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由于玉器與道德人倫觀念的密切聯系,才有了“凡帶,必有佩玉”、“佩玉表德”、“古之君子必佩玉”和“君子無故,玉不去身”之說,從而使戰國時期的佩玉之風盛行,并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中國古代,人們的很多生活器具是以玉雕成的,能常戴在身上的唯有玉佩。古人對玉佩的熱愛不是因為玉的貴重,而是源于玉的品格,所以古語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周禮·玉藻》中對佩玉事宜的表述有:“凡帶必有佩玉,唯喪否。佩玉有沖牙,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天子佩白玉而玄組綬,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組綬,大夫佩水蒼玉而純組綬,世子佩瑜玉而綦組綬。”更是把直接玉佩上升到禮法。
而玉佩同時也是佩飾的一種,在我國古代,佩飾主要是指懸掛在腰帶上的飾品。中國人佩玉的風習起源很早,早在《詩經》中就有這樣的描寫:“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知子之順之,雜佩以問之。知子之好之,雜佩以報之。”這里所說的“雜佩”就是指玉器佩飾。

富含深邃的仁德寓意
玉佩在整個中華傳統文化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而這種重要地位的形成首先是與國入的觀念發展密不可分的。早在新石器時代,玉作為一種“美石”,就與祭祀、禮儀等觀念性的活動聯系在了一起。發展到春秋戰國時代,本為自然物質的玉石被人為地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特別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突出地位的儒家思想中,把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等內容與玉的天然物理性能相比附,于是出現了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學說。在《禮記·聘義》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子貢問孔子,為什么君子貴玉而賤珉(一種近似于玉的石頭)呢?是不是因為玉稀少而珉多的緣故?孔子回答說:“非為珉之多故賤之也;玉之寡故貴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墜,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長虹,天也;精神見于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道也。”
另外,按孔子對玉的十一種象征的解說是,認為玉質溫柔滋潤而有恩德,象征仁;堅固致密而有威嚴,象征智;鋒利、有氣節而不傷人,象征義;雕琢成器的玉佩整齊地佩掛在身上,象征禮;叩擊玉的聲音清揚且服于禮,象征樂;玉上的斑點掩蓋不了其美質,同樣,美玉也不會去遮掩斑點,象征忠;光彩四射而不隱蔽,象征信;氣勢如彩虹貫天,象征天;精神猶如高山大河,象征地;執圭璋行禮儀,象征德。從這里可以看出,玉器早已超出了一般的審美范疇,而是作為一種觀念的載體,成為儒家理論體系內核中的重要象征物,對玉的形而上的理論概括也就是在這一非同尋常的時代中基本完成了。

郭寶鈞先生曾總結道:“抽繹玉之屬性,賦以哲學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賦以陰陽思想而宗教化;比較玉之尺度,賦以爵位等級而政治化”,至戰國時代,這一觀念體系已基本建立和比較完備,這種觀念體系可以說是“后世玉器發展不衰的理論根據和精神支柱”。正是由于玉器與道德人倫觀念的密切聯系,才有了“凡帶,必有佩玉”、“佩玉表德”、“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之說,從而使戰國時期的佩玉之風盛行,并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充滿東方文化的生活情趣
魏晉以后,男子佩戴雜佩的行為漸少,以后各朝都只是佩戴簡單的玉佩,而女子在很長時間里依然佩戴雜佩,通常系在衣帶上,走起路來環佩叮當,悅耳動聽,因此“環佩”也漸漸成了女性的代稱之一,環佩在樣式和佩戴方式上是不斷變化的,清代學者葉夢珠《閱世編·內裝》解釋說:“環佩,以金絲結成花珠,間以珠玉、寶石、鐘鈴,貫串成列,施于當胸。便用則在宮裝之下,命服則在霞帔之間,俗名墜胸,與耳上金環,向惟禮服用之,于今亦然。”可知清代女性的環佩已經從古時只系于衣帶的腰飾,而轉為墜于胸問的項飾了。
如今的玉佩已逐漸成為首飾時尚,許多人都非常喜愛。玉佩中的中國傳統圖案形式也是多種多樣,寓意深刻,數不勝數。它融合了中華玉石文化的豐富內涵,是華夏傳統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光彩奪目的奇葩。玉佩與其他珠寶飾品不同的是,它在對人進行裝飾的同時,更在乎人們的精神感受,已成為人們精神寄托的直觀物質表達形式。在強調個性化和注重精神感受的現代,佩戴蘊藏有豐富東方文化內涵的玉佩,將更能體現出自己的個性、品味和民族氣質。
在玉佩中,往往運用了人物、走獸、花鳥、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造型,以民間諺語、吉語及神話故事為題材,通過借喻、比擬、雙關、象征及諧音等表現手法,構成“一句吉語一幅圖案”的美術表現形式,反映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充分體現了玉石文化的精髓。玉佩中的中國傳統圖案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大體有吉祥如意、長壽多福類、家和興旺類、安寧平和類、事業騰達類和辟邪消災類等,其中以吉祥如意類圖案為多。
精工卓越的美麗裝飾
另外,玉佩的種類也很多,其中極具代表性的一類為牌形玉佩。牌子俗稱別子,為明清兩代流行的一種墜飾,形狀多為矩形、圓形、橢圓形,牌頂上有孔可以穿帶。有些是直接可以佩帶,有些卻要嵌鑲后才能佩帶,此種玉牌多琢單面紋飾。

宋代牌形玉佩形式多樣,大多不做邊框,鏤空技法運用廣泛。元代的牌形佩則多做有邊框,聯珠紋邊框粗大厚實,內部紋飾往往高于邊框,透雕深琢,層次分明,器表有鉆砣痕。明代牌形玉佩比前代的牌形玉佩稍厚,多呈長方形,器體較小,用淺地隱起的技術來突出主要紋飾,四周留有較窄的邊框。佩面上的紋飾,也出現了一批描繪文人山水及詩文詞句的畫面。較為流行的是,在佩的正面雕琢和臨摹當時名畫家沈周、文徵明等人的山水畫;佩的背面則鐫刻著詩句或印款,確有一種高雅脫俗的韻味。也有器面飾龍、螭、鳥紋的。
明人陸子岡善制玉牌,且技藝高超,無人可比,故稱“子岡牌”,后世仿制他作品的人很多。
牌形玉佩發展到清代,尺寸較明代加大,造型一般呈委角橢圓狀或方形,圖案琢磨細致規整,幾乎無一草率之處。花蕊、葉脈以及蟲鳥的須翅,均刻畫得清晰可見,拋光精致,常呈現出一種極佳的溫潤細膩而又柔和的油脂光澤。
清代中后期,牌形佩日益厚重粗笨,不但邊框寬闊,而且上端的附加紋飾也更加復雜凌亂,有時佩的下端還增添了一些小型的裝飾。
圖案內容除繼承明代傳統外,還出現了戲劇人物、小說故事的畫面,器表雕琢細膩,平滑光潔,邊框加寬。除傳統造型的牌形佩外,還有其他造型的玉佩,如工字形牌、方形牌、菱形牌等。總體來講,清代晚期的牌形玉佩制作多粗糙不精,大不如前。
而話說回來,佩玉自古至今,不僅因為它能作為美麗的裝飾,而且還有促進人體健康的作用。由于玉石是蓄“氣”最充沛的物質,故經常佩戴能使這些有益的元素通過皮膚的穴位浸潤進入人體內,從而能平衡陰陽氣血,祛病保健。因為在略施壓力切剝,以及精密加工的打磨過程中,會使這些效應聚焦蓄能,形成一個電磁場。它相當于電子計算機的諧振器,能與人體發生諧振,從而使人體各部機能更加協調、精確地運轉。
早在2000多年前,古人懂得將玉石雕琢成飾物佩戴,并運用在保健醫療方面。據古代醫藥名著《神農本草經》等記載,玉石具有“除中熱、解煩懣、潤心肺、助聲喉、滋毛發、養五臟、安魂魄、疏血脈、明耳目”等療效。含有玉石或用以作引子的方劑,也為數不少。所以民間素有佩帶玉鐲的習慣,既有修飾身份的作用,又有以玉保健的說法,一直在國內流行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