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金融危機越演越烈,中國經濟面臨下滑風險的情況下,11月9日,國務院公布了關于拉動內需的十項新舉措。11月10日,又公布了十項新舉措具體的政策。可以說,這十項新舉措的落實,意味著中國新一輪的宏觀經濟政策調整拉開了序幕。
2008年對于中國房地產市場來講,肯定是一個值得特別關注以及深度研究的年份,其歷史作用具有非凡意義。究其主要原因,首先是此輪長達10年市場發展周期終于告一段落;其次是美國次貸危機直接沖擊中國房地產市場基本面;第三是中國房地產市場制度發生重大結構變化。也就是說,2008年中國房地產市場的確已經進入拐點階段,其具體市場特征包括供過于求、房價下跌、成交下降、土地流拍、觀望氣氛濃厚、企業資金緊張、房價劇烈下跌引發維權事件此起彼伏。目前大家對此似乎已經達成共識了,繼10月美國“救市”之后,社會關注瞬間聚焦到“是否救市”以及“如何救市”的問題方面。
政府:只能引導市場,重點轉向保障民生
自1998年中國啟動住房制度改革以來,百姓住房難的問題日益突出。此次政府投資9000億元建保障性住房,或許能為中國的住房格局趟開一條新路。亞洲金融危機后,房地產成為支撐國內經濟增長的支柱產業,獲得高速發展,房價迅速上升,資本快速向房地產聚集。房價日漸上升,也讓眾多房產商和炒房客充滿樂觀情緒,對隱藏在城市中的購買力深信不疑。
與此同時,只漲不降的房價也越來越成為新購房者的壓力。對于無法批量生產、資源稀缺的房地產來說,過度的商業化讓低收入群體喪失了購買能力。
人們指責房地產行業,但商業的游戲規則就是追逐利潤,房產商不會愿意做沒有利益的事,為普通人建房子也因此成了一句空話。從這個角度來看,房地產業承受如此之大的社會壓力,似乎有點冤。
在某種意義上說,當前9000億元的投資只是政府在“償還舊債”。1998年政府啟動住房改革之時,就有建設保障性住房的規劃,以解決城鎮最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問題,保障性住房更是被寫進了“十一五規劃”中,然而多年來一直沒有被真正重視起來。套用馬丁路德金的說法,“保障性住房是一個空頭支票,現在是到了兌換的時候”。
房地產業的確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對于拉動鋼鐵、建材及家電、家居用品等產業發展舉足輕重,對金融業穩定和發展至關重要;對推動就業、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具有重要作用。我國十多年來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房地產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近兩年來,由于房地產業過往多年的繁榮,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投資主導型,在民生保障中起重要作用的廉租住房建設、經濟適用房建設在房地產開發中置于次要地位,房地產的安居功能被不斷弱化。隨著市場泡沫的累積,居高不下的房價成為影響城市發展的一個嚴重問題。但是,政府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只能引導市場,而不能去過多地干預。
政府應該清楚認識到當前房地產市場的問題所在,即要把房地產市場以投資為主導轉化為以消費為主導的市場,強調發展房地產是以住房消費為主導。政府可以采取種種信貸優惠、稅收優惠的政策來幫助及鼓勵消費者進入房地產市場,并通過這種方式來解決居民基本的居住條件,改善他們的住房福利條件。這與2007年下半年以來的房地產市場政策是一脈相承的。
以投資為主導的房地產市場,不僅容易吹大房地產市場的泡沫,也是不可能持續的。這次美國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盡管是多方面的,但是誰都知道房地產泡沫的破滅是導致這次金融危機的根源。因此,對于中國來說,盡管不一定會出現美國現在的金融危機,但是,如果對房地產市場泡沫警惕不足,一旦吹大的泡沫破滅,所面臨的金融風險同樣不可低估。
確立以消費為主導的房地產,既是擴大居民內需的根本所在,也是中國經濟得以持續增長的根本所在。未來政府財政政策及信貸政策也就是會圍繞著這個基點而展開。
其實,十條措施盡管所涉及的項目很多,但最為重要的是兩大類,一是加快實施重大民生工程,二是加大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在民生方面,住房建設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比如說,十大政策的第一項就是安居工程的建設。安居工程有廉租屋建設、棚戶區的改造及農村危房的建設,所強調的是房地產的政府財政支持部分,通過政府財政支持來保證居民的基本居住條件。
現在中央政府重提振興房地產市場的目標,這并不意味著對前兩年市場調控的否定,至多只能視為調控側重點的一種調整。中央政府希望通過加大投資,既以此來拉動相關產業,也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使市場保持在消費主導的格局之內,而不是像以往那樣走上投資主導型的老路。但是,問題的復雜性在于,如果房地產市場完全表現為消費型市場,則它對拉動投資、進而拉動內需的作用就不可能發揮到理想的程度。
我們必須看到,房地產以往的興旺,在相當程度上是在地方政府的參與下實現的,地方政府不僅期望以此拉動本地的GDP,更重要的是考慮以房地產市場的高增長來解決其財政收入,這也正是前兩年的房地產市場調控遲遲難以收效的一個重要原因。而最近一年房地產市場陷入低迷,房地產開發商熬不住,地方政府同樣坐立不安,所以才會在中央政府行動之前,先有各地的地方政府推出形形色色的救市政策。
不管是前段中央出臺還是地方出臺的救市政策,都不能救市,而且這種引導還并非是立竿見影,必須要有一個過程。
據廈門建設局房地產與物業管理處處長矯健介紹,雖然中央與廈門都已經相繼出臺政策,但是廈門房地產現狀仍不容樂觀。大部分房產企業明年上半年的貸款期限都將到期,部分房地產在建項目目前已明顯放緩,市場供應目前仍然供大于求。而政府及地方的政策只是給企業鼓勁,提升市民的購房信心。信心樹立需要過程,一旦下跌,恢復同樣需要過程。這個過程,就是房地產商最難熬的時期。而在政府政策的指導下,未來的房地產是否研究了定位,研究銷售群體,研究自己的產品?
開發商:樓市嚴冬,利潤低下,地產商興味索然
政府9000億投資保障性住房的決策出臺后,對于地產公司來說是否打了一針強心劑呢?結果是必然的。擴大內需政策強調的是“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各大部委的新政則著力于減輕房地產流通環節負擔。減輕開發商資金壓力問題未觸及。多數公司表示短期內不準備進入保障房市場。房產商正陷入兩難境地:商品房短期內回暖尚早,保障房的大量推出將分流商品房的蛋糕;介入9000億計劃又利潤微薄,3%的利潤率如同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針對9000億保障性住房投資,萬科表示,公司還沒有對此進行系統的研究,短期內沒有進入該市場的打算;萬通地產也表示,公司目前開發的業務不涉及保障性住房,短期內也不會開發保障性住房;深圳也表示“尚在研究”。
為何而對9000億元的巨額投資,房地產商并不踴躍?
中投證券分析師李少明分析:“開發商沒有進入這個市場的動力,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都是政府出地,企業只負責建房子,以基本上不賺錢的價格賣給政府,企業還要付人力成本等各種費用,不賺錢的事情沒人去做。”
根據建設部、國家發改委等七部門2007年11月30日聯合印發的《經濟適用住房管理辦法》,經濟適用房的價格應當以保本微利為原則,項目利潤率應不高于3%。據保利地產相關人員介紹,公司已經召開專門會議研究國家9000億保障房建設計劃,如果有好的項目公司會投標,但是要求凈利潤率在15%以上,“3%肯定不能做,我們發行債券的年利率還是7%,這樣的利潤股東也不答應。”
去年,北京和廣州有很多企業參與競標,積極投入經濟適用房和兩限房建設。國信證券分析師方焱表示,這是因為去年、前年的房地產市場太火暴,大家都預期房價還會上漲,進入這個領域能通過快速銷售賺到錢,但是今年很多地都拍不出去,企業根本就不愿意參與。
去年房地產企業投身保障性住房,一方面認為未來的市場價格還會上升,另一方面政府在政策上有一些搭配,可以通過商品房獲得盈利,但是現在商品房銷售不佳,企業進入風險較大。
房地產市場既然是一個市場,我們就必須承認它的市場特性,尊重它的市場規律。既要堅持消費主導的原則,解決民生保障,又要允許房地產市場的投資活動,這需要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協同配合。而最為根本的一個途徑,還是必須對地方財政制度進行根本性改革。地方政府如果擁有了充分的財政支配權,就減少了通過房地產市場增加地方財政收入的沖動。而房地產市場在減少了政府的過度干預與支持后,也就有可能真正按市場自身的規律來運行,而不至像前幾年那樣再度出現狂熱的炒作風潮。
保障性住房:對商品房市場影響有多大?
現在一些開發商擔心,大規模修建保障性住房是否會打擊商品住宅市場。
顯然,大規模修建保障性住房必然會分流住房需求。但與新加坡等國由國家修建公屋的制度不同,我國的保障性住房主要依靠開發商建設,政府給予一定的稅費支持,允許企業獲取一定利潤。在樓市調整期,萬科等龍頭企業已經開始爭搶保障性住房項目。
S0H0中國董事長潘石屹表示,我國的保障性住房包括三部分:廉租房、經濟適用房和雙限房。廉租房與普通商品住宅市場沒有沖突,經濟適用房有不完全產權,有一定的沖突,而雙限房與普通商品住宅在產權和品質上離得很近,對普通商品住宅市場帶來的沖擊最大,在國家領導人的講話中每當提到保障性住房時,一般都提廉租房和經濟適用房等,沒有直接講雙限房。今后這三部分保障性住房各自占有多大比重對市場的影響很不一樣。
據悉,地方政府通常將開發任務通過招投標的方式轉移給開發商,由開發商報價,價低者得;地方政府也_可能成立領導小組,自行開發建設,這種情況在開發商不感興趣的時候必然會出現。
如果是由開發商建保障性住房,由于利潤和房價都很低,只能將成本盡量做低,從而影響房屋的質量和檔次。如果地方政府自己建,其成本控制力度通常不會比開發商強,戶型設計等方面都不及開發商專業,房屋質量和設計也不會高。這樣一來,經濟適用房必然和商品房分別屬于兩個不同的市場,所以對整個房價的影響不是很大。
企業在保持品牌與品質的同時,找準產品定位,滿足市場的附性需求。那么我們的消費者呢?政府一直提倡以消費型為主導,殊不知,我們的大部分消費卻依然望穿秋水。
購房者:降價風遍及,引發樓市綜合癥
2008年3月,江北的“一口價”掀開江南降價大幕,時至今日,降價風遍及各地,不得停歇。回首過去樓市高速發展,降價可謂萬眾期盼。當眾望所歸的降價到來時,沒有人料想到,這竟是一個被眾多復雜體系所糾纏的多米諾骨牌,房價逐步倒下正在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房產價值縮水,老業主退房潮聲此起彼伏;開發商資金鏈繃緊,大批面臨交付的新房受阻;斷供房、催辦證、假按揭正在上演,銀行啟動預警系統;降價后的偷工減料成讓人擔憂的下一輪話題;售樓員和策劃人面臨著被辭退與減薪的困境……
“降價綜合癥”正在逼近每一個買過房或者正在以及即將買房的人。房價不斷地下跌,只能讓潛在的購房者加劇購房觀望情緒。根據目前市場成交情況來說,有些中檔樓盤的價格已經接近成本價在銷售,但是,我們的消費者還在觀望中,就是不敢出手,怕房價還會降。所以一味的降價只能是讓越來越多的人不敢購買房產。
記得溫總理對媒體曾經提到,現在缺少的不是貨幣,而是信心,信心沒了,有錢也不愿意消費啊。國家已經做出了積極的應對,未來會陸續地把4萬億投資用來拉動內需。
冬天是所有人的冬天,但是過冬時每個人穿衣多少卻各不相同。不要看到別人穿短衣,你穿棉襖就沒面子,換成自己穿短衣時就可能凍死。房地產的冬天,企業找準位置很重要。冬天過后,洗禮一定會有。冬天里,有些企業一定會“凍”死,萬劫不復;有些企業“死后”,春天到了還能再“發芽”;有些企業則能艱難挺過寒冬。所以,在寒冬到來的時候,趕緊審視一下自己,找準企業的定位。
企業要找好定位,產品也要做好細分。如何在市場供求中找到價格缺口的平衡,對于產品很重要。
而作為購房者,也要有自己的位置,只盯準價格是不理智的。房產價格越高,越有人買,越降等的人越多。其實,房地產沒有所謂的決定平衡點。什么時候價格最低?等到你認為最低的時候,其實性價比已經不是最好,便宜沒好貨。
大環境是冬季,但是春的跡象始終存在。因為和別的國家相比,中國有其特殊性,所以我們應該緊緊抓住這一特色,在冬季里求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