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雄踞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之上,長江、黃河、瀾滄江從這里發(fā)源,祁連山、昆侖山、唐古拉山將這里環(huán)抱,塔爾寺、日月山、青海湖天下罕見。有人說青海是“千山之宗、萬水之源”,這并不過分,而對我來說,體會到的卻是“一次青海行,終生青海情”!
走進塔爾寺
時值8月中旬,京津地區(qū)正值酷暑盛夏,而到了西寧,卻感覺有幾分涼意,便又加了一件外套。當?shù)厝藚s還一再叮囑,夜里溫度還會下降,睡覺一定要蓋被子,不然要感冒的。我們真正領略了“夏都”這個別稱的確切含義。
那天晴空萬里,天氣特別好。在導游的引領下,我們從西寧乘大巴出發(fā),沿著新修的高速公路,不到一個半小時就到達了塔爾寺。遠遠望去,塔爾寺掩映在山巒重疊的天地之間,顯得神圣、妙曼。美輪美奐。走進塔爾寺,那宏偉的建筑、莊嚴的寺院、眾多的僧侶,讓人眼花繚亂。最吸引我的是大金瓦殿里那座11.26米高的菩提大銀塔。塔內(nèi)珍藏著歷代皇帝御賜、封詔和名人敬獻的珍品、匾額等稀世精品以及多種藏本古籍文獻……駐足在綠意婆娑的菩提樹前,手撫樹干。心中禁不住有點納悶:終日不見陽光,沒有光合作用,怎么就能生存了600多年呢?步出大殿,見到一株蓊郁的大菩提樹,才硬解了心中的謎團。原來,殿外的一棵是母樹,殿內(nèi)的一棵是子樹,兩棵樹母子連心,同生共長著呢!
塔爾寺不僅有膾炙人口的傳說,而且這里珍存的藝術真品也讓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在大經(jīng)堂、講經(jīng)院。那些構圖獨特、技法精湛、用筆精細、色彩豐富、層次分明的大型壁畫,使用的顏料是用礦物質(zhì)和植物研磨而成并配以金粉等貴重金屬,雖經(jīng)日月侵蝕,但歷久彌新。塔爾寺內(nèi)以酥油花技法塑造的佛像、人物、花卉、樹木、飛禽、走獸,形象逼真,造型精巧,堪稱藝術奇葩。繡在布幔上的堆繡大都取材于佛教故事和宗教生活,看上去栩栩如生,具有明顯的立體感,是很特別的宗教藝術品。有人說“到了青海,不去塔爾寺是遺憾:去了塔爾寺,不看三絕更遺憾”。由壁畫、酥油花和堆繡組成的“塔爾寺三絕”,讓我們大開眼界。
情系日月山
日月山位于祁連山支脈,在西寧市以西90公里處,古稱赤嶺,是東南沿海通往西北邊陲的咽喉要道,也是漢藏民族友好往來、互市貿(mào)易的樞紐。早在漢代,日月山就已成為“絲綢輔道”的一大驛站,到了唐代,更成為蕃古道的必經(jīng)之路。
相傳唐太宗將文成公主許配藏王松贊干布,公主從京都長安一路西行。來到此山登上峰頂翹首遠望,勾起了遠離家鄉(xiāng)的愁思,她取出臨行時帝后賜予的日月寶鏡,從鏡中看到了長安的繁華街市、美麗宮殿和親人舊友,禁不住悲喜交加。但是,她又想到漢藏聯(lián)姻通好的重任,毅然將日月寶鏡擲下赤嶺。從此,寶鏡變成了碧波蕩漾的青海湖,公主的淚水匯集成了倒淌河,赤嶺則改名為日月山。
因這個美麗的傳說,引起了大家對日月山的極大興致。10點離開塔爾寺,我們乘大巴上青藏公路繼續(xù)西行,直奔日月山。汽車隨著高原的起伏行駛在寬闊的柏油路上,透過車窗極目遠望,藍天白云、良田阡陌、村莊農(nóng)舍,還有不時出現(xiàn)的青藏鐵路,給人的感覺是一派祥和與美麗。從西寧跟來的導游小姐,普通話說得很標準:“青藏公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人民解放軍響應毛主席‘一邊進軍,一邊修路’的號召,在和平解放西藏的同時,開始修建這條公路。有了這條路,西藏人民結束了幾千年來人背畜馱的原始交通方式。1985年,青藏公路全線完成黑色路面鋪筑改造任務,創(chuàng)造了世界高寒凍土區(qū)鋪設黑色路面工程的先例。從此,路面越修越好,來往的車輛越來越多,青藏公路運輸效率也越來越高。目前,85%的進藏物品和90%的出藏物品都要經(jīng)過這條公路。”
在感覺歷史的厚重感的同時,又想起了曾經(jīng)唱過的那首歌——《金珠瑪米——呀咕嘟!》。車速不斷加快,我們的情緒也在不斷升溫,不知是誰領頭,大家開始引吭高歌,唱起了韓紅的《天路》——“清晨我站在青青的牧場,看到神鷹披著那霞光,像一片祥云飛過藍天。為藏家兒女帶來吉祥……”
大巴行駛一個多小時,終于到達了聞名遐邇的日月山。其實,日月山并沒有什么奇特的景觀,它高不及昆侖,險不如積石,既無蒼翠的森林,又無嶙峋的怪石,映入眼簾的只是一派蒼茫。然而,從古到今,無數(shù)行人過客都愿到此一游。因為這里不僅是我國季風區(qū)與非季風區(qū)的分界、內(nèi)流河水系與外流河水系的分界,而且也是黃土高原的最西邊緣,以日月山為界東西兩側的地理景觀截然不同——西邊牧草豐茂,牛羊成群;東邊村鎮(zhèn)散落,麥浪滾滾。天下河水向東流,這里卻還真有一條向西淌的小溪,也許真就是當年文成公主路過時打下的印記?在蔚藍的天空下,我們登上日月山,看到當?shù)卣疄榧o念文成公主進藏1343周年修建的日月二亭,在陽光照射下金碧輝煌,更顯出幾分莊嚴和肅穆。文成公主的漢白玉塑像,潔白無瑕,婷婷玉立。公主手握寶鏡凝視遠方的神態(tài),激起了我們對那段美好傳說的遐想。山口迎風矗立的“日月山修路紀念碑”更是感人至深——它記載了人民解放軍修建青藏公路的英雄業(yè)績,見證了漢藏人民的友誼生生不息、淵遠流長……
由是,日月山這座象征民族團結的歷史名山,讓我們情意綿綿,久久不忍離去。
感受青海湖
是先有青海湖,還是先有的青海省?導游說是先有青海湖,青海省是因青海湖而得名。
青海湖古稱“西海”,又稱“鮮水”或“鮮海”。蒙語稱“庫庫諾爾”,藏語稱“錯溫波”,意為“青色的海”、“藍色的海洋”。由于青海湖一帶早先屬于卑禾羌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海”,漢代也有人稱它為“仙海”。青海是北魏時才開始使用的名字。
那天,我們從日月山一路撲向青海湖。遼闊的大草原,綠茵如毯;金黃色的油菜花,迎風飄香;牧民的帳篷,星羅棋布;成群的牛羊,游動如云。青海湖畔奇麗的景色,讓大家感受到了完全不同的西部風情。我們到達時已是中午12點半,一群載歌載舞的藏族小姑娘手捧雪白的哈達迎接我們,給了我們莫大的歡喜。青海湖海拔3260米。比西寧市區(qū)整整高出1000米,只是頭部稍微感覺有點發(fā)緊,身體其他部位并沒有太大的不適。在藏包匆匆用完午餐,就開始了對青海湖的親近。
先是在廣場觀看了一場文藝演出。能歌善舞的藏家兒女在青海湖畔的演唱別開生面。他們以藍天白云和湖面為背景,以凸起的草原為舞臺,悠揚的樂曲聲中,藏族少女拖著水紅色的長袖舞動腰肢,款款登上舞臺;藏家小伙則邁著剛毅的舞步激情奔放地飛揚上場。仙境般的舞蹈,天籟般的歌喉,令大家如癡如醉。我身邊個女同伴贊不絕口地說:“真好,真好,高原上是景美,人美,歌舞更美!”許多人拿出相機不停地拍照,要把這精美的瞬間留作永恒的紀念,要把這原汁原味的藏族文化傳遞給親朋好友。
因為趕時間,沒等文藝節(jié)目結束,我們就登上了青海湖上的游船。游船上的導游告訴我們,青海湖四面環(huán)山,東面是日月山。西面是橡皮山,南面是毒海南山,北面是大通山。水域面積4456平方公里,比太湖大一倍,相當于4個香港那么大。站在甲板上,滿眼是藍藍的湖水,清澈明亮,一望無際。因為季節(jié)不巧,在湖面上沒有見到鳥群,倒是聽到了一個關于“水怪”的故事。“水怪”的傳說在環(huán)湖而居的牧民中流傳了幾百年。據(jù)說早在清乾隆初年編修的《西寧府新志》中就有記載:“青海住牧蒙古,見海中有物,牛身豹首,白質(zhì)黑文,毛雜赤綠,躍浪騰波,迅如驚鵲,近岸見人,即潛入水中,不知其為何獸也。”近年來,有關青海湖“水怪”的流傳也絡繹不絕:1982年有一條機帆船在湖面作業(yè),船上的人見到前方不遠處,有形似漁船的動物沉浮戲水,正準備靠近仔細觀察,那物卻很快就潛入水中失去了蹤跡。1987年,西寧某旅行社一位先生在湖邊拍照時,忽然發(fā)現(xiàn)碧波蕩漾的湖面上冒出一個大怪物,背部呈灰褐色,原以為是條大魚,沒想到剎那間那怪物卻昂起個像鴕鳥般細長的脖頸,頭部呈三角形,似有水珠噴射。他猛地意識到這可能是蛇頸龍,搶拍了一張黑白照片,再拍肘怪物又已沉入水中。聽了這些,不禁遐想無邊。
青海湖是我國最大的咸水湖,也是一個富有神奇色彩的游覽勝地。離開青海湖前,青海省的同志又告訴我們個振奮人心的消息:青海省已經(jīng)于2008年5月正式啟動了青海湖流域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與綜合治理項目,投資近16億元,要在10年內(nèi)最大程度地恢復青海湖的原生態(tài)。我們盼望著青海省的崛起,同時也期盼著青海湖美麗依舊,青春到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