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來自英國,為自己取了一個中文名字——馬西門;他還與中國最大的工商城市上海有著一段不解之緣:他前前后后在這座城市里生活了近20年,娶了一位上海女子做太太,是貨真價實的“上海女婿”;由于他對上海作出了貢獻,上海市政府給他頒過不少獎,還授予了他“上海市榮譽市民”的稱號。
馬西門第一次來中國是1979年,他去了深圳。談到當時的印象,馬西門先生脫口而出:“ENERGY!(能量)——人的能量!令我記憶深刻!他們就在魚塘和鴨塘旁邊豎起高樓大廈,從這點就能看到那里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那一年,對于深圳人來說,同樣是記憶深刻的一年。正是在1979年中國決定在深圳建立經濟特區,這使深圳的命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就像馬西門看到的那樣,從那一年開始,深圳迅速地從一個小漁村脫胎換骨成一個高樓林立的現代都市。
那時候,馬西門才18歲,對中國的了解還十分有限,但是自從看到了深圳,他就對中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上世紀80年代,我有一種感覺:中國即將要有飛速的變化。當時,中國政府決定優先發展經濟,出臺了一些新的政策,把中國人民的才能和能量釋放出來。變化只是一個時間的問題。”
1985年,馬西門大學畢業,他立刻啟程來到中國。這一次他沒有舊地重游,而是選擇了到上海學漢語。
“上海一向是中國的商業中心,這是我選擇在上海的理由。另外,從歷史方面講,我對上世紀20年代的上海有濃厚的興趣。”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不僅是中國的工業、貿易中心,還是亞洲的經濟文化中心,被人們稱為“東方巴黎”。馬西門的祖輩在那個年代曾到上海淘金,并在上海開辦了船運公司,馬西門因此從小就常聽老人們說上海往事。他一直對上海有著一份特別的牽掛,希望有一天能到上海一探究竟。真的到了上海,馬西門發現,上海跟自己的想象有很大的差距。
“上世紀80年代,上海是非常不一樣的地方。我還清楚地記得,當時在上海吃飯要用糧票,我們外國人買東西用外匯券。直到現在,我還保存著一些當時的外匯券。”
馬西門提到的這種“外匯券”,并非真正的貨幣,而是一種與人民幣等值的購物憑證。上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的商品供應還十分緊張,許多商品都是實行供給制,就像馬西門說的那樣,人們吃飯還需要憑政府發放的糧票。中國政府還授權中國銀行發行外匯券,要求外國旅客、華僑、港澳同胞用外幣向銀行兌換外匯券,用于在旅館、飯店和指定商店消費。這段經歷令馬西門至今念念不忘,感慨不已。
“僅僅過去了20年,現在中國成了全世界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這是非常令人驚訝的。”
在這20年里,馬西門的人生也發生了重大變化,他像祖輩一樣,在上海開創了自己的事業。
到上海后,馬西門用了3年的時間在上海的大學學習漢語,之后留在上海外貿學院教授英文。在這期間,他娶了一位上海姑娘,正式在上海安了家。在教了幾年書后,馬西門繼承家族傳統,進入英國船運企業工作。由于工作的變化,他曾經離開中國,到其他國家工作,但在1995年,他又回到了上海,擔任英國鐵行大中華區總經理,從此再也沒有離開過中國。由于他在擔任英國鐵行大中華區總經理期間積極推動上海的國際交流,上海市政府還向他頒發了“白玉蘭金獎”。2000年,馬西門又跳槽到美國康寧公司,擔任公司大中華區總裁。
“我為什么要加入康寧?因為我發現有一個切入點,康寧有先進的技術,這正是中國所需要的。2000年的時候中國開始建立全國的電信網絡,當時政府就開始購買康寧的光纖。”
康寧的業務涉及電信、環境科學及生命科學領域。馬西門認為,中國快速發展的電信、電子消費及汽車市場,可以為康寧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馬西門剛剛加入康寧時,康寧公司在中國僅有一家合資廠、140名員工,在中國的投資規模只有1000萬美元。他加入康寧后,就像一位沖浪高手,熟練地把握了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澎湃的巨浪,帶領康寧隨浪而起,不斷發展壯大。如今,康寧在中國有8家企業、3000名員工,投資規模已超過30億美元,去年大中華區的銷售額達到近2億美元。
馬西門于2000年3月加入康寧公司,并于同年被任命為大中華區總裁。從那時起,康寧中國從只有80名員工發展到了目前3000多名員工的規模,而康寧在大中華地區的投資額也從當時的僅1000萬美元增長到了目前超過30億美元。在25年多的時間內,康寧積極參與了中國的發展,與當地人才和專家共同開發并應用突破性技術,從而極大地改善了中國以及全球人們的生活。
在上海生活多年之后,這座城市對于馬西門來說,早已不再是祖輩口中的舊夢,而是他美好人生的新起點。他就像一個真正的上海人一樣愛上了他生活的這座城市。
馬西門是牛津大學中國獎學金基金會上海分會主席、利物浦-上海合作局名譽理事,以及非盈利組織上海都市改造和保護基金會的合作創始人和副主席。他還曾擔任上海英國商會主席。現在,馬西門對于康寧公司以及他本人在上海的發展前景信心十足。他說:“上海會繼續保持在中國服務業領域的中心地位,其中包括硬件方面,也包括軟件方面的,比如金融、法律。它們將為今后貿易的發展提供基礎性的支持。
“上海對外國人來說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城市,喜歡美味或者想學漢語,你應該到上海來,當然如果你喜歡藝術,想逛博物館,也應該到上海來。上海就像一枝吐納新蕊的花朵,正在綻放她的美麗,正在成為一個偉大的城市。”
馬西門參與創辦了“上海都市改造和保護基金會”,并擔任這個非營利組織的副主席,為保護上海的老建筑四處奔走。他還為自己定了兩個目標:一個目標是促成英國城市利物浦參加2010年的上海世界博覽會;另外一個目標是在英國的牛津大學設立孔子學院,教英國人學漢語,讓更多的英國人了解上海,了解中國。不久前,馬西門被授予“上海榮譽市民”的稱號,這可是上海所能給予一個外國人的最貼心的認同。
“我感到非常幸運。在上海生活的22年中,我的家庭也成了‘英中合資公司’——因為我太太是上海人,我是一個上海女婿。”另外幸運的還有,馬西門還是上海市2008北京奧運會的火炬傳遞手呢。
說起來,馬西門已經算是一個“中國通”了,他熟知中國的歷史文化,能講流利的中文,可以閱讀中文報刊,愛吃中國菜,甚至還有一位上海夫人。但是在馬家的“英中合資公司”里,馬西門總覺得自己對中國的了解是最少的。
“我的小孩的中文要比我好,他們甚至能講上海話,已經超過他們的父親。對于英國的小孩來說,即使只學一點點中文,對他將來與中國人合作共事也是非常有幫助的。”
為感謝馬西門對上海市的厚愛和1985年以來為上海在商務、環保以及國際交流領域的發展所作出的貢獻,2007年上海市政府授予他“上海市榮譽市民”稱號。這是上海市外籍人士的最高榮譽,這一稱號被設立至今,共有29位外籍人士獲此稱號。而2007年僅有馬西門一人獲此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