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份開始,地產業漸漸趨向“冷”了。這比楊鋅預計的時間至少遲到了半年。
1998年,是中關村IT業如同中天的時候,每年,有幾百家公司倒閉,同時一邊又有幾百家公司敲鑼打鼓地開張,市場十分喜氣。這一年,也正值一次不大不小的亞洲金融風暴,很多企業在改革創新時十分謹慎。而作為“福州最早的IT老板”楊鋅,毅然從“太熱”的IT界悄然引退,回到福州,進入當時尚剛剛起步的房地產業。
目前,是近十年來房地產業從來沒有遇到過的嚴峻挑戰
十年過去了,楊鋅見證了中國房地產的浮浮沉沉,親眼看著、并協助了眾多家開發商從一個扶搖起步的幼兒,成長為實力雄厚的強壯企業。然而,這一次的冬天,雖然比楊鋅預計的遲到了半年,但是它的威力,它帶給地產業的沖擊,卻大大超出了楊鋅的預計。
“前些天我聽一個經濟學家講課,聽得我都快哭出來了?!睏钿\說,“他說,房地產是不能去打壓的,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去打壓房地產?!堫^’企業被打掉,‘龍尾’能好過嗎?”
因為前兩年浮現的“泡沫現象”,現在,地產商成了“壞人”,不僅被廣大消費者罵著“黑心”、“奸商”,也被經濟學家一再批判,出現“開發商不倒。市場不好”的言論,更甚的是,政府也跟著打壓,接二連三地出臺打壓政策。
“實際上,市場的積極因素正是這些‘弄潮兒’的開拓精神,在市場內,沒有人是敵人,大家都坐在同一艘船上,如果地產商都倒了,誰都不是勝者。因為房地產市場是組合了各個相關方面產業的,它們是相互依存關系,市場主體塌了,所有人都是受害者。”楊鋅分析說。
之前的幾年里,“泡沫”的浮起,造就了無數個富翁,養活了和地產相關的50多個行業相關企業,提供了數億的勞動機會,為國家、為社會做出了巨人貢獻?!芭菽毕?,經濟步入冬天,上至政府,下至地產商、金融結構、消費者等,都付出了沉痛的代價,這個付出的過程代價且仍未結束。
十年前后對比,楊鋅認為,此次危機不同于1998年的風暴,存在三處不同:1、經濟基礎不同;2、市場背景不同;3、主體架構不同。但總的來說,地產行業在起步發展階段,出現問題屬于正?,F象,出現問題,我們應做的是解決問題,一味譴責和打壓,絕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如何健康、科學地引導發展,才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的事。我們希望地產市場能盡早回歸正軌。
何去何從?只有房地產主體架構健康發展了,才能解救“整池塘的魚”,大家才能“吃到魚”,才能“吃好魚?!?/p>
11月5目,國務院出臺4萬億救市政策,其中不乏對房地產有利的強勁措施,但楊鋅認為所謂“救市”應該是救房地產主體市場,不然此舉則是“前輕后重”,有點“遠水解不了近火”,或者說有點“孩子不成器,要再生兩個”的感覺,當然投入大環境基礎建設能帶給人們一種長遠的激發信心的發展,但房地產市場是否要進入“兩條腿”時代尚有待觀察。
楊鋅近來研究的—個重要課題,就是關于“房地產主體架構到底該不該維護”的問題。何謂“房地產主體架構”?楊鋅認為,這個主體架構不是單一的,不是由個體組成的,而是—個復雜的、龐大的綜合體。架構由政府牽引,有投資者加入,有消費者市場,有金融機構參與,以及媒體等共同打造的結合體,這些個體不是單獨存在、也無法單獨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關聯、相互依賴的關系,一環扣一環,任何一方出現崩塌,這個架構就會有問題。
楊鋅打了一個比方:“就像是一塊池塘,里面生長著各種各樣的魚,還有小蝌蚪,經濟環境好的時候,池塘里的水很新鮮,很活躍,雖然有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蝌蚪的現象,但是有新生命不斷地出現,整個池塘是生機勃勃的,是良性持續發展的?,F在,經濟環境很不樂觀,水變得污濁,氧氣開始稀少,與此同時,政府還在大力抽水,導致池塘里生存的空間越來越小,這個時候,就不再是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蝌蚪的問題了,長期下去,而是魚和蝌蚪開始大面積死掉的悲劇。那么,只剩幾只大魚,甚至整個池塘都會枯竭,進入惡性循環,最后沒有了生存環境,誰是勝者?誰都不是勝者。”
我們常常在講,“發展是硬道理”,而科學的發展,應是有生命力的發展,發展不是簡單的以新代舊,發展不只是消滅歷史,科學發展,就要以承前啟后為基礎,承繼有用的,肯定正確的,拋棄錯誤的,撇去浮沫,終有撥云見日的那一天。
所以,當我們再回到楊鋅的課題,“當房地產主體架構出現問題時,到底該不該維護?”時,答案顯而易見。
“歷史才是真正的答卷?!睏钿\說。
房地產市場出路:發展真的是硬道理,而企業生存是發展的硬道理。
經濟要重振,地產業要走出冬天,企業出路在哪里?只有發展。而企業發展是建立在生存的基礎上的,企業唯有生存下去,才有發展的希望。所以,在當前形勢下,企業更多考慮的是生存,在生存當中養精蓄銳,增強戰斗力,提高抗壓能力。
新境界是幸運的,不僅生存著,而且在楊鋅的帶領下,在春天來臨后將迎來更大的發展,將會活得更好?!拔覀円呀洔蕚淞巳迥甑倪^冬糧食。我們相信,目前這種惡劣的環境,正是新境界最好的生存環境?!睏钿\自信滿滿。
近大半年來,大部分企業倒閉,實則是“閉而不倒”,企業停產,工人遣散,實際上對企業主來說,損失并不巨大。反而是行業冷清,大批工人失業,形成社會問題。
而在當前環境下,優勝劣汰過程加速,人人自危,對企業來說,如何明哲保身,如何不被愈演愈烈的“倒閉潮”卷走,是比發展更嚴峻的事。
“現在還能開著門的公司,應當得到社會的尊重。”楊鋅笑說,“企業在此時鳴金收兵,是明智的,而仍在開門,則是對員工、對社會負一份責任。”
在保證生存的同時,楊鋅認為,企業也要在危機中尋發展,因為“危機”中的“危”和“機”永遠是并存的。他建議,首先要改變觀念,改變舊的經營觀念,樹立新的經營發展觀念;其次,在劣勢里鍛煉自身,多練內功,提高抗風險能力;最后,提高嗅覺,在危機中尋找機會,待經濟好轉時伺機崛起。
我們也期望,在國家和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房地產主體架構經過寒冬洗禮后,趨向健康良性發展,春天來臨,呈現給我們的是健康的、繁榮的可持續發展的房地產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