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遙遠的東方有個琉球國
沖繩、琉球和Okinawa,這三個名字都是指同一個地方,那就是一個位于日本和我國臺灣之間的群島,它由大大小小100多個島嶼組成,呈弧狀分布,稀稀拉拉連成一串,由南到北的跨度大約1000公里。
沖繩一年大部分時間潮濕溫潤,因此,這里的自然環境更像是東南亞北部的島國。特殊的地理位置,影響了琉球文化的形成,琉球聯系著中國、日本和東南亞三個經濟圈之間的港口貿易,同時也成為三種文化的交匯點,因此從文化成分上講,琉球有三種主要的文化因素。從歷史上說,琉球是個獨立的文化圈,政治方面長期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直到1429年琉球出現統一的王國。日本崛起后,琉球被日本吞并。
琉球也許是日本“二戰”前掠奪的土地中,唯一沒有被歸還的,吞并前其地位和當時的朝鮮、越南類似,都是大清帝國的附屬國。琉球的原住民來自日本、東南亞以及中國,但大部分是從日本移民過來的,這點從琉球語和日語的相似之處就可以看出來。值得一提的是,琉球語和漢語關系不大,后期受漢語影響也很小,日語和琉球語往往被認為是同一個語系的語言。
后來,琉球群島上的原始崇拜發展成了宗教,而宗教的中心“齋埸御獄”的遺址就在沖繩縣首府那霸東部一座臨海的山崖上。和東南亞島嶼上的原始宗教一樣,琉球的宗教也離不開海洋、叢林、石洞和淡水。“齋埸御獄”藏在一個可以眺望大海的山崖上的茂密叢林里,叢林內石頭鋪成的小路把幾個祭祀場所連了起來,濃密的枝葉遮蔽了陽光,枯葉鋪滿了道路,讓這段步行變得相當清涼舒適,只是偶爾有蚊子騷擾。祭祀的場所是石洞或兩塊石頭之間的石縫甚至是一塊凹進去的石壁——只要是能遮風避雨的地方,都可成為祭祀場所。石頭下面擺放著一些長方形的小石塊,人們喜歡在石頭上放錢幣祈福,5元為佳。每個祭祀場所旁邊都有牌子用英文和日文加以說明,并配有圖畫。
從祭祀場所可以看出,島上的信仰還處于相當原始的階段。最大的祭祀場在兩塊巨石之間,石頭上滴下的水被收集在個罐子里,不難想象巫師當年把這些水分給信徒時的情景。從祭祀場可以眺望大海和遠處的海島,隙望臺上堆滿了金色和銀色的錢幣(5元和1元),也許不是巧合,隙望臺所面向的方向是日本。這樣的設計反映了沖繩傳統信仰中“根之國”的概念,當地人相信在大海的彼岸有個國度,那是他們發源的地方。他們的祖先從那個國度帶著種子和技術來到沖繩。
從島嶼部落到海上貿易王國
起先琉球并沒有統一的國家,各個島嶼上都有自己的部落和領袖,島嶼領袖之間的地位是平等的,最大的沖繩島上也是部落林立。后來沖繩島上出現了三個小國——中山、南山和北山,三國都向明朝納貢,其中以中山最為強大,所以琉球古稱“中山”。15世紀時,中山國統一了琉球,建立了琉球王國。琉球國王使用明朝皇帝御賜的“尚”姓,并接受明朝的冊封,但實際上琉球王國同時向中國和日本兩國納貢,以求得政治上的合法地位和航線上的太平無事,還有先進的造船和航海技術。
琉球雖小,但是它距離日本、中國東南沿海和菲律賓都很近。特殊的地理位置讓這個島國成為轉口貿易中心,琉球的商人從中國采購貨物賣到日本和東南亞,回程的時候又滿載日本和東南亞的貨物經琉球賣到中國。后來日本幕府的閉關鎖國政策和明清時代的海禁,讓琉球的多邊貿易更為興盛,終成一代貿易王國。這一點本可以從琉球王國龐大漂亮的宮殿看出來,可惜漂亮的首理城在“二戰”中毀于戰火,美軍和日軍決戰沖繩后,古都只剩下一片焦土。作為補償,日本撥款重建了首理城,也就是今天可以看到的首理古城。
從沖繩縣縣城那霸乘坐公共汽車,不出30分鐘就能抵達首理。我去的那天早晨陰雨綿綿,很適合漫步。穿過一片小樹林后,樹叢的縫隙間忽然顯現出 潭碧綠的湖水,湖中造有木頭亭臺——亭臺和岸之間有石橋相連。樹叢的枝葉遮擋了遠處的景物,讓亭臺和湖水有種尤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覺,因此雖然湖面不大,但給人以無限的遐想。這個亭臺是國王收藏經卷的地方,放在水中央就不用怕失火了。
繞過湖水,就來到了著名的“守禮門”,一個中國式牌坊,上書“守禮之邦”四個漢字,這四個字很有可能是中國皇帝賜給他們的。再往前走是內城的城墻,城門口有兩尊極具中國特色的大石獅子。門內有一位身著沖繩傳統服裝的男子,對每一位進來的游客說“歡迎”,對出去的游客說“謝謝”。內城建在一個土丘上,城墻有三層,一層比一層高,第和第二層之間有許多石碑,上面全都是漢字題寫的字句,題字的人多是中國派來的使節和外交官。
最后道城墻內是琉球的王宮,王宮以外可以免費參觀,進入王宮參觀要收費800日元。王宮的建筑風格受中國影響極大,主色調是暗紅色,多處有龍和獅子的形象出現,但同時也能看到些日式建筑。
參觀宮殿需繞著廣場逆時針行走,穿過皇宮內的主要殿堂。由于地上鋪著木地板或者榻榻米,一路上都不能穿鞋(鞋可以放在塑料袋里,拿在手上)。殿堂內陳列著很多沖繩文物,最重要的兩件是大清皇帝御賜的金印和鑲滿珠寶的王冠。宮內的管理人員都穿著傳統服裝,這種服裝就是日本和服的原型。除了和服,空手道也源自琉球,后經由日本發揚光大并風靡全世界。
琉球王國在創造璀璨的島國文化的同時,軍事實力卻空前衰弱,而經濟方面的成功,又讓北部的日本薩摩番王垂涎欲滴。恰在此時,大清帝國在鴉片戰爭的硝煙中一去不回頭地衰落了下去,缺乏軍事保護的琉球王國被日本占領。明治年間,琉球皇族遷往日本居住,琉球被并入日本版圖,改稱沖繩縣。
今生:琉球文化風
時代的變遷,社會形態的變化,讓古老的琉球再次成為焦點。在許多日本青年的心目中,沖繩是一個藍色的夢想,他們向往著有一天可以生活在這片由上百個島嶼組成的世外桃源里,遠離東京的忙碌和大阪的喧鬧,這就好像中國的年輕人想要去云南的中甸和廣西的陽朔樣。在沖繩的日子里,我遇到了許多來自日本大城市的年輕人,他們有些在這里度假,有些則一住多年。
我住的那間客棧里店小二妹妹已經在沖繩生活了5年,她來自東京市區的淺草。當我問她,她父母對她目前的生活狀態有什么看法時,英文生疏的她把兩個拳頭放在頭的兩側,伸出食指模仿魔鬼的兩只角,吐出舌頭,面目猙獰,看來瀟灑的人生總是需要付出一些代價的。后來我去了東京,看到如螞蟻般忙碌的東京人,才明白為什么這個東京人如此鐘愛沖繩。
沖繩最北邊的島嶼靠近日本九州島,最南邊的島嶼貼近我國臺灣。這里冬暖夏涼,氣候宜人。據說天氣晴朗的時候,從臺灣的宜蘭可以看到100公里外的沖繩外島。由于地理和歷史原因,沖繩從古至今不斷吸收著周邊國家的文化——中國、日本乃至東南亞。到了近代,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緣故,美國文化也加了進來。這些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神合,成就了今天獨樹一幟的琉球文化。這種熱情洋溢、色彩斑斕的文化度席卷整個日本,讓你在日本的任何個城市都能看到沖繩文化的痕跡。
沖繩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兩樣東西是和服和空手道。和服早年間由沖繩傳入日本,并成為日本所有女士的最愛。如今在沖繩卻已經很難再看到有人穿和服,盡管博物館里的資料顯示,琉球大臣和宮女們所穿的衣服與和服相差無幾。空手道大約在100多年前傳入日本,傳說是20世紀早期日本天星訪問琉球,看到琉球的空手道表演,甚是喜愛,于是日本態島興起了空手道熱。當時最著名的空手道高手叫船越羲珍,他把空手道推廣到日本本島,后來又經由日本傳播到世界各地。據說美國大兵在空手道的傳播和普及由也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其實上述兩樣東西都和中國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和服是沖繩本地的服飾,具體的款式設計、材料選擇曾深受中國沿海地區的影響。空手道在沖繩被稱為“唐手”,更是吸收了中國武術的精華。除了這兩樣東西,沖繩建筑文化中的獅子和“石敢當”、飲食文化中的豬肉、音樂文化中的三味線(蛇皮做的弦樂器)等,都從骨子里浸潤著中國文化的精髓。
到沖繩后不久,我就發現那里家家戶戶的房頂上都趴著一頭或者幾頭獅子,墻角下都有著塊“石敢當”,這種布局已經成為沖繩的象征,在日本本島上的沖繩商品店或飯店的房子也全都是這個布局。獅子的樣式千變萬化,他們有時候居于屋脊上,有時候蹲在飛檐上,有時候也會出現在其他位置,萬變不離其宗的是獅子憨厚可愛的氣質,類似于中國福建、廣東一帶房頂上的獅子。這種獅子現在已經成為沖繩的形象大使,好像中國的熊貓一樣,被做成各種卡通形象,頻繁出現在各種媒體上。一旦看到它們站在某家店鋪門口,就知道這家店肯定是經營和沖繩有關的東西,一些商家還把它們做成可愛的紀念品銷售。“石敢當”最早起源于中國泰山所在地泰安一帶,是塊墻腳下的長條型石頭,樣式各異。在沖繩首府那霸的商業大街(國際通)兩側,每家燈紅酒綠的飯莊和五光十色的商店墻下都有一塊不起眼的“石敢當”。幾千年前人類的習俗,依然生機勃勃地活躍在摩登社會里,這種古老與現代的對比,也算是城市里一道美麗的風景。同樣,在沖繩的街頭廣告中,我注意到當地人依舊用“金木水火土日月”來表示一個星期的七天。據說,這種表達方式在日本本島和韓國也很盛行。
雖然當地人在盡量洗刷美國文化的痕跡,但是在商業區,美國人的影響還是隨處可見的。從走出機場踏上沖繩土地的那一刻起,我就感受到了美國人的存在——在機場門口,我遇到一輛老式美國校車,上面拉了一隊年輕的美國兵,看樣子都不足20歲,估計他們是來那霸機場搭飛機回美國的。
在城市里也常常可以見到美國文化的影子,在旅游業興盛起來以前,除了漁業以外,面向美國軍隊的各種產業是沖繩經濟的主要支柱。美國文化主要滲透在沖繩餐飲業和商業文化。“沖繩版”的西餐隨處可見,國際通商業街兩側有夢露和諸多美國卡通人物。它們既是迎合美國消費者的標志,也成了沖繩現代文明的一部分。
生活在沖繩
雖然在沖繩并不能體會到全面的日本,但是沖繩絕對是一個能夠比較廉價地感受日本風情的地方。沖繩的物價和日本本島比起來,那是相當便宜——大部分商品價格和生活費用只有日本本島的一半甚至更少,生活在沖繩的壓力要比在日本本島小得多。這里的人民不但具有日本人傳統的禮貌習俗,還帶著亞熱帶海洋島嶼居民共有的熱情,難怪日本青年都喜歡來這里度假。
沖繩的市容還停留在20世紀,和日本本島的發達城市比較,這里毫無疑問地屬于鄉下,交通工具也頗為陳舊,但這正符合城市人的胃口,很多居住在日本本島的人要來這里尋找他們記憶中的日本。
國際通大街是沖繩最熱鬧的街道,只有在這里才能夠找到一些城市的氣氛,發達的旅游經濟讓霓虹燈徹夜閃亮,街上的商鋪一間挨著一間,里面琳瑯滿目的商品,多數是沖繩特產,間或還有一些餐廳。讓我印象最深的有三種店:酒店、手工藝品店和燒烤店。在國際通上酒店最引人注目,這些酒店門口都用繁體漢字寫著“泡盛”兩個字,大約有十幾家,每家店里都擺放著上千瓶沖繩的“泡盛”——酒。這些酒顏色各異,燈光透過酒和酒瓶透射出來,再相互反射,交相輝映,色彩斑斕。酒店門口往往要擺放酒店的招牌酒,最常見的招牌酒是泡著蛇的蛇酒,幾十條蛇被放在瓶子里, 起在強光下展示,很有視覺效果。
手工藝品店也很吸引眼球,顏色鮮艷、玲瓏可愛的手工藝品在燈光的照射下,格外誘人,除了常見的日本紀念品,最有沖繩特色的是可愛的冬瓜娃娃和沖繩獅子,各種各樣,形態萬千。
燒烤店只有那么幾間,但是門口的海軍服妹妹和噴著火焰的汽燈很能吸引顧客。
從國際通的岔路走進后巷,用了將近20分鐘,總算找到了那家旅店——號稱沖繩最便宜的背包客旅店——沖繩集體宿舍,一個晚上只要1000日元(約合66元人民幣)。這是個典型的家庭旅店,頂樓是單人或者雙人間;三樓是廚房、餐廳,有日式榻榻米,可以做飯;二樓是集體宿舍,集體宿舍的每個床位都用布簾圍著,也算是有了私人空間,晚8點到早8點有空調。旅店雖小,但是能夠提供旅客所必需的一切:旅游信息、電腦、網絡、電視、廚房、冰箱、水果刀,甚至還有自行車和一把古老的沖繩樂器三味線。
旅店樓下的小飯館,是那種日本電視劇里常見的家庭式小飯館,售賣的也主要是些家常菜。老板是位中年日本婦女,看起來不像是城里人,人很熱情,凡是住在集體宿舍的人,她都給打50日元的折扣。在這里吃飯的人多是附近的居民和建筑工人,也有進城買東西的鄉村老太太。不知不覺中,我好像變成了他們中的一個,這也許是最深度地接觸當地人的種方式。在這里吃
大盤關東煮,加上小碟天婦羅,喝杯日本茶,坐在榻榻米上聞著鍋臺上飄浮的大米香味,漫不經心地和朋友聊聊天,這種享受不是五星酒店能夠提供得出的。
建議你品嘗的食物還有日本的油炸豆腐團,和天婦羅一樣,都是代表日本的特色食物。用做豆腐剩下的料做成豆腐團,油炸一下當早餐吃,不僅經濟而且好吃。
沖繩是日本的美食天堂之一,有很多很有特色的食物,比如海鮮、糕點、苦瓜、西餐,等等。要想尋找這些食物,同時又不花太多錢,就一定得去“沖繩的廚房”——第一牧志公設市場。這個農貿市場是沖繩最大的一個,位于國際通中部,從國際通中部的一條小巷可以走進去。這里是沖繩吃海鮮最便宜的地方,可以在一樓選購食物,然后交給二樓的廚房烹調出來。
“二戰”后沖繩人把自家的貨物拿出來交換或者售賣,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個很大的集市,第一公設市場就是在這個集市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如今露天的集市已經演變成為沖繩最大的農貿市場,整個市場都有冷氣,在這里可以找到沖繩的全部特產。最難得的是,這里依然保持著濃厚的市井氣息。
在第一牧志公設市場外擺攤的小販主要售賣各類糕點、手工藝品、茶葉和草藥。到沖繩可以不吃海鮮,但一定要嘗嘗這里的糕點。沖繩糕點和日本本島的糕點頗有些不同,在這里你甚至還可以找到純正的中國糕點月餅。最傳統最典型的沖繩糕點是黑糖炸面球,干干脆脆的面球,略帶甜味,不同口味有不同的顏色,比如芋頭味的是淡紫色的,紅糖味的是棕色的。
第一牧志公設市場里面有很多賣咸菜的小販,他們會給你些東西品嘗,我收到的是一種類似豆芽的東西,細長,嚼起來脆脆的,想來是這里最受游客歡迎的東西,遺憾的是我并不喜歡這種口味。
在沖繩有吃豬肉長壽的說法,肉攤兒上最引人注目的就是j中繩的豬面皮了,這是我第一次看到整張的豬面皮。在沖繩,人們把整張豬臉扒下來,可以當鮮肉賣,也可以鹵制或熏干。海鮮的攤位則是這個市場里銷售量最大的,我在這里第一次親眼看到河豚的模樣,確切地說是看到了河豚的外表和剝了皮之后的樣子。商家把剝下的皮制成標本,懸掛在攤位前。
買些新鮮的海鮮,拿到二樓交給廚房,然后就可以悠閑地等著大快朵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