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說“玉不琢不成器”。任何一塊好的玉石,經過人工雕琢,才賦予其新的價值和魅力。玉雕是中國最古老的雕刻品種之一。我國玉雕工藝源遠流長,為世人所公認。早在原始社會階段,我們的祖先就用玉石制作成像鏃、矛、刀、斧、鏟等一類生產工具和各式各樣的玉雕裝飾品,如1973年發現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其中28件用玉料和瑩石制作璜、管、珠一類的裝飾品,距今已有7000年的歷史。在奴隸社會,即商周時期(公元前206年),玉雕工藝又有了新的進展,制玉成為一種專業,玉器成了禮儀用具和裝飾佩件,琢磨精細、紋飾優美,并出現有魚、龜、鳥、獸面、兔、蠶等形象的玉雕佩飾。常見的紋飾有夔龍紋、蟠螭紋、云雷紋、竊曲紋、方格紋等,特別是當時玉雕陽文線條的出現,是技法處理上的一大飛躍。
玉,實際是優質的石料。玉石的種類非常多,有白玉、黃玉、碧玉、翡翠及瑪瑙、綠松石、芙蓉石等。玉石經加工雕琢成為精美的工藝品,稱為玉雕。工藝師在制作過程中,根據不同玉料的天然顏色和自然形狀,經過精心設計、反復琢磨,才能把玉石雕制成精美的工藝品。在中國古代,玉被當作美好物品的標志和君子風范的象征。
玉雕的品種也很多,主要有人物、器具、鳥獸、花卉等大件作品,也有別針、戒指、印章、飾物等小件作品。北京的故宮博物院中收藏的大型玉雕“大禹治水”,就顯示了中國玉雕的高超技藝。
自文明之始至今,無論中國文化經歷過何等巨大的激蕩,崇玉與愛玉的民族情懷,仍是根深蒂固,玉雕藝術也綿延不絕。
據考證,中國的玉器出現是在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在河姆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紅山文化和龍山文化的遺址中均有雕刻精美的玉器出土。玉本來是自然界之美石,漢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許慎《說文》釋玉作“石之美者玉”。玉的質地堅硬致密,色澤晶瑩。孔子曰:“水之精為玉,蓋天下堅潔精美之品無有過于玉者。”古人把玉比喻成世界上最高尚的事物,甚至人格化,比擬君子之德。玉又兼具吉祥如意、護身、裝飾等功能,是人們向往美好生活的一種愿望。這種向往通過玉文化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成為人類社會文明的象征。
現代玉雕藝術是自明清時代以來又一鼎盛時期,玉有著其它寶石所不能替代的內涵美,它深邃凝重,沒有華麗耀眼的外表,卻打動人心。從玉雕類型上可分為三種,第一類仿古,仿商周、戰國及漢代,此類玉器以造型紋飾,刀法及選材幾乎完全類似;第二類仿明清風格,此類作品大部分以創作性雕刻,以傳統題材,刀法渾厚古樸,線條流暢,神似明清時期;第三類以全新理念設計,作品貫穿了作者的思想和個性,是個人情感的張揚。其中一些雕刻作品融合了西方雕塑的一些手法,甚至提取抽象題材,以全新的面貌展現在人們眼前,脫離了匠氣,使玉雕作品從單一的工藝過度到更具藝術魅力創作,是藝與術的完美結合,透過心靈的震撼給人以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