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電視臺開播《百家講壇》以來,頗受大眾歡迎。這個欄目對普及文學經典、諸子百家、中國歷史等“國學”立下大功,但欣慰之余亦不免有些擔心,生怕長此下去會因小失大,給中華民族文化的研究、傳承與發展造成重大損失。為此,特提出如下建議:
一、百家講壇是面向大眾的社會科學的普及課,亦即文化快餐。其受眾選擇注定了其內容重在講述已有定論的東西,倘使用學術性的東西,亦需選擇公認的,并加以說明。舉凡個人的學術觀點,為避免攪亂學術研究秩序計,盡量不要使用,特殊需要者,使用時必須認真作出說明。
學術研究是艱難的,需要科學的態度和苦難的歷程,一個人窮其一生,未必能出些許成果,為嚴肅學術研究計,必須力戒以不恰當的方法公布尚不成熟的學術觀點,以免給學術界造成混亂,破壞學術界深入研究、多方求證、甘于寂寞、認真求是的好學風。
二、向公眾普及國學經典固然十分重要,但這項工作有講師、教授、作家做就完全可以了。因為做這件事,只要多讀些書,善于歸納總結,長于精彩表達就可以了,絕對不能讓有研究能力的專家、學者擔當此事。如若專家參與其中,則有四個不妥:一是大材小用,殺雞用了牛刀,屬于浪費;二是專家若被誘上講壇,可以認為這位專家已由沉靜變為浮躁,犯了研究之大忌,必為學術界所不齒,一世青名可能毀于一講,于學術研究、于個人品格均屬損失慘重;三是難保學術公平,對其他學術觀點形成壓力;四是破壞研究風氣。
三、雖是國學普及,雖是文化快餐,但仍需嚴肅的態度、科學的精神、嚴謹的作風,主講人必須是進行了多年專門研究,對某個方面有著較深造詣的人。倘使一個人講完老子講孔子,講完孫子講墨子,那不光是對聽眾不負責任,也是對古人之大不故。中華文化,尤其是諸子百家,可謂博大精深,窮其一生能弄懂冢者,亦屬鳳毛麟角,哪里還有精力他顧呢?雖是講授皮毛,雖是普及基本常識,但授課質量還是應該保證的。因而,建議中央電視臺對有志于普及國學的講師們做出要求:每個人只能講一個你最熟悉的領域,換言之,講了老子,就不能再講別的,那“別的”必須由別人來講。只有這樣才能出精品。
綜上所述,為了推出精品,準確普及國學經典,避免破壞學術界的科學研究風氣,避免引爆學術界的浮躁之風,建議中央臺《百家講壇》慎選人、慎選稿,竭力避免因小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