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央政府關注民生,拋出9000億保障房大單。
當股市在監管部門拋出一個又一個的利好政策后,依舊重振乏力。
當銀行額度到手,因防范風險而對房企借貸。
當地方政府為完成財政收入,渴澤而漁,逼房企貸款交稅。
當民間資金在增加居民的資產性收入的口號中不斷縮水、蒸發。
當越來越多房企無法承受資金壓力,“裸身”入市。
當購房者繼續觀望,一而再再而三地推遲購房的時間……
政策:不是救命稻草
近一段時間,中央跟地方有房地產業陸續出了很多政策,卻沒有完全見效。發改委提出的4萬億里分解是2800億用于解決建設保障性住房,但建設部提出是9000億分三年建設保障性住房,保障性住房到底是什么?到目前為止可能誰也說不清楚安居是什么,1994年到1996年期間,大致提出過安居完全是商品房的概念?,F在安居是什么概念?我們不清楚,如果這種安居也仍然是順應市場的供應方式供應,它對商品房市場將是一個巨大的沖擊。按照這樣的政策,大家認為可能還會繼續減息,房地產還應該出臺新的政策,比如說現在沒有解決的第二套住房的限制性條件,央行提出改善性住房用0.7的貸款利率,但是銀監會的解釋不是這樣,這個信號也不明確,老百姓也一定會再觀望,再等待,也許大家還等著再繼續降息,繼續出臺新的相關政策。
針對中央政策來講,它非常明確的指出不是救房產商。雖然在國務院常務會議,在溫總理召開的各大省市領導人會議上,指出房地產本身是重要的支柱產業。這在我們國家是有特殊意義的,從政策本身來看,主要目的是著眼于內需,擴大內需,減少購房人的政策負擔,或者是政策成本,這是政策的立足點。
在中央政府的大手筆下,很多人就認為地方政府政策沒有到位。然而事實卻是,地方政府也在不斷地跟進各項地方措施,從目前各地方政府救市的力度來看,政策的目標也非常明確,中央就是擴大內需,地方就是穩定房地產市場,讓它不要暴跌。從國家社科院的統計數據看,認為明年房價還有8%的下跌空間。對這個數據,無論是否正確,姑且不去評價,然而趨勢基本上是認同的。因此,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開發商們似乎各個如履薄冰。在呵氣成冰的日子里,幾乎每一個開發商們都期待著房市春天的到來。
房市:到底寒冬還有多久?
11月27日起,央行下調金融機構一年期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各1.08個百分點,降息幅度近年罕見。這是繼“房產新政”為樓市“松綁”之后,國家宏觀政策為樓市“灑”下的又一場“及時雨”——對按揭貸款的購房者而言減輕了不小的負擔,對于當前面臨資金壓力的開發商而言,也將降低開發成本提升開發利潤。
不過正如降息當天的股市高開低走一樣,樓市的反應并未如預期的那樣強烈,從近期房產銷量上看,市場反應遠不如10月下旬當時公布“19條新政”后市場出現的“小高峰”。
如今,市場觀望的氛圍依舊很濃烈。這也讓很多房產人士疑惑不解,樓市回暖,到底還缺什么呢?
近日,新浪網做的一個小型調查房市是不是回暖了?一共有6868人來參加了這個調查,說沒有的人占到了74.81%,說回暖了占到了144%,有10.79%的人說不確定。
這個信息透露出,房地產消費市場狀況,應該講是非常低迷,關鍵原因在什么地方?主要還是在房價,不在于政策,更不在于百姓。
消費者不買賬,證明房價還沒有到心理預期??砷_發商現在要付的款太多了,要變現、要交稅、交地價款、交工程款,否則民工就要跳樓,否則就要討薪,影響社會穩定和和諧。還有材料款,還有媒體的款,服務商的各個合作伙伴的錢,年底是一個付款高峰,一定要變些現,變現沒有辦法,就是降。在調整式買房,對于這種剛性需求,它是可以的,對于投資需求可能要慎重。另外一個調查是短期內會不會買房?81.58%的人說不會,13.48%的人說會,494%的人說不確定。說會的人13.48%,這個數字不少,說明剛性需求還是存在的。剛性需求很大,但是關鍵是需求是不是一個真實需求,是不是一個可以承受的需求?其實,缺的是開發商們的一些自救的行為。萬科走出了第一步,萬科首先走出了困境。國家住房體系已經發生很大的變化,三年內九千億,兩百萬套保障性住房,四百萬套經濟適用房,這個對房地產價格泡沫的捅破應該講是一個體制性的變革。
開發商:積極應對抵御寒流
“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似乎讓人激情澎湃??墒菬o數“血淋淋”的事實表明,眼睛固然有時需要向高處、遠處看,但腳步必須要走得穩健,否則摔跟頭那是必然的。如果大家不太健忘的話,應該記得2004年中國地產界最大的黑馬順馳,曾公開喊出短期內超過萬科,做中國地產界的NO.1,其實結果是現在已在公眾視線中消失了。
一個人很容易被短期的成績沖昏腦袋,一個企業亦如此。那么,眼下中國的開發商們,又該如何省視自身、看待未來。整體觀察,目前絕大多數開發企業對于房地產市場都很失望,其中部分企業認為市場還將繼續下滑,至于底部在哪里,何時會出現,大家多是迷茫一結果是不知所措;也有少部分企業持謹慎樂觀心態,抱著高房價不肯放松,即是鐵的證據。
如果把政府救市的利好與其它利空因素相較,就會發現利空的勢力更強大,這兩種勢力只能靠時間,才能慢慢此消彼長,最終實現利好戰勝利空,這也是樓市觸底反彈的時點。這些利空因素包括:國際經濟形勢惡化,國內經濟下行,股市大熊,居民收入降低(包括企業減薪和失業率上升)。中央和地方救市是遠水,不能解企業之近渴。在這種情況下,開發商最重要的是放棄樓市短期回暖的幻想,寧可把未來想得更糟糕些。只有做好市場2010年甚至2011年觸底的思想準備,并采取果斷的動作,才更有希望活過這個長冬。
開發商不妨做幾個方面的準備或行動。第一、有力度的降價。在目前市場預期看空,購房者觀望的情況下,降價不一定能賣出去,但不降價鐵定賣不出去,與期等待天下掉餡餅,不如放手一搏,在保證合理利率的前提下,大力度降價。市場已經證明弱市之中依然有個別熱銷樓盤,而這些樓盤具有共同特征,大牌企業開發的規模性樓盤,關鍵是打折力度較大,包括萬科、恒大、富力、大華等開發的一些樓盤。
第二、放慢擴張節奏。對于現金流充足的大型地產商,危機意味著機遇,趁土地市場價格下跌,競爭不激烈的機會,抄底低價拿地,或低價并購瀕臨倒閉的企業,是不錯的選擇。但對于絕大部分地產商而言,少買地,或者暫時不買地,并減緩已有項目的開發進程,都屬安全選擇。無論是股市還是樓市,都存在著抄底的機會,但哪里是底部誰也不清楚,抄底抄到“地下室”的案例太多了。因此,連以規模化運作為特征的萬科,近期亦高調宣布調低開發規模,甚至其個別項目已經停工,以借此贏得戰略調整的空間和時間。
第三、增加融資渠道與強度。對于地產商保持一定的現金流,是企業活命的基本條件。如果銷售遇到的阻力太大,就要轉變思路,從多元化融資上尋求突破口。目前上市融資的可能性非常小,企業排長隊,可證券會把門關得緊緊的。房地產信托的戲也不大,監管層已經開始進一步控制房地產信托的發行量。股權融資比較可行,海外基金、國內PE、其它機構投資者都是融資的對象,在全球經濟低迷的情況下,中國樓市依然是部分外資看好的“安全島”。對此,地產老板也就不要太在意自己第一大股東的控制權的大小了。
第四、學會與別人合作。樓市低迷,不代表所有企業都缺錢,房地產行業下滑,不代表其它行業都薄弱。此時,開發商需充分利用手中的資源,更要學會與其它企業合作,借力打力。比如:有地有項目而少錢的地產商,可以與其它開發商、外行企業、海外基金聯手開發。綠城中國在這方面是高手,近幾年來,其新開發商的很多項目都是通過資源整合,尤其是整合別人的土地資源而獲得的,甚至有些時候只輸出品牌管理,無疑把開發風險降到了最低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