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華,號秋實,字佩弦。現代著名作家、學者、民主戰士。原籍浙江紹興,生于江蘇海州(今連云港市),后隨祖父、父親定居揚州。朱自清祖父朱則余,號菊坡,本姓余,因承繼朱氏,遂改姓。為人謹慎,清光緒年間在江蘇海州任承審官10多年。父親名鴻鈞,字小坡,娶妻周氏,是個讀書人。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朱鴻鈞由海州赴揚州府屬邵伯鎮上任。兩年后,全家遷移揚州城,從此定居揚州。朱自清妻子名陳竹隱,幼年在私塾讀書,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
【與揚州的關系】
朱自清在揚州生活了13年,度過了他的童年時期和少年時期。對于古城,他的感受是微妙、復雜的。大概是生活過于單調,所以他后來曾說,兒時的記憶只剩下“薄薄的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驚程度!”但是,在漫長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兒時畢竟是首發的“驛站”。揚州是一個風景秀麗的文化城,其湖光山色,風物宜人,曾使多少詩人如李白、杜甫、蘇東坡、歐陽修等流連忘返,寫下許多膾炙人口的瑰麗詩章。揚州也是一個英雄的城市,在抵御異族侵略的歷史上,曾譜寫了無數輝煌的篇章,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古城的綺麗風光和濃郁的文化風氣,于無形中陶冶著少年朱自清的性情,養成他和平中正的品性和熱愛自然的情趣。而揚州美麗的山水,更如雨露般滋潤他的心靈,豐富他的感情,激發他的想象力,使他的情懷永遠充溢著詩情和畫意。揚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對他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又是深遠的。
【主要經歷】
1916年中學畢業后,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2月寫的《睡罷,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詩處女作。他是五四愛國運動的參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響走上文學道路。毛澤東曾贊揚過朱自清的骨氣,說他“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救濟糧”。1920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后,朱自清在江蘇、浙江一帶教中學,積極參加新文學運動。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創辦《詩》月刊,這是新詩誕生時期最早的詩刊。他是早期文學研究會會員。1923年發表長詩《毀滅》,散文《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 1925年8月到清華大學任教,開始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創作則以散文為主。1927年寫的《背影》、《荷塘月色》等一批散文,都是膾炙人口之作。1931年留學英國,漫游歐洲,回國后寫成《歐游雜記》。1932年9月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隨校南遷至昆明,任西南聯大教授,講授《宋詩》、《文辭研究》等課程。這一時期曾寫過散文《語義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1947年,朱自清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簽名,抗議當局任意逮捕群眾。朱自清晚年身患嚴重胃病,每月薪水僅夠買3袋面粉,全家12口人食不果腹,更無錢治病。當時,國民黨勾結美國,發動內戰,美國又執行扶助日本的政策。一天,吳晗請朱自清在《抗議美國扶日政策并拒絕領美援面粉》的宣言書上簽字,他毅然簽了名并說:“寧可貧病而死,也不接受這種侮辱性的施舍。”這年(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貧困交加,在北京逝世。臨終前,他囑咐夫人:“我是在拒絕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簽過名的,我們家以后不買國民黨配給的美國面粉。”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也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表現了中國人的骨氣。
朱自清病逝后,安葬在香山附近的萬安公墓,墓碑上鐫刻著“清華大學教授朱自清先生之墓”。1990年,其夫人陳竹隱去世,與先生合葬在一起。
【文學成就】
朱自清走上文學道路,最初以詩出名,發表過長詩《毀滅》和一些短詩,收入《雪朝》和《蹤跡》。從20世紀20年代中期起,致力于散文創作,著有散文集《背影》、《歐游雜記》、《你我》、《倫敦雜記》,雜文集有《標準與尺度》、《論雅俗共賞》等。他的散文,先以縝密流麗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寫景美文,顯示了白話文學的實績;繼以《背影》、《兒女》、《給亡婦》等至情之作,樹立了文質并茂、自然親切的“談話風”散文這一典范;最后以平遠冷靜、理趣盎然的雜文,實現了詩人、學者、斗士的統一。他對建設平易、抒情、本色的現代語體散文作出了貢獻。作為學者,朱自清在詩歌理論、古典文學、新文學史和語文教育研究諸方面都有實績。論著有《新詩雜話》、《詩言志辨》、《經典常談》、《國文教學》(與葉圣陶合著)和講義《中國新文學研究綱要》等。著述收入《朱自清全集》(江蘇教育出版社)。 朱自清一生勤奮,共有詩歌、散文、評論、學術研究著作26種,約二百多萬言。遺著編入《朱自清集》、《朱自清詩文選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