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本經營要避免失敗,最大的制約不是技能,而是資本,所以宜選擇投資風險小的行當。小本經營的特點是大眾化,最基本的定位在滿足大眾日常生活需求上。一家快餐店老板劉明是將小本生意一點點做大的成功個例。1998年,他所在的一家國有企業效益滑坡,他一直琢磨做點小生意。一日三餐誰也離不了,劉明覺得這可是個潛力巨大的大眾化市場,適合小本經營。考慮到學生消費水平有限,時間緊,要填飽肚子又要營養夠,當時又流行快餐,于是,他便嘗試做些盒飯到學校門口賣,兩元一盒,果然被一搶而空。生意場上,最講究的就是市場占有率。劉明暗下決心,一旦下崗,就搞快餐。
下崗果然被不幸言中。劉明一門心思尋求合適的快餐經營場所。首先,店面不能離學校太遠,學生用餐是基礎,其次,店面要在要道口,客流量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緊接著是目標市場定位和產品定位。快餐,就應便捷,辦公室、教室、車間甚至工地,或站或蹲或坐,隨處可吃,目標顧客主要是學生和工薪階層。快餐也有高、中、低檔之分,劉明所在的城市收入不高,快餐應以中低檔為主,賣點是價格低、吃得飽,“兩元三元吃飽,八元九元吃好”,這其中的實惠要讓顧客看得見。
滿足大眾生活需求,薄利多銷,讓劉明避免了創業初期的困境。許多下崗職工做不成事,主要是小本經營定位不準,啟動失敗,轉向后又失敗,如此幾次,再無信心。特色創造需求,小本經營也要有獨特競爭力。如果說低價位讓劉明站穩了腳跟,而家常風味卻讓他長足發展。一次送盒飯到機關,聽人說,吃來吃去總是那幾種味道,即使三四星級酒店也是如此,還不如回家吃菜粥,吃小魚小蝦。劉明一聽,心為之一動,這不正是自己快餐店的特色,怎么就沒注意呢?于是,他立即發動親戚朋友搜索各種家常菜的烹飪方法,由妻子掌勺,領悟配料、火候等要點,反復試驗,直到口味純正為止。家常菜因為有親切感,所以有親和力,一般人吃得慣,即使高收入階層也愿來“換換味”,劉明的快餐店更加門庭若市。快餐店名聲大了,但劉明絲毫不敢放松質量和服務。還廣泛聽取客戶的意見,不斷改進,生意越來越火。
經營小本生意是一門藝術,要講究策略技巧。對于經濟較為拮據的創業者來說,就更要謹慎從事,盡量選擇低風險的投資渠道,合理運用營銷策略,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方能積少成多。
慎選項目
很多人由于不熟悉市場,往往是跟著感覺走,看到別人做什么生意賺錢,就盲目仿效跟潮,也不考慮自身實際情況。這樣,往往因為市場供過于求或不適合做這項經營,結果把手中的本錢變成一堆賣不掉的陳貨。因此,在投資時,要學會鉆空子,找冷門,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
村民王某的鄰居干販鞋生意,每年都能掙不少錢。王某羨慕不已,前年夏天,他也在批發市場批發了一批塑料涼鞋回村銷售,結果卻沒能賣出多少。原來他進的這種涼鞋已經充斥了當地市場,而當年又流行一種皮涼鞋,導致他最后不得不低價處理,損失了不小的一筆錢。
見縫插針
經濟愈發達,社會愈進步,人們的需求就愈細化,一個個大市場之前是一定存在著適合小本經營的縫隙市場。因此,小額投資者應該跳出固有、狹窄的思維模式,更長遠地去把握市場運作規律,深入研究消費需求,獨辟蹊徑,經營人無我有的商品和服務,15占市場盲點。比如,經營與大眾商品相配套的商品,開辟三百六十行之外的新行業,為消費者提供多層次的便利服務。
快速反應
時間抓得緊,商品可增值,時間抓不緊,黃金也貶值。因此,誰的反應速度快,適應市場的動態變化,誰就能贏得時間,爭得經營主動權。小本經營者只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及時對市場變化作出靈敏快捷的反應,抓住稍縱即逝的機遇,一定能夠實現小本大利。如“變形金剛”剛剛引進中國吋,最早獲知信息并預測其廣闊前景的皆是一些小商人,他們迅速與開發商建立了穩固的經銷關系,投資不多卻獲利頗豐。
急客戶所急
資本雄厚的大企業經營重“守”,做小生意的小本經營則應重“走”。資本雄厚,可以通過各種媒體發布促銷廣告,利用自身優越的經營環境、齊全配套的商品和服務等待顧客自己上門。而經營小本生意如果固守城池是不可能有所作為的。這方面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街頭的流動攤檔,他們所經營的商品一般都是日常生活用品,每家每天都得用,而且有的人特意迎合顧客的需求,常常送貨上門,收入不菲。
薄利多銷
俗話說得好“三分毛利吃飽飯,七分毛利餓死人”。小本經營資金相當有限,如果只注重高額利潤則容易造成商品積壓,資金周轉不了,影響下一步的經營,長此以往就會形成惡性循環。奉行薄利多銷的原則,盡管利潤微薄,但價格降低了,在競爭中比別人具有優勢,就能吸引顧客,照樣賺不少錢。
有利即為
賺大錢是許多人的夢想,但大多數人終其一生,卻難以夢想成真。這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他們賺錢心太急切,小錢不想賺,大錢賺不來。生活中不少腰纏萬貫的人,當初就是靠賺不起眼的小錢起家的。溫州人善做生意是出了名的,但你可知道,很多溫州人是靠生產經營打火機、紐扣、繡花針等小物件而實現發家致富的。這些小產品的利潤才幾分錢,有的甚至1分都不到。在許多人對此人不屑一顧的時候,精明的溫州人卻依靠它們實現了賺大錢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