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在一間房間里,我要把它裝扮成一件藝術品。我有一種難以抑制的、躁動不安的欲望,要把自己住的每一個處所變成我自己的天地……我朝內心深處去找……仔細地把那些裝飾品放到心靈的墻壁上。我裝飾、美化、創造、安排。我的感知從一堵墻反彈到另一堵墻。我可以開始把自己絞干而不失去內心的海洋,把自己變成無法丈量的山水風景。
——蘿拉莉·夏(美)
法國作家伍爾芙曾強調,每個人最好都要有一問屬于自己的房間。她所強調的獨立的房間則是為了擺脫日常生活中的物質世界的控制,以及城市生活的局限性對人自我感覺的侵占,也為了保持一個相對完整的自我形象,而得以在私密的內部空間里尋求靈魂的安寧。

每個人,在某個時間段里,最好的做法是,“把門關上”,無論你是誰。無須介入各類社會事件,陷入復雜的人際網中不能自拔,而是尋一隅安靜的居所,以純凈思想的支撐,做自己的生命靈魂的保護者。
為夢想尋覓一處藝術后花園
凡俗生活如此,作為一名藝術家更有理由為自己尋覓一個獨立創作的藝術家園,讓自己居住在由自己精心構筑的視覺展示空間中。從最初的毛坯房到今天的素雅小樓,陳杰說,房子需要養護,和茶客養壺一樣,用心澆灌,孕育新生。因為房子也是獨立的個體,其實是有呼吸的,主人與之日夜相處,日久生情,冷冰冰的房子便會誕生靈氣。他說:“每逢出差,我就特別想念我的房子,想念它的舒適,它的好。我感覺自己好像可以和它對話,竊竊私語。”
回憶當初,那還是在八十年代末的時候,陳杰便萌生了擁有一處屬于自己的別墅的想法。因為渴望自由,同時也不愿意被局限在世俗既定的生活空間里,就想自己去創造一種生活環境,營造一種自由氛圍。其實這也是每個人都向往的一種生活方式,他說,只要你想,你能,你就可以實現自己的愿望,這并不難,重要的是你有沒有這種前瞻意識。
2002年,陳杰的別墅夢想得以成真。它遠離城區,環境清幽且獨立,能讓人心靜如水,非常適合他呆下來專心致志地進行漆藝創作,因此他決定在此處開辟自己的藝術后花園。提及最初的整體規劃,陳杰說,我沒有做任何后期安排,都是遵照原有的結構,并沒太刻意地去規劃它,所以這里也沒有草坪。順其自然吧!不去改變這里的一磚一瓦,最大化地保持它的原樣。當然,環境的營造還是必須的,天井里的一排小竹林、魚缸以及花卉都是必須有的。其實人無非就是追求一種感覺,覺得愜意、舒適即可。
的確,這處藝術后花園有它自己的獨享天地,坐落在院子中央的別墅既是陳杰的創作領地,也是他日常生活的居所。一樓和二樓的功能是漆藝作品展示,頂樓是他的私人生活區,包括書房和休息區。而距離小樓幾米處就是他的漆藝“生產作坊”,緊挨圍墻另一角的小木屋,便是他的私人茶室,里面擺放著線條簡潔的老式桌椅,散發出淳樸、寧靜的古典氣息。
在談及別墅建筑話題時,陳杰認為,現在別墅賣點追求的理念基本是傾向于歐美風格,和我們中國傳統的居住理念幾乎是不相干的。其實真正的別墅是要擁有獨立的花園,甚至是大莊園作為與之匹配的領地。我們中國人的房子最經典的要數北京的四合院,是有院落的。現代人所說的后花園其實只是高墻里的小花園、小庭院,但還是具備了一部分中國傳統特色。而在這方面,日本的庭院設計也是很棒的,一個優秀的設計師你給他兩平方米,他就可以設計成相當不錯的景點場所。
優雅的空間意味著文明的成熟
在對生活品質的追求上,陳杰還認為,很多人其實沒有把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這兩個概念弄清楚,所以把自己搞得很累。其實很多條件是可以自己去創造的,例如soho族,他們就是在家中工作并擁有了自己的創作空間,最大化地避免了外界的干擾。但是,如果你在小型商品房里去刻意營造一種帶有田園風格的空間,終究看起來虛假。

而談及物質和精神需求關系的相互轉換時,陳杰覺得,在現代社會生活中,不完全是物質達到一定程度后才會有精神需求。早在歐洲還不是很富有的時代,一些人就將自己的房子和園子收拾干凈,花草修剪得很整齊,這就意味著一種現代文明的成熟,而并非是物質的充裕在起作用。放眼當下,某些人雖然擁有了自己的獨立住宅,但是對公共環境不是特別愛護,雖然擁有大面積的住宅區,可并沒有將自己居住領域的衛生處理清楚,這就是文明的差異,不是說經濟發達到一定程度后才萌生出精神需求。所以,重要的還是要有精神文化在起主導作用。當人們處于文明的包裹當中時,生活中所有的一切都會顯得有條有理,而不是局促和慌張。
而擁有一處別墅除了增加自己心理上的安全系數外,還擁有了自己的獨立創作空間,這是讓陳杰目前最為感到滿足的生活狀態。他認為,有些人選擇隱居山林或荒郊外,是一種個人行為,但不適合自己。因為他的工作中的許多環節決定了他必須選擇一個相對獨立的空間。他打了個有趣的比方,你是書法家的話,你躺在墨邊上睡覺會很香,那是墨香,但是你睡在漆邊上你會過敏。所以每個人都選擇了一種適合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在討論到中產階層的別墅生活理念時,陳杰特別提及明代文震亨所著的《長物志》。作者在這本書中對人的居住空間中的事物均有詳盡的介紹,如針對室廬、花木、水石、禽魚、蔬果、書畫、幾榻、器具、衣飾、舟車、香茗等的細節定位,都有精彩的表述。它代表著明代中產階層的生活標準。但是在現代的社會環境中,大部分人的資金情況已經達到中產標準,而文明意識可能還停留在初級階段,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而別墅這種建筑形態作為西方的舶來品進入中國后,這種被移植的西化風格生活形態在東方已經入鄉隨俗,它更多地被中國人所改造,而不再擁有西方風味。
另外,陳杰還認為,之所以現在的中國別墅都有高墻作為圍合,是由于現代中國人的性格相對比較內斂,不再像從前那般喜歡走街串巷,更愿意關起門來做自己的事情,對私密性要求更高,而不比外國人比較開放,喜歡和朋友在家開派對。中國老百姓對貴族的概念普遍理解是,樂善好施、富有、愛國,有博大胸懷,有世襲血統。但其實,中國現代大多只有富人,而缺乏真正的貴族,所謂的別墅和貴族的匹配,在現代中國很難覓到,而人,終究要獲得內心的精神上的升華才是真正找到屬于自己的一片自由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