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為音樂而生的天才;他的音符總讓人有時空錯亂卻完美交融的感覺;他的作品集宮廷一般典雅華麗和平民般平易近人于一身。你或許不喜歡交響樂,卻一定熟悉他的名字,就如美國音樂學者約瑟夫·馬克利斯所說:“在音樂歷史中有這樣一個時刻:各個對立面都~致了,所有的緊張關系都消除了。莫扎特就是那個燦爛的時刻。”
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出生于奧地利的薩爾茨堡,死于1791年12月5日,去世時年僅35歲。
莫扎特的父親利奧波德是為薩爾茨堡大主教工作的作曲家兼小提琴演奏者。在幼年時代,莫扎特便將他的音樂天賦顯現無疑。他3歲開始彈奏羽管鍵琴,5歲就能譜曲——據說當時他還不會寫字,一年之后就可以為奧地利女王演奏。以至于在音樂之都維也納,國王弗朗西斯一世也不無贊嘆地稱莫扎特為“我的小魔術師”。
自從看到兒子身上的“錢”途,利奧波德就開始帶著年幼的莫扎特做巡回演出,一時間莫扎特的知名度開始在王宮貴族中飆升。當他8歲前往英國時,倫敦人甚至為他樹立了一座雕像。
17歲的時候,莫扎特完成了一套弦樂四重奏曲和一組交響樂并且開始擔任音樂會指揮。
所有人都深信,莫扎特的才華是難得一遇的,就連同時代的作曲家也不得不對他贊賞有加。海頓就曾說莫扎特是“迄今為止,我所知道的最偉大的作曲家”。
在那個時代,杰出的音樂家多半要為宮廷貴族效力,通過靠為他們寫曲子來賺取生活費。莫扎特也不例外。但是莫扎特對自己的“主人”——大主教頤指氣使的態度十分不滿,也不甘做一個“聽話的奴仆”,因為他擁有尊嚴,他擁有榮譽。1781年6月,莫扎特終于和大主教公開決裂。他毅然辭職,成為歐洲歷史上第一位公開擺脫宮廷束縛的音樂家,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這樣的舉動無疑意味著艱辛、饑餓甚至死亡。
莫扎特曾在給父親的回信中寫道:“我不能再忍受這些了……我準備犧牲我的幸福、我的健康以至我的生命。我的人格,對于我,對于你,都應該是最珍貴的!”
在那個優秀作曲家層出不窮的時代里,莫扎特這種毫無掩飾的個性,也成為造成他人生悲劇的根源之一。這位才華橫溢的作曲家在他短暫的一生中創作了歌劇22部(其中以《費加羅的婚禮》、《唐璜》和《魔笛》最為著名)、交響曲41部、鋼琴協奏曲27部、小提琴協奏益6部。此外,還有大量各種題材的器樂與聲樂作品……只是上帝沒有再多給他一些時間。
死神信使
對于莫扎特的死亡,最為傳奇的一段也許并不是他的死因,而是在他去世前出現的神秘人物,而這個人的出現,也讓莫扎特幾乎確信了他的死期將至。
在莫扎特譜寫《魔笛》的那一年,7月份的一天,忽然有一位身形消瘦、穿著黑衣的神秘人造訪,請求他作一首安魂益,并且提前支付了部分報酬。最初,為了《魔笛》的順利上演,莫扎特并未將全部精力放在安魂曲的創作上。然而。神秘人再次出現并且又一次支付了酬金。此時的莫扎特開始確信,這個行為舉止詭異的來訪者就是死神派來的信使,這首安魂曲實際上是為作曲家自己而作。
于是,在這種強大的心理暗示的作用下,莫扎特開始全身心地投入到這首“為自己送葬”的《安魂曲》的創作上。但是直到最后,當他終于意識到自己無法完成這首曲子的時候,莫扎特哭倒在樂譜旁。最后的時間里,他一邊交代自己的得意門生蘇斯邁爾繼續寫完《安魂曲》,一面喃喃自語:“我有說過,這部《安魂曲》是為我自己寫的吧?”
終于,未等黑衣“信使”第三次登門,莫扎特年輕的生命便戛然而止。一切仿佛都如他早已料到的。
后來,這位“死神信使”的真實身份得到證實:他只不過是瓦爾茨格伯爵派去的使者。這位伯爵非常欣賞莫扎特的才華,希望能在他創作的安魂曲中入葬。但是伯爵未曾料到,這首《安魂曲》竟成了莫扎特的絕唱。
陰謀毒殺
有人曾對莫扎特之死進行過猜想統計,有70%的人認為他死于毒殺,而只有30%的人認為是自然死亡。
關于毒殺的猜想,首先是因為莫扎特當時僅有35歲,正值壯年,突然間暴斃難免讓人懷疑其中另有蹊蹺。莫扎特的天才有目共睹,本人又生性不羈,這些都不免遭人嫉妒和怨恨。當這些陰影逐漸擴大的時候,難保不會有從黑暗中伸出的雙手緊緊扼住這位天才的喉嚨。
還有一個佐證,便是莫扎特去世之時,他7歲的兒子卡爾曾描繪了這樣的一段場景:“在我看來,最不尋常的事,他死前幾天,整個人都腫脹起來,連隨便動動都不行。而且,還發出一種惡臭。像是內體已經分解。死后,臭味有增無減,以至根本不可能對他進行尸檢……”
莫扎特的妻子康斯坦茲也回憶說,莫扎特死時“吐出大量棕色流體……”而這,很有可能是極其嚴重的內臟器官受損的反應。
對自己的死亡早有預感的莫扎特似乎也承認了這一點,在疾病的晚期,他曾對別人說“我在舌尖嘗到死亡的味道”。
既然有很多人認定莫扎特死于毒殺,那么兇手又是誰呢?
安東尼奧·薩列里,這位一直對莫扎特頗有微詞的意大利著名作曲家,因其與莫扎特之間眾所周知的緊張關系,而成為眾矢之的。
薩列里一生受人景仰,他不僅創作了許多杰出的音樂作品,同時也是一位偉大的音樂教師,大音樂家貝多芬、舒伯特和李斯特都曾師從其門下。但是對于性格過于突出的莫扎特,薩列里從不掩飾自己的不滿,他甚至還暗中作梗,不止一次地讓莫扎特錯失稿約,窮困潦倒。
薩列里晚年雖然過著領取全額薪水的退休生活,但是精神卻一度處于崩潰的邊緣。有時他會心情異常低落,不斷自責害死了莫扎特。
不過,1825年,薩列里臨終之前短暫的一刻,他神志清醒地告訴周圍的人:“我沒有毒死莫扎特。”
如果我們仔細推敲這句話不難發現,薩列里并不是說沒有“害死”,而用了沒有“毒死”這個詞。那么,他并沒有否認莫扎特是被毒死的,而他的意思僅僅是,我,薩列里,沒有這么做過。
那么兇手又會是誰呢?也許薩列里想把真相永遠地帶到另一個世界去,他知道那個名字,卻沒有說出來。或許這一點,也是他晚年飽受精神折磨的原因之一。不管怎樣,作為—代偉大的音樂家,薩列里在他死后也得到了公眾的尊重,人們為他舉辦了隆重的國葬。
如果不是薩列里因嫉妒莫扎特的才華下此毒手,那么還會是誰呢?
弗朗茨·霍夫德梅爾也許有這個可能。
弗朗茨年輕美麗的妻子馬格達莉娜師從莫扎特學習音樂時,兩人之間曾保持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婚外情。莫扎特經常在家中單獨輔導馬格達莉娜——當然,其他學生從未享受過這種待遇。據說貝多芬就對此二人的關系頗為憤慨,只要是有馬格達莉娜在場,他會拒絕所有的演出。這種半公開的曖昧關系,作為丈夫的弗朗茨當然不會全然不知。
就在奠扎特葬禮的當天,馬格達莉娜和丈夫弗朗茨在家中發生了激烈的爭吵。當時馬格達莉娜已經懷孕,而她腹中孩子的父親,也許就是莫扎特。來霍夫德梅爾家拜訪的人發現敲門后屋中久久沒有回應,使找來兩個證人破門而入。他看到的場景是弗朗茨已經割喉自刎,手中緊緊握著一把剃刀:馬格達莉娜亦是傷痕累累,備受驚嚇,不過,她和她腹中的胎兒倒是幸運地生存下來了。
這場家庭紛爭的緣由最終也沒有定論,有種說法是弗朗茨指責妻子不守婦道并坦言是自己毒殺了莫扎特。他想在妻子面前割喉自盡,馬格達莉娜上前阻止的時候弄傷了自己。
幾個月后,馬格達莉娜的兒子降生。讓人在意的是,她為兒子取的名字中同時用到了約翰(莫扎特受洗禮前的名字“喬安尼斯”的昵稱)和弗朗茨(她死去的丈夫)。
難逃的宿命
人們不希望天才早逝,就像不希望美麗的花兒過早凋謝。
縱觀莫扎特的一生,即便他不是死于毒殺,我們也很難在他冗長而又復雜的病歷表中看出這位天才可以長命百歲的希望。
莫扎特的母親在自己35歲的時候冒險生下這個孩子,也許從那時開始,纖弱的體質就注定要伴隨莫扎特一生。在他六七歲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就隨父親四處巡演。旅途的疲勞、糟糕的氣候、隨處可見的地域性傳染病無時無刻不在威脅著莫扎特的健康。
1762-1774年這幾年間,年少的莫扎特就已經體驗過猩紅熱、風濕癥、傷寒、支氣管炎和天花的折磨。每一次病魔襲來。都會把他折磨得不成人形。
1784年,莫扎特又一次病倒了。這次的癥狀格外嚴重,一種鏈球菌感染并發了漢語克-史恩朗并發癥,這場大病使莫扎特的腎臟遭受了永久性的損害。
3年后,莫扎特的父親和多年來一直照顧他的好友相繼去世。這讓身體本來就非常虛弱的莫扎特遭受了沉重的精神打擊,更令他無奈的是,他甚至病得無法回薩爾茨堡參加父親的葬禮。經濟上的拮據也讓莫扎特心焦,在隨后的幾年里,他不得不經常寫信給自己的好友借錢度日,在這些信件中我們不難看出莫扎特當時的處境有多么艱難,他的身體狀況是多么糟糕。然而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他依然沒有忘記自己的音樂,還時常會從早晨六點一直工作到次日凌晨兩點。
在莫扎特的一生中,童年的奔波、病痛的折磨、親人的分離、好友的去世、生活的窘困……種種不如意貫穿始終,這讓他感到絕望和無助,讓他覺得自己“總是在希望和焦慮之間徘徊”。
人們送走莫扎特的那天,狂風呼嘯,大雪紛飛,他的妻子康斯坦茲重病臥床,沒能前往。惡劣的天氣讓前來送葬的幾位親友不得不中途返回,結果只有一位掘墓老人獨自趕著靈車前往墓地。那是個埋葬流浪漢、貧民和罪犯的亂墳場,莫扎特的靈柩和另外兩口棺材被一同掩埋……數日后,康斯坦茲前來追思的時候,已經無法找到確切的墓址。這位人類歷史上如此偉大的音樂家就這樣不明不白地消失了。
他是百年不遇的音樂天才,卻不能說是上帝的寵兒。他所經歷過的困難和痛苦也許是普通人生也難得經歷的。如果一切可以重來的話,是帶著病困去面對鮮花掌聲的至高榮譽,還是平凡地去過健康幸福的生活?莫扎特會怎樣選擇呢?
永遠都沒有答案。如同他的死因,如同那首沒有完整地面世的《安魂曲》,讓人有無窮的想象。
幸運的是,在那個時代,那個天才,用他的一生,完成了自己在音樂發展歷史中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