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是世界上第一個運用“分布式經濟”模式的國家,每年有1/10的出國勞務工作在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1年掙回128億美元,年賺取外匯超過GDP的10%,有力支撐和推動了國內經濟的發展。菲律賓對勞務輸出的健全管理、系統培訓、政策支持、法律保護等各種措施,都值得中國借鑒。
菲律賓勞務輸出的現狀
菲律賓向國外大規模輸出勞工及其他勞務人員始于上個世紀60年代。20世紀60年代初,印度尼西亞開發加里曼丹林場,需要大批勞動力,便在菲律賓招募了一批人前往。越南戰爭期間,美國又從菲律賓招募了許多人前往越南、泰國和關島從事軍事工程勞動。70年代,菲律賓勞工和其他勞務人員紛紛涌向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謀生。80年代以后,更多的菲律賓勞工和其他勞務人員開始向中東、日本、香港、臺灣、新加坡及其他一些東南亞的大都市進軍。從20世紀70年代起,菲律賓便成了一個勞務輸出大國。
菲政府海外事務委員會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目前菲律賓共有海外僑民840萬人,其中約500萬是契約勞工,140萬為海外定居者,另有約200萬人被認為是無合法證件海外務工者。菲籍外勞遍布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集中的地方有沙特阿拉伯、中國的臺灣和香港、日本和意大利。每年圣誕和新年前,滾滾的美元通過有形或無形的方式流向這個西太平洋島國。
菲律賓人愿意出國打工的原因之一是國外收入明顯高于本國。大學本科畢業的年輕教師在國內工作的月收入約150美元,而一名在海外娛樂場所工作的普通菲籍勞工每月則可以賺到500美元。因此,即使伊拉克危機之時,菲律賓人也愿意到伊去淘金。伊拉克危機之前,菲海外就業管理署每天大約處理2000宗赴伊就業合同,而伊危機之中,赴伊人員有增無減,每天達到2300宗,而且現在海灣地區工作的菲律賓勞工極少愿意回國。
菲律賓勞務輸出成為了該國的支柱產業。菲律賓央行行長泰譚柯說,東道國繼續偏好菲律賓工人以及工資更高的菲律賓專業人士前往海外的人數增加,將使匯款金額升向新的紀錄高點。
菲律賓勞務輸出的組織與管理
據《巴林論壇報》2007年元月4日援引菲律賓海外就業局最新調查報告顯示,2006年,中東地區吸納了20多萬菲律賓勞務人員,占該國當年輸出勞務人員總數的68.8%。其中沙特83778人,占29.39%,阿聯酋34493人,卡塔爾25592人,科威特24537人,黎巴嫩7719人,巴林5000人。其他國家和地區還有我國臺灣省28735人,香港特別行政區18684人,韓國10047人及日本7698人。在歐洲工作的菲人約有46萬人,占13.6%。歐洲國家對菲勞務需求主要是醫護服務、飯店和旅游服務,年均輸往該地區的菲律賓勞工約4萬人。在美洲就業的菲律賓人為28.6萬人,就業量以年均1萬人的速度增長。美國和加拿大是菲勞在美洲的主要輸出國,分別約有10萬和3萬菲律賓勞工在兩國工作。在大洋洲工作的菲律賓勞工有5.6萬人。在非洲工作的菲律賓勞工有5.4萬人。
菲律賓海外勞務市場持續興旺,同政府的組織、管理、協調及對海外勞工實施的種種鼓勵政策是截然分不開的。菲政府管理勞務輸出的做法有如下幾種。
1.建立配套的組織機構
多年來,菲律賓政府對勞務輸出極為重視,從中央到地方設立了組織和協調機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比如,在總統僅有的幾個顧問中,有一位海外勞工事務顧問,主要為總統在鞏固和發展海外勞務市場方面出謀劃策。在勞工和就業部下設了海外勞工就業署、海外勞工福利署和技術培訓中心, 各省、市、縣也有相應的組織機構、培訓中心和管理人員。由于海外勞工的事務涉及到同有關國家的關系,菲外交部專門設有海外勞工事務局。在海外勞工比較集中的國家,菲律賓使館設有勞工事務參贊和秘書,幫助勞工尋找工作、解決困難和糾紛。
2.制定嚴格的管理措施
菲政府有關部門對勞務輸出的管理十分細致。從勞工報名出國到參加培訓、尋找工作、解決糾紛等,都有一套嚴格的規定和具體的管理措施。對出國工作的女性,政府規定她們的年齡必須達到18歲以上,并有足夠應付復雜形勢的能力。鑒于不少菲律賓女傭近年來在一些中東國家的家庭中受虐待、騷擾,政府規定,去這一地區的婦女只允許為公務人員或外交官家庭工作。
3.完善高效的培訓體系
在培訓和尋找工作方面,政府也有相應的規定和管理措施。在海外勞工中,大部分是有關機構根據國外已確定的工作崗位選派、培訓和安排出國工作的。但也有不少是個人聯系,或沒有確定工作崗位的。對于后者,有關機構首先根據海外勞務市場的需求狀況,決定是否批準勞工去某國就業,避免出國后難以找到工作。然后根據勞工所去的國家和所要做的工作,安排他們參加不同類型的培訓,包括有關國家的風俗習慣和基本的工作要求等,爭取派出的勞工都能找到和適應工作。近幾年來,菲律賓政府積極、主動地開發海外勞務市場,維持和擴大了海外勞務市場的份額。政府對海外勞工的管理真正做到了一管到底,不僅管培訓和派出,而且幫助解決工作中出現的糾紛,維護海外勞工的利益,對穩定海外勞工隊伍起了重要作用。菲總統阿羅約曾在一次國際會議上說,人力資源培養是菲律賓“保守得最完好的商業秘密”。
4.建立財政支持政策
在財政上,菲律賓政府為本國勞務輸出設立了緊急遣返基金、海外移民工人貸款擔保基金、法律援助基金、國會移民工人獎學金等4個海外工人基金。保證菲律賓勞務輸出的經濟援助。
5.給予崇高的政治榮譽
盡管勞工們為祖國的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但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他們一直被稱為“海外契約勞工”,直到1995年拉莫斯執政時,才將其改為“菲律賓海外勞工”。名稱的改變體現了他們的菲律賓公民身份,這是政府為保護他們合法權利所做的一種努力。當然,與之相應的還有各種立法和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工作。菲政府將每年的6月7日定為外籍勞工日,以資紀念和表彰,政府給予外勞崇高的榮譽,將他們稱為“現代英雄”。
6.支持私營勞務輸出機構開展業務
菲律賓海外就業署還制訂了《海外就業規則與條例》,不僅規范政府部門對勞務的管理,而且規定,具備一定資格的菲律賓公民、合伙團體或公司,通過批準程序后可以參與海外就業計劃。1983年,菲律賓依照法規批準的私營勞務輸出機構有1023個。以后逐步規范壓縮,但全國也多達數百家。
菲律賓勞務輸出經驗給我們的啟示
菲律賓的勞務經濟發展模式,在很多方面值得我國學習和借鑒。
1.確立勞務經濟發展戰略
我國人口多,就業壓力大,更應該像菲律賓那樣,把勞務輸出視為重要的新興產業,作為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予以高度重視,給予政策支持。中國勞動力富裕,開發新的就業市場,保證勞動力充分就業,是一項戰略任務。而勞務輸出是通過有序轉移富余勞動力,創造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一種有效形式。黨和政府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深化改革,創新經濟體制,創新就業機制。把勞務輸出提到戰略高度來認識,作為一個新的產業予以重視和扶持,采取積極措施。切實加大勞務輸出工作力度,盡快出臺國家級完善的、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相關政策和法律,加快對外勞務合作法制化的進程,保證勞務輸出在法制保護下運行。制定對外勞務合作的優惠政策,積極鼓勵各類人員,包括高技術人才到國外就業。
2.加強勞務輸出組織管理
第一,國家商務、人事部、外交等政府部門,要成立勞務輸出管理機構,負責勞務輸出的組織與管理,各省、市、自治區也要建立和完善勞務輸出管理機構,形成勞務輸出的統一歸口管理,防止各自為政、多頭管理等不良局面的出現。外交部要在駐外使館設立勞務管理官員,專門從事勞務輸出管理、市場開拓、服務保護、糾紛處理等事務,保證對外勞務輸出的有序進行,保障勞務人員的權益和安全。第二,加強政府的監管職能。健全和完善勞務輸出管理規章,制訂勞務輸出管理條例,嚴格審批勞務中介機構資質,規范中介市場,規范經營主體行為,維護市場經營秩序,打擊非法勞務中介,保證勞務市場的健康有序,依法保護經營者的利益和勞務輸出人員的合法權益。第三,提高政府部門工作效率。要逐步推行代理制,明確經營者、勞務人員及政府相關部門的權利、責任和義務,簡化勞務人員出國手續,加強對勞務的社會服務保障工作等。
3.加大勞務輸出的財政支持
借鑒菲律賓的經驗,建立勞務輸出財政支持體系。勞務輸出是服務貿易,是我國實施“走出去”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強化對外勞務輸出的資金支持,保障對外勞務合作的健康發展,顯得非常重要。應當建立“勞務輸出基金”、“勞務貸款擔保基金”、“法律援助基金”等,在財政上支持我國勞務輸出的快速健康發展。
4.培育勞務輸出資源優勢
健全勞務人員出國前的培訓、管理,同時給予及時的提供咨詢和支持。隨著我國對外勞務合作業務的迅速發展,保證外派勞務資源的質量和數量是非常重要的。必須做到開辟國外市場與培養國內人才有機結合,建立穩定可靠的勞務人才培育基地。建設規范化的外派勞務基地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推動我國對外勞務合作業務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的需要。培育外派勞務基地,加強外派勞務培訓,培養和儲備外派勞務資源,提高輸出勞務人員素質,是擴大外派勞務規模,占領國際勞務市場,提高外派勞務質量、效率和效益,促進外派勞務業務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措施。對于外派勞務基地的建設,各級政府應予以高度重視,加強組織領導,出臺相關政策,予以大力支持。要統籌全局,整合資源,科學管理,突出特色,培育優勢,把多頭分散的培訓力量集中起來,統一使用,求得規模效益,保持勞務基地的持續健康發展,保證充足的高質量的具有技術特色和競爭優勢的外派勞務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