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曾應邀到韓國光州朝鮮大學校講學。光州是韓國西南部的大都市,人口140萬,是全羅南道的首府(相當于中國的省會)。1986年繼釜山、大邱、仁川之后,升格為韓國第四個廣域市(相當于中國的直轄市)。雖然沒有很多時間去瀏覽韓國的自然風光,但用心去感受一下韓國生活,卻也留下了許多深刻的印象,也引發了諸多思考。茲將在韓國的日常見聞及所感所思臚列于下——
光州見聞錄
昂貴的食品物價
赴韓講學的中國老師在生活中感受最深的,莫過于高昂的物價。
說韓國物價高,其實就高在農牧產品上,諸如稻米、蔬菜、牛肉、水果等價格相當于中國市場價格的5倍,甚至十幾倍。例如9月中旬到農貿市場直接從農民手里買3棵大白菜(約7.5公斤),須用韓幣1萬元,相當于人民幣80元,每公斤售價達十元多。按人民幣計。稻米每公斤約23.2元,豬五花肉每公斤約100元,雞蛋每個約1元,牛奶每公斤約14元,山芋每公斤約16元,蘋果每個約8元,一串葡萄約24元。最令人吃驚的是牛肉,每公斤竟高達320多元。
在學校食堂就餐分三檔,分別為韓幣3000元、2000元、1500元(分別合人民幣24元、16元、12元),按質論價,比國內貴上兩三倍。我們宴請一位韓國弟子,在小飯店吃一份烤五花肉,三人就餐,自帶白酒,要兩瓶啤酒,共花費韓幣2萬元(合人民幣160多元)。因此,我在第一封家書上扼腕喟嘆:“光州米貴,居不大易!”
韓國食品價格居高不下,是政府行為所致。韓國農民(包括漁民)雖只占國民總人口的8%,但他們絕非社會弱勢群體。韓國農民得到國家的格外關照,政府不光制定了一系列保護農民利益的農業政策,在農村建設上也實施了一系列“國家包干”政策,例如竭力壓低農林牧進口產品的市場份額。
雖然已獲得如此優待,但韓國農民并不買賬,一遇上不遂意的事,就到政府門前示威抗議。因為韓國各道(相當于中國的省)、各市,都有代表其利益的工會組織為之維權撐腰。在光州,我就目睹了全羅南道農業工會組織農民成群結隊上街游行抗議政府某項貿易進口政策的場面。浩浩蕩蕩的示威隊伍沿街而行,宣傳車播放抗議口號,還向市民散發印制精美的宣傳材料。
韓國同事告訴我:韓國物價從北向南呈遞減態勢。即地處北部的首都首爾物價最高;而地處南方的光州卻是全國物價最低的。因光州臨近西南海岸,海鮮價格只比中國貴一倍,我們就多吃海鮮,每周末都在公寓享用一次海鮮大宴。
與韓國本土產品相比,進口食品的價格就低廉多了,如加拿大產面粉每公斤3.5元,中國產蒜薹每公斤約14元。于是,就多吃面食,諸如餃子、包子、面條、饅頭、烙餅之類,花樣翻新。吾妻可一顯身手,令單身來韓的中國同行艷羨!
韓國物價雖高,但居民收入更高。例如大學本科剛畢業的小學教師。月薪100萬韓幣(合人民幣8000元),大學普通教授月薪300萬韓幣(合人民幣2.4萬元),資深教授工資更高。高物價與高工資相抵。高物價也就可以接受了。
中國化的地名
在韓國講學,經常查看韓國地圖。得知韓國的行政區劃,分為特別市、廣域市、道等。韓國現有1個特別市——首都首爾,6個廣域市——釜山、大邱、仁川、光州、大田、蔚山,9個“道”——京畿道、江原道、忠清北道、忠清南道、全羅北道、全羅南道、慶尚北道、慶尚南道、濟州道。無意中發現。除京畿道、濟州道之外,其余7個“道”名皆為聯稱地名。
所謂“聯稱地名”,就是從有聯系的兩個原生地名中各抽取一個字。縮略合成一個新地名。例如“江原道”取境內的江陵和原州兩個地名的首字而得名;“忠清道”取境內的忠州和清州兩個地名的首字而得名;“全羅道”取境內的全州和羅州兩個地名的首字而得名;“慶尚道”取境內的慶州和尚州兩個地名的首字而得名。
韓國“市”一級的地名許多與中國地名完全相同——江原道的“襄陽”、“江陵”,忠清北道的“丹陽”,慶尚北道的“奉化”、“醴泉”、“永川”、“安東”,慶尚南道的“咸陽”、“梁山”、“鎮海”、“固城”,全羅南遒的“潭陽”、“海南”等,與中國地名—模一樣,毫無二致!
前幾年,韓國政府已將首都漢城易名首爾,不知下一步是否將漢江改為首爾河之類,進而將與中國相同或相關的韓國固有地名—律更名易幟?筆者與韓國友人曾就此問題交換過看法。我說:“更改地名純屬貴國內政,外人不宜也不應妄加評論。但作為學界朋友,僅從學術角度分析,我認為這種大規模改動行政區劃地名的操作,其難度不啻攀綠蜀道。理由有三:一是千載沿革,焉可擅改?滄桑文脈,不宜割斷;二是牽—發則動全身,難免顧此失彼,煩憂徒增;三是盛世宜無為而治,反之則為政之大忌也!”
衛生間文化
我在國內從事對外漢語教學有年,常聽同行講:某某外國學生如廁時,如何粗心大意,因忘帶手紙而急呼“緊急援助”云云。我本人也多次遇到外國留學生滿面通紅地急忙跑到教師辦公室,向老師求援索要手紙的情狀。其實,在國外,手紙由衛生同提供似乎是天經地義的。
在韓國光州講學,無論在校內教學樓,還是在教師研究室,或在機場、地鐵、長途車站、體育館、醫院以至大小商場、大小餐廳等,每如廁后都小有感觸:這些衛生間雖級別不同,但皆設施齊備,環境整潔。光州新世界百貨商店的衛生間可稱極品,其中馬桶座圈是加熱的,旁邊還有很多按鈕,可便后沖洗。毫不夸張地說,韓國衛生間真是墻面地面皆如鏡,空氣通暢無異味。洗手盆、鏡子、洗手液、干手器等一應俱全,擦手紙、便紙等充分提供,隨意使用。商場、醫院、車站的衛生間外側走廊上,幾乎都配備冷熱飲水機,旁側塑料盒里整齊地擺放一摞類似小信封的防水紙袋。相當于紙杯的功能。供人自行飲用。
在網上讀到一篇報道,題為《韓國將向中國傳授衛生間文化》。茲將全文照錄如下:“為迎接2008年北京奧運會,韓國將向中國傳授衛生同文化。世界廁所協會創立大會組織委員長沈載德。(開放國民黨國會議員)曾以2002年韓日世界杯為契機,在韓國掀起了衛生間文化運動。此次他擔任了衛生間文化傳道士。日前,沈載德與中國友好和平發展基金會理事長李小林在北京會面,簽署了一份內容為為擴大兩國間的衛生間文化交流進行合作的諒解備忘錄。雙方通過諒解備忘錄商定,為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韓國向中國提供衛生間領域的技術和經驗。而中國將作為理事國參加2007年在韓國舉行的世界廁所協會創立大會……”
讀了這篇不知是真是假的消息,有人可能會撇嘴:“區區衛生間,難登大雅。何必硬拽來和文化掛鉤!”可筆者并不這么認為。同胞們一談到八大菜系、中華飲食文化,就“博大精深”之類地振振有辭,可又有誰重視、研究過中華衛生間文化?人一天吃三頓飯,起碼要去四五次衛生間吧?吃喝拉撒是成龍配套的,為什么你就顧頭不顧尾,抑或只管進不管出?
現在溫飽了。奔小康了,政府開始重視公共衛生間文化啦,很好!在這個領域向鄰邦學習取經,是完全必要的、非常及時的。亡羊補牢,猶未為晚!
參觀私人農場
在韓國朝鮮大學為中文系三年級夜班講授《觀光漢語》課時,一位名叫金堯淳的韓國男生引起我的注意。他30歲左右,戴黑邊眼鏡。身材健碩,黑臉龐,漢語口語、寫作皆屬上乘,語言流暢,發音純正。課余與之攀談。得知他是光州郊區一家農場的主人,畢業于全南大學農業大學(用漢語表述,就是省立大學的農學院),多次去中國旅游,曾在北京進修漢語一年。他熱情邀請我在假日去他的農場做客。
11月初,中國社科院經濟所詹小洪教授應邀來朝鮮大學出席學術會議。詹教授是著名的韓國問題專家,兩三年前曾在朝鮮大學任教。聽說我周日將赴約造訪韓國農場,頗感興趣,于是相約同往。
周日上午10點,金堯淳駕越野車來朝鮮大學公寓接我們,說:“我女兒剛滿月,夫人還不能出門陪您。今天請我的中國丈人陪同老師參觀。”這才得知,金夫人原是中國姑娘。我和妻子及詹教授上車后,和坐在前排的老人握手問候。金的岳父姓楊,山西臨汾人,與我同庚。他和老伴兒已是第二次來韓國光州。第一次來,是出席女兒婚禮;這次來,是伺候閨女坐月子。
從朝鮮大學到農場駕車約需一小時,于是我們與楊先生攀談起來。老楊是臨汾市機關干部,小女兒在山西雁北師院英語系畢業后,到北京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她和金先生就是在教習漢語中結識、相愛繼而結婚的。楊先生說:“對這門婚事,開始我們極力反對,不舍得閨女離開中國。可他們倆人好,我們也沒辦法!后來見著小金,人很厚道,也能干。我和老伴兒到了光州,看到小金的爹媽還有全家都是實在人,家庭條件也挺好,我們也就放心啦!”
汽車先后駛過高速公路、寬敞的國道和狹窄的鄉間公路,上坡下坡,左拐右拐。最后才到了目的地。這所私人農場,面積很大,由果園、稻地、谷場、倉房、冷庫、車庫、機械場、屠室等組成。大小汽車、載重汽車、拖拉機、收割機、脫谷機、果品分檔機等農業機械一應俱全。而如此巨大的農場卻只由三個人經營。小金的父親負責種植栽培。母親負責市場銷售,而小金主要是通過互聯網聯系業務和研究開發。
金堯淳說:“現在,韓國農村青壯年都進入了城市,村里只剩下爺爺、奶奶。像我這樣干農業的年輕人太少了!我先后去過中國煙臺、大連等地的水果產地參觀學習,我想在果園開發經營上走出新路子。我在朝鮮大學利用夜間攻讀中文專業,每天往返都開車兩個小時。下課回光州市區住宅,轉天一早就去農場上班。很辛苦!”他還說:“妻子不懂韓語,在家里我和妻子只能用漢語說話。”我說:“怪不得你漢語說得如此地道呢!”
這家農場主打產品是蘋果、梨,是光州地區最大的果園之一。一排排蘋果樹被眾多果實壓墜了枝頭,蘋果樹下的地面上,一律用錫紙鋪就銀光閃爍的地衣。遂詢問其用途,小金回答:“為了增加日光照射,使蘋果長得更紅亮。”我說,農場這么多活,人手太少了。他回答說:“母親每天駕車去市里銷售蘋果,平均日銷額約為1 0015韓幣(相當于人民幣8000元)。只是在農忙(扣割稻、摘果)時臨時雇人干活。現在很難雇到年輕人,只能雇老太太,每天管吃管住,日工資3萬韓幣(相當于人民幣250元)。有時朋友們來幫忙。”老楊說,小金的弟弟、妹妹都在市里工作,節假日時他們兩家常來農場幫忙。他家的規矩是,不管兒子、媳婦,閨女、姑爺,或是親戚朋友,只要來農場干一天活兒,就發一天工資。
小金的父親從地頭開著拖拉機過來和我們見面。老楊向我們介紹他的親家:“老金是朝鮮大學建筑專業的畢業生,還是韓國的農業勞動模范呢!”農場內正在建造新的二層住宅,工程已進行了大半,地面上還堆著磚瓦灰沙。小金說:“小樓由父親設計,父親的朋友幫忙建造。今天周日停工休息。”金氏兩代皆為大學本科學歷。父學工、子學農,專業配合,得天獨厚。父子共同經營現代化農場,代表了韓國新型農民的形象。
前面說過,韓國農民都享受著政府的格外關照。例如,竭力壓低進口農產品市場份額,以保障本國農民利益;由國庫出資修建農村公路。柏油路鋪到每個村落,延伸到每家農戶的地頭田間。金堯淳說,國家免費為鄉村農戶建造糧庫、貯藏水果的冷庫;農民購買拖拉機、收割機、載重汽車等,只需出資一半,另一半由國庫支付;農用車輛、農用機械所用汽油。享受特殊優惠等。
我們參觀了農場的車間、冷庫和谷倉。寬敞的果品包裝車間里有一條六七米長的水果分檔流水線,可按果實大小將蘋果自動分為四個檔次分別裝箱。兩座面積上面平方米的果品冷庫,一個貯存蘋果,恒溫0℃;另一個貯存羅州梨,恒溫2℃。羅州梨是光州特產,特點是個大、口甜、多汁、小核兒。羅州梨的極品重量可達1.5公斤,猶如小西瓜,普通大小也有1公斤。
接著我們又參觀了辦公室、住宅和祖宗祠堂。辦公室墻上掛著老金和政府要人握手的照片,玻璃柜里陳設著獎杯。我想,這可能就是老金被評為韓國農業勞動模范時獲得的榮譽吧。祠堂門外豎立著“金氏祠堂”石碑,碑文用漢字鐫刻。院中央有一所典型的傳統韓屋是供奉、祭禮祖宗靈位之處。祠堂平日關閉,每至春節、中秋等節日,子孫后人會前來舉行家祭。我問:“你家在村子里是首富吧?”在我解釋“首富”的含義之后,他笑著回答:“差不多吧。”
漫步在韓國光州近郊的鄉村,公議所、敬老院、俱樂部、公園、荷花池、飯店等一一呈現。這里環境整潔,空氣新鮮,屋舍儼然,十分清靜,偶遇三兩老奶奶外出散步,卻見不到青壯年及少兒孩童。一輛轎車從身邊緩緩駛過,我看到駕車司機為年近七旬一村翁。
參觀結束,主人在鄉村飯店設宴款待。飯店外邊有水池噴泉,花壇草坪,內設十多個包間,環境清幽,窗明幾凈,整潔溫馨。我問:“村里人少,飯店怎么做生意?”小金回答:“飯店生意分三類。一是農場果園招待客戶,二是家住城里的人家在節假日回鄉探親用餐,三是招待附近高爾夫球場的客人。”我們在這家飯店吃的是韓式烤鴨,味道還不錯呢!
出席韓國婚禮
在韓期間,朝鮮大學校中文系曹喜武教授熱情邀請我出席一場韓國婚禮,說是讓中國研究民俗的學者親身感受韓國婚俗文化。我和妻子便在曹教授的陪同下,由畢業于南開大學中文系的韓宗完博士駕車來到光州南門路高速公路旁側的三永婚禮大廳。
韓國人結婚都在專設的婚禮大廳舉行。在光州市就有多家婚禮大廳,由專業公司提供諸如化妝、婚紗、彩車、照相、典禮、婚宴等一條龍服務。婚禮大廳門口車水馬龍,熱鬧非凡。門庭的告示牌上,標明新人姓名、典禮所在樓層和時間。大廳一至四樓每層為獨立單元,客廳、禮堂、化妝室、休息室、服務臺、衛生間等一應俱全,五樓為舉行婚宴的餐廳。從中午11點至下午3點,每層樓典禮事宜均以一小時為界,每天可接待四五撥客人。這座五層樓的婚禮大廳,每天可為近20對新人提供服務。
我們出席的婚禮將在四樓大廳舉行。許多身著盛裝的親友和同窗前來祝賀。新郎是朝鮮大學中文系畢業生,是曹教授的弟子,在距光州1D0公里的木浦市工作。因父母久居光州,故婚禮在光州舉辦。
禮堂可容納150多人,環境典雅,裝潢華麗,燈火輝煌。步入花卉裝飾的拱形門,用長約50米的紅色地毯鋪設的走道直通正面的典禮臺。走道兩旁擺放著幾個對稱的花壇,左右兩側分別為新郎、新娘親友的坐席。主婚人由德高望重的師長擔任,他將在花團錦簇的典禮臺上主持婚禮儀式。典禮臺左側是一架鋼琴,彈奏著樂曲;右側是司儀和音響燈光師的工作臺。作為婚禮主持的曹教授,今天邀請中國同行出席典禮,顯得十分興奮。他坐在我的旁邊熟悉講稿,主持典禮的講稿是事
先打印好的,可預知典禮的議程。
3點鐘,音樂奏響,燈光通明,掌聲四起,
曹教授滿面笑容地走上典禮臺,宣布婚禮開始。首先是身著艷麗韓服的婆婆和丈母娘攜手入場,走上典禮臺雙雙點燃蠟燭,然后分坐于臺下兩端的坐席。接著是新郎在來賓的歡呼聲中入場,步入典禮臺與主婚人握手后,立于臺下。第三個入場的,是身披婚紗的新娘,她挽著父親的手臂,在全場來賓有節奏的掌聲和音樂伴奏聲中緩緩入場走至臺前。新郎向岳父深深鞠躬后,岳父將女兒的手遞給新郎。主婚人面對新人講了相當冗長的話,我只能分辨出一句接一句“新郎”、“新娘”的韓語讀音。其他內容我“統統不明白”。主婚人講話之后,新郎、新娘先后向雙方父母致敬,向來賓致敬。新娘只是深深鞠躬,而新郎卻要行大禮——磕頭。韓博士在天津讀書將近8年,他用地道的漢語向我解釋:“新娘穿著婚紗不便于跪下磕頭。一會兒換了韓服還得補上。”
儀式結束后是新郎新娘與親友合影。我們步出禮堂,看到在大廳工作臺前有專人坐在那兒收納禮金,親友們紛紛遞上信封,當場點數記賬,一般親友大概隨禮1O萬元(相當于人民幣800元)。吾妻亦要如法炮制,被曹教授婉拒。他說:“我已經交了,你們就不必了!”
隨后與曹教授、韓博士一起到五樓餐廳用餐。餐廳擺滿一排排長條桌子。四人一桌,菜肴酒水都已擺好。韓國婚宴類似冷餐,糖醋肉、蜜汁藕片、醬豬頭肉、拌魷魚、生魚片、年糕、泡菜等各一盤,燒酒、啤酒、飲料各兩瓶,米飯四碗。唯一的熱菜是一鍋生牛肉片加蒿菜湯已安放在微型煤氣灶上。供食客自己點燃火鍋燒開后食用。席間無繁禮縟節的客套,也沒有敬酒之類的應酬,和中國式婚宴的熱烈歡騰場面大異其趣。只是各自悶頭吃飯。我喝了大半瓶燒酒、一杯啤酒,用餐就草草結束了。
回來的路上,我對曹教授說:“您的主持很精彩!感謝您的盛情!”他說:“謝謝!有機會再邀請您出席一次韓國傳統的婚禮。”
在光州紀念音樂家鄭律成
“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像太陽,腳踏著祖國的大地,背負著人民的希望,我們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是13億中國人民耳熟能詳的歌曲。這首雄壯的軍歌,1939年創作于延安,原名《八路軍進行曲》,由著名詩人公木作詞,25歲的音樂家鄭律成譜曲。這支進行曲氣勢雄壯豪邁,展現出入民軍隊勇往直前、無堅不摧的雄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在隆重的開國大典上,它便曾回響在天安門廣場上空,以后又被確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
鄭律成的成名作,是1937年創作的《延安頌》。那時,作曲家剛剛23歲!鄭律成用他的熱血青春、音樂天才,在艱苦的抗日戰爭年代,譜寫了一首首鼓舞人心、斗志昂揚的樂曲。他把美妙的音符化作戰斗的武器,在打敗中國和朝鮮半島人民共同的敵人——日本軍國主義的斗爭中,作出了重要貢獻。
這兩首歌曲,奠定了鄭律成在中國現代音樂殿堂的崇高地位,使他與聶耳、冼星海齊名,成為中國抗戰時期三大革命作曲家之一。聶耳的《義勇軍進行曲》被確定為國歌,鄭律成的《八路軍進行曲》被確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而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成為革命組歌的絕唱。
韓國出生,中國成長
偉大的時代,孕育杰出人物;而杰出人物,又會譜寫出壯麗的史詩。鄭律成,原名鄭富恩,1918年出生于韓國光州一個貧苦的革命家庭。父親是堅定的愛國者,三個哥哥先后為朝鮮和中國的革命事業獻出了生命。1933年,年僅15歲的鄭律成,隨著一批進步的朝鮮青年來到中國,在南京參加朝鮮抗日革命組織“義烈團”,到朝鮮革命干部學校學習,同時學習鋼琴、小提琴和聲樂。
1937年,19歲的鄭律成結識了中國音樂家冼星海。在與冼星海的交往中,鄭律成被這位年輕音樂家的愛國風范所折服,更加堅定了用音符堅持抗戰的決心。不久,鄭律成來到上海,投入到抗日救亡的宣傳活動中。1937年10月,鄭律成奔赴延安,先后在陜北公學、魯迅藝術學院和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工作,歷任抗日軍政大學音樂指導和魯藝的聲樂教員。
1939年1月,鄭律成加入中國共產黨,1942年到太行山地區工作,任朝鮮青年軍政學校教育長,培養在華的朝鮮抗日青年。1945年抗戰勝利后,鄭律成返回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繼續做文化工作。在朝鮮。鄭律成為人民軍譜寫了軍歌——《朝鮮人民軍進行曲》。兩個國家的軍歌均出自一位音樂家之手,這在世界音樂史上也是十分罕見的。1 950年,鄭律成重又回到中國并加入了中國國籍,先后在北京人藝、中央歌舞團、中央樂團從事音樂創作工作。
1976年12月7日,鄭律成在北京逝世,一顆樂壇巨星隕落中華大地,安息在他深深熱愛的異國土地上。鄭律成的英名與他譜曲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如同一座永恒的豐碑,永遠樹立在中國人民的心中。
自學成才的音樂家
藝術家的獨特氣質和卓越才華,是誕生偉大作品的本原。鄭律成出身寒微,沒有接受過名牌大學的系統深造,但他視音樂為生命,以獨特的音樂天賦和火熱的創作激情,創作了360多首膾炙人口的歌曲。
鄭律成的創作領域十分寬廣,包括抒情歌曲、軍歌、合唱、兒童歌曲、電影音樂和歌劇。在抗日戰爭時期。他既擅長譜寫斗志昂揚的軍歌,也創作了幽怨如訴的山歌;既創作了長于抒情的名曲《延安頌》,也譜寫了洋溢濃郁民歌風格的《廷水謠》。新中國成立后,他為林業工人譜寫了《采伐歌》,為西南少數民族譜寫了歌劇《望夫云》,還譜寫了《星星歌》、《我們多幸福》等兒童歌曲。
鄭律成善于將西洋音樂的表現手法與東方的民間風格緊密結合。為了積累素材,觸發音樂靈感,他多次到邊疆地區采風,記錄過陜北民歌,搜集過川江號子,學習和研究過蘇州評彈等,從中汲取了藝術營養。鄭律成用音符和旋律撼動人們的靈魂,他的音樂作品已飛越時空、跨過國界,顯示出永恒的藝術魅力!
家鄉人民的驕傲
鄭律成是一位共產主義者,回到朝鮮后曾在朝鮮人民軍中擔任重要領導職務。但是,這一切并沒有影響家鄉人民對他的崇敬之情,家鄉人民早已跨過意識形態的障礙,將他視為光州的驕傲。
為了紀念音樂家鄭律成,韓國光州在2005年12月舉辦了第一屆“韓國光州鄭律成國際音樂節”。音樂家的不朽靈魂,返回了闊別72年的故土。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和韓國光州廣域市南區政府共同主辦了這次音樂節。中國文化部派出60人規模的中國合唱團同韓國藝術家一起,在光州同臺演出了鄭律成的音樂作品。
我喜愛鄭律成的作品,對這位富有傳奇色彩的音樂家懷有一種虔誠的敬仰之情。在人杰地靈的光州,我有幸參與了韓國人民對鄭律成的紀念活動,感受了他們對音樂大師的崇敬和熱愛。那是2006年12月12日,為了紀念音樂大師逝世30周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的雄壯旋律再次在韓國光州唱響。由光州市南區政府、光州MBc電視臺主辦的“2006光州鄭律成國際音樂節”再次隆重舉行。音樂節先后舉辦了悼念音樂家鄭律成市民音樂會、學術研討會和專場音樂會等活動。中國歌唱家吳碧霞、金永哲和韓國歌唱家閔淑筵等,在音樂會上演唱了鄭律成的作品。
鄭律成的作品同聶耳、冼星海等無產階級革命音樂先驅的作品一起,將永載中華民族的音樂史冊。中朝韓三國人民將永遠懷念鄭律成,因為他在把畢生精力獻給中國人民革命事業的同時,也為朝鮮民族的獨立和世界和平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的藝術造詣與奮斗精神,已成為中朝韓三國人民友好的先驅和見證,也必將引導三國人民世代友好,不斷奮進,為東亞的和平與繁榮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