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讀《從囚徒到省委書記》,還不禁膽戰心驚,忐忑不安,攢一把冷汗。這是它的特殊題材與主題所引發的。
書中的男主角白剛,少年時候參加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地下革命斗爭,被捕入獄,在反動派嚴刑拷問下頑強不屈,表現出高尚的革命品德。蒙冤成“右派”后,在新中國的勞改農場服苦役,依然堅持實事求是,決不屈服“認罪”,同樣表現了共產黨人的崇高品質。這同一位白剛,在新舊兩個時代,經受兩種社會制度的專政、鎮壓,前者來自真正的敵人,而后者卻來自自己的黨和國家的專政機關!伏案思之,怎不令人痛不欲生?而自己的專政機關在客觀上竟變成反人民的工具,何其荒誕、可笑、可恨而可悲!
“文革”結束,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右派”及其他各種冤假錯案得到平反。隨之,一批表現“右派”苦難歷程的優秀電影、文學作品涌現。但這些作品有局限性:有的主要靠藝術虛構創作,有藝術真實性,而沒有史料、文獻價值。有的是受難者的個人回憶錄,有史料價值,但限于個案,視野狹窄,信息量小。鑒于此,作者白石、馮以平夫婦決心構筑宏偉工程:以白石十二年在勞改農場、十年在農村,和馮以平類似的親歷、親見、親聞、親感為依據,多視角、全方位、全過程,立體化地、更大范圍、更深程度展示這一段歷史的悲慘與荒誕,給國人留下那個時代的真實證言,以便黨和人民永遠記取歷史教訓,促進思想解放,盡快完善以法治國的大業。但是,這是對長期以來不準寫社會陰暗面的習慣勢力的挑戰,尤其表現公安、勞改機構的錯誤、陰暗面,更是極敏感的禁區,作者是要闖關冒險的。但作者認定,科學、全面的歷史觀,絕不可隱瞞我們國家的社會生活光明面背后的陰影與悲劇。于是他們運用自己擁有的最豐厚的資源,以在勞改中堅持真理、決不屈從的頑強意志,“十年磨一劍”勝利完成了這一部煌煌巨著,盡到了責無旁貸的神圣使命!
我和作者白石同志是解放戰爭年間華北聯大文學系同學、老戰友。自1948年睽別三十多年后,于1979年他為落實平反政策來京,我二人偶爾相會。我問他,是否需要找中央負責文藝界落實政策的領導人幫助解決,并調到北京來工作,我可代為向上反映。他表示還是回河北省去解決。1984年春又在京相會,知他已升任河北省委書記,我為他慶幸,但并未予以特別關注。而這次讀此書,正沉溺于主人公血淚悲情中不能自拔時,忽然讀到這一情節,我卻馬上感到“石破天驚”般震撼與狂喜。我從中感悟到進入新時期黨的組織工作路線、干部政策徹底拋棄了過去的某些陳規陋俗,實現了180度大轉變。第一,白石對各級領導強加給他的錯誤決定,從不認錯,絕不奉行“組織服從”,而是抵制到底。而改革開放新時期的黨中央和河北省委的組織部門,不但不責難于他,反而連提四級——從副處級提到副部級,破格任用,近乎“一步登天”,這實是認同、贊揚、表彰他敢于堅持實事求是的共產黨人的硬骨頭精神了。
白石從勞改農場放出來后,又在農村勞改十年。他從在農村最底層艱苦謀生的生產實踐中,深感人民公社制度阻礙了農民生產生活的出路,認為允許農工商各業同時發展,才是唯一正確出路。他在剛平反后,在參加中科院召開的農業改革研究會上發言,大膽講他對改革走向的科學預見,一鳴驚人!于是他被調到河北省委能參與高層決策的崗位上來。這最有力地彰顯出,新時期的黨中央和省委組織部求賢若渴,任人唯賢,決不再搞論資排輩、壓制人才那老一套。
這是一本寫從錯誤中汲取教訓,走上正路、走向光明、走向輝煌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