度對此并不那么熱衷,美國也是如此,在日本也出現了意見分歧”,但他說,澳日關系是澳大利亞地區政策的基礎,并表示澳大利亞將堅持日美澳合作機制。問題很清楚,陸克文政府仍將把日美澳合作機制置于其對外政策的核心位置。
4月9日—12日,陸克文訪問了中國,旨在同中國領導人一道推動中澳關系繼續深入發展。中澳關系,尤其是經貿關系的進一步發展對澳大利亞經濟的持續增長具有強大的助推力,深受陸克文政府重視。澳大利亞統計局5月6日公布的數字顯示,中國已成為澳大利亞第一大貿易伙伴。2007年,澳中貿易比前一年增長15%,達到580億澳元(1澳元約合0.94美元)。澳對華出口增長17%,達到238億澳元,其中服務業出口增長18%。中國是澳大利亞礦產資源和教育資源的巨大出口市場。兩國關系的發展有著極其光明的前景。陸克文希望將澳中關系提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并表示要推動制定一個為期50年的澳中戰略。
為了實現其目標,陸克文的流利漢語對他深入了解中國、與中國打交道自然將發揮重要的作用。但這并不意味他會“親中國”,而只能為他更好地服務于澳大利亞的國家利益提供方便。陸克文曾說過,他“不是浪漫主義者”。他的“中國觀”建立在完全的現實主義基礎之上。這與美國前副國務卿佐利克的“負責任的利益攸關方”言論相近。可見,陸克文自然要把澳大利亞的國家利益置于至高無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