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這里遍布著進出口加工區、高科技園區、臺商投資區、保稅區等各種實施開放政策的經濟園區,使得經濟特區的“特”字如此鮮明,如今這個“特”又將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保稅港區,—個自由度、開放度都更高的自由港。
2008年9月8日,就在第十二屆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在廈門召開之際,作為廈門今年推出的拳頭招商項目——廈門海滄保稅港區也于當日正式開工建設。該港區被譽為中國目前開放度最高的特殊監管區域之一,也是我國第七個獲批建設的保稅港區。
“廈門可以實施自由港的某些政策”
在祖國東南沿海,一灣湛藍環抱的廈門島,港闊水深、風輕浪靜。汽笛聲聲中,大小船舶往來穿梭,一派繁忙景象。
“鷺島四,面環海,為漳泉之咽喉,臺澎之門戶。”從古至今,越歷千年,廈門港口成為許多人們從陸地走向海洋、從海洋走向世界的必經之路,它更是在先賢志士經國濟世的宏韜偉略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廈門有深廣且良好之港面,管有相當之腹地,跨福建、江西兩省之南部,富于煤鐵礦產……如使鐵路已經發展,穿入腹地煤鐵礦區,則廈門必開發而為比現在更大之海港。吾意須于此港面之西方建新式商埠,以為江西、福建南部豐富礦區之一出口。此港應施以新式設備,使能聯陸海兩面之運輸以為一氣。”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在他的《建國方略》里,就已經對廈門港口建設有了詳細的規劃和建設方案,遠見卓識滲透于字里行間。他所說的“此港面之西方”就是現在的海滄港區。
早在上個世紀之初,孫中山先生就提出要把海滄港區建成東方大港的設想,顯示了他作為一代政治家的高瞻遠矚。然而終因歷史的遺憾,他的偉大設想未能變為現實,把一個未競的事業留給了后人。嵩嶼的舊碼頭遺址旁,沒入海水的斑駁條石時隱時現,任憑潮起潮落,見證了海滄港區一段沉睡的歷史!
而歷史的改變常常就發生在偉大的時代!
1984年的那個春天,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登臨鷺島,在鷺江緩緩開行的游艇上,他聽取了福建省委領導關于廈門建設“自由港”的設想匯報后,留下了“廈門可以實施自由港的某些政策”的話語。此后,廈門特區范圍擴大到全島,特區各項建設事業日新月異。
海滄,一片投資興業的熱土
海滄,該區位于廈門島西面、閩南金三角突出部,西與漳州接壤,北與集美相連,東南與廈門本島隔海相望。1989年5月,隨著改革開放特別是海峽兩岸經貿交流的深入,國務院決定把廈門海滄等地區辟為臺商投資區,其中海滄臺商投資區規劃開發面積為100平方公里,為中國大陸面積最大的臺商投資區。1994年6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指示:“要把海滄辦成吸引臺商投資、包括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投資中心,以高新技術為支柱的重要開發區。”海滄從此進入了面向全世界開放、實質性啟動開發的階段。
2003年,廈門市進行行政區劃調整,設立海滄區,同時保留臺商投資區繼續履行開發建設職能。海滄規劃分成南部工業區、新陽工業區、東孚工業區、出口加工區、港區和新市區等幾個功能區。其中港區優勢尤為明顯。海滄港口資源得天獨厚,海岸線全長26公里,深海岸線長達10多公里,規劃建設36個萬噸級以上泊位,年吞吐能力1億噸,其中集裝箱將超1000萬標箱,成為海峽西岸一個重要的貨物集散樞紐和港口航運物流中心。
目前,海滄已建成包括2個5萬噸級集裝箱碼頭在內的7個萬噸級以上泊位,另有13個萬噸級以上泊位正在建設;開辟17條遠洋航線,可通達歐洲、美國、日本、香港、印尼、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近40個港口。2007年,港口貨物吞吐量達2000萬噸以上,其中集裝箱吞吐量達180萬標箱,集裝箱吞吐量增量占全市的60%以上。 經過10多年的開發建設,海滄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已具備投資興業的良好條件。新設立的保稅港區就位于臺商投資區的南端。
初識廈門海滄保稅港
海滄保稅港區總體規劃,于今年1月31日通過廈門港口管理局和規劃局聯合審查,項目預計總投資約50億元。港區規劃面積9.5平方公里,分為A、B、C三個區,即:A區,包括嵩嶼港區、海滄港區1#~8#泊位,以及物流園區用地;B區,包括已建海滄出口加工區;C區,包括14#~19#泊位港區用地。這三個地塊,將以全封閉高架道路連接形成封閉的統一監管區域。
新港區在整合原來已有保稅區、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園區等一系列海關特殊監管區的基礎上成立起來的,兼有港和區的雙重特性,它將口岸、物流和加工貿易的三大功能集于一身,是保稅區、出口加工區和保稅物流園區以及港口碼頭通關等相關政策功能的疊加,通關便捷、貿易便利、金融外匯財政等各項政策極為優惠,是當前開放程度最高的特殊監管區域。港區按照海關“一線放開、二線管住、區內自由、入港退稅”的監管原則,區內實行全封閉化、信息化、集約化監管。
海滄保稅港區地理位置優越,可以依托周邊發達的高速公路、鐵路交通網絡,為港口作業、物流倉儲、海鐵聯運、海陸聯運以及臨港工業發展提供全方位的配套服務,增強廈門港口經濟的集聚與輻射能力,為北連長三角、南接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區對外開放,架設了橋梁和通道,推動海西建設更好更快發展,特別是有利于廈門港與臺灣高雄港的對接。
據介紹,新設立的海滄保稅港區,將比照執行上海洋山保稅港區的功能及優惠政策,具有國際中轉、配送、采購、轉口貿易和出口加工等功能,并享受國外貨物入港區保稅;國內貨物入港區視同出口,實行退稅;港區內企業之間的貨物交易,不征增值稅和消費稅等政策。
拓展國際物流,增強海西整體經濟競爭力
“海滄保稅港區一旦封關運作,最直接的體現就是集裝箱吞吐量的迅猛增長。它部分來自國際轉口貿易的增加,部分得益于周邊地區越來越多出口產品取道海滄保稅港區。”一位從事廈門港口管理的業內人士樂觀地說。據測算,廈門港每增加一個集裝箱的吞吐量,將帶來2000元左右的凈收入。隨之而來的是全面帶動廈門現代服務業的快速發展。
廈門大學經濟系教授、博導林民書認為,保稅港區的建立需要配套的服務,像金融、貨代、法律等中介服務業都會應運而生。“這樣,廈門城市的服務型功能,以及它對周邊地區輻射的功能會大大地增強,中心城市的龍頭地位會得到進一步的確立。”
廈門在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中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力,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有專家指出,要增強輻射力,廈門必須充分發揮特有的港口優勢,和周邊地區形成合理分工,從中進一步確立自身的龍頭地位。海滄保稅港區的設立為廈門提供了這樣的一個契機。
記者到列入保稅港區一期建設的廈門出口加工區采訪,管委會主任王玉榮透露了加工區一組最新數字:2008年上半年,廈門出口加工區又新引進企業7家,新增投資總額近2700萬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58%;注冊資本1270.3萬美元,比增80%。近期還有幾家投資千萬美元以上的大項目有望簽約。“這無非是看重了今后保稅港區優越的投資環境。”王玉榮說,集港區、保稅物流和加工貿易制造“三位一體”的保稅港區,必將成為國內外投資者的首選。
目前,廈門出口加工區引進企業42家,包括世界著名跨國公司的百得公司、柯達公司,世界磁性材料的龍頭企業美磁公司,世界最大的汽車繼電器供貨商海拉宏發,國內外知名的鎢業巨頭——廈鎢的關聯企業嘉鷺、朋鷺公司等,已形成以電子信息、醫療器械、精密機械、新型材料為支柱的產業鏈,吸引投資總額3.5億美元。
海峽西岸港口群(東南沿海港口群)已列入國家沿海五大港口群的規劃,廈門港作為主樞紐港的定位也已明確。設立廈門海滄保稅港區,無疑有利于拓展港口的國際物流,從而大大地促進港口經濟的發展,將增強海峽西岸整體經濟競爭力。
一個可喜的現象佐證了這一點:就在今年7月,廈門港務控股集團與南昌鐵路局達成共識,雙方開展戰略合作,共同拓展貨源、箱源;推動廈門至各地散雜專列和集裝箱班列的開行,拓展海鐵聯運通道;建立市場營銷協作機制;推進南昌、贛州和三明等地“無水港”建設,發揮港口輻射作用;協同推進聯運項目口岸通關環境的改善等等。
記者從廈門港了解到,廈門港海鐵聯運業務范圍已經覆蓋福建、江西全境,并逐漸向湖南和我國中西部地區延伸。省政府在出臺《鼓勵中西部省份從福建港口進出口貨物及投資建設碼頭泊位暫行規定》的基礎上,進一步協調鐵路、交通、港口和查驗部門,在鐵路運價、班列設置、高速公路收費、港口費用和查驗監管手續上給予優惠、優先,以吸引中西部地區貨源進出廈門口岸。同時積極探索推行公路、海運集裝箱聯合運輸方式,實現進出口貨物的快速運輸。在交通干線沿線工業集中區或貨物中轉站,投資設立與港口碼頭直接對接的貨物倉儲基地,建立進出口貨物集散中心;鼓勵中西部地區在福建港口口岸投資建設貨物倉儲基地或碼頭,促進當地形成“無水港”。
隨著廈門港務、中海集團、閩南三通等物流企業的摸索和努力,廈門海鐵聯運在福建三明、永安和江西南昌、贛州、鷹潭等地設立了業務網點。海鐵聯運業務在拓展廈門港貨源腹地的同時,也為中西部地區貨物出口提供了一條出海通道。
目前,鐵道部已規劃建設的廈門前場鐵路物流園區,輻射半徑1000公里,設計標準50年不落后,是東南沿海最大的貨物集散基地,與海滄港區相距約15公里;即將開工建設的廈漳跨海大橋北端起于海滄港區西側、南至漳州招銀港區,全長11公里,將促進海滄港區與漳州招銀港區形成密切的聯動效應(即廈漳組合港)。因此,建立廈門海滄保稅港區,將增強廈門港口經濟的集聚與輻射能力,為北連長三角、南接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區對外開放,架設了橋梁和通道,推動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更好更快發展。
“境內關外”對接高雄自由港
廈門特區,因臺而設,離臺最近。全國最大的臺商投資區就在海滄。做強做大廈門港,更好地發揮對臺的區位優勢和功能作用,對促進兩岸經貿交流合作、實現兩岸和平統一具有現實和深遠的意義。
“廈門北承長三角,南接珠三角,西部為廣闊的內陸腹地,東面對岸為臺灣。要把這樣的區位優勢和地理優勢變為資源優勢、市場優勢和經濟優勢,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身基礎設施是否完善。廈門要在兩岸直航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就應繼續加強自身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擴大廈門現有對臺通航方式。”長期研究臺灣問題和兩岸關系的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非教授這樣說。
1997年4月19日凌晨,一艘巨輪的汽笛聲劃破了寂靜而朦朧的天色。在東渡港碼頭,廈門輪船公司“盛達”輪從這里起航直奔臺灣高雄港。這是兩岸隔絕48年后,海上貨輪直航臺灣的破冰之航。從此,廈門港與高雄港開辟了定期對開貨運航班,成為兩岸海上貨運試點直航之一。至今廈門與高雄的海上試點直航已運行11年。截至2007年底,廈門港的兩岸直航吞吐量已達300多萬標箱,占福建全省兩岸試點直航吞吐量508萬標箱的六成以上,“廈門一高雄”航線的集裝箱吞吐量一直是廈門港集裝箱吞吐量增長的重要來源。
業界人士預測,以廈門海滄港與高雄港的航程距離、國際航線走向和相近的地理位置,設立廈門海滄保稅港區,可積極對接高雄港的實施自由貿易港區政策,實行更加符合國際慣例的現代海關監管模式,優化口岸通關環境,大大簡化船舶進出港的手續,提高國際中轉運輸效率,提升港口綜合競爭力。
“海滄港區建成后,設計年吞吐能力1億噸,其中集裝箱年吞吐能力達1000萬標箱,相當于再造一個廈門港。”海滄投資總公司總經理邱金山展望海滄港建設遠景時說。以自由港對接高雄港,可以形成既競爭又合作的關系。這就無怪乎上海洋山港在2005年底開港之際,臺灣媒體就驚呼:上海洋山港正式開港,將使停滯的高雄港遭受威脅。只有直航與“三通”,解除人為限制,才可使高雄港恢復其原本所具有的競爭力。臺灣《工商時報》的社論分析說,轉口貨比重達五成以上的高雄港,隨廈門港開港后就出現了貨柜裝卸量衰退的情況,港闊水深、吞吐量大的洋山港上來后就對高雄造成了更大的威脅,呼吁當局“及早有效因應”。
就像兩岸的經貿交流與合作由微入漸、進而形成潮流一樣,兩岸“三通”更是大勢所趨。海滄保稅港區在兩岸關系“春暖花開”之時獲批設立,必將在推動兩岸關系發展舞臺上扮演重要角色。
鏈接
高雄港就是自由港,是臺灣貨運進出口的主要中轉港與集散中心,年吞吐能力達100027標箱左右,擔負著臺灣地E58%~2上的貨物吞吐量、70%以上的集裝箱吞吐量。高雄實行自由貿易港區運作,實行“境內關外”政策,融制造、倉儲、物流為一體,通過海、空運輸的結合,拓展國際物流業務。同時,區內貨物自由流通并享有多項租稅優惠措施。廈門港與高雄港咫尺相望,廈門港到高雄港僅165海里,貨運直航不到10小時。因此,海滄保稅港區的獲批,對拓展海西效應,推進“三通”直航,擴大兩岸經貿合作與交流將產生直接影響。
以港立市,打造國際航運樞紐港
俯瞰海滄港,綿延11000多米的規劃岸線上,一個個深水泊位次第排開,有的正在加緊建設中;碼頭上,橋吊正從國際貨輪上吊起一個個集裝箱,一輛輛大型集裝箱車往來穿梭;靠近碼頭的堆場上,五顏六色的國際標準貨柜把廣闊的碼頭變成了一個大魔方……
廈門一直以來就確立了“以港立市”的發展戰略,這也是廈門作為港口城市的一條生命線。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加強,港口已經成為一個國家或地區參與國際分工合作競爭的重要戰略資源。國際化、便利化、信息化、功能組合化已經成為國際一流樞紐港的共同特征。
廈門港有著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設立廈門海滄保稅港區規劃建設碼頭作業和倉儲物流、出口加工等特定功能區域,重點發展國際中轉、國際配送、國際采購、國際轉口貿易,保稅加工和保稅物流等業務,并積極拓展相關功能。由此,廈門港將具有強大的競爭力,可把周邊乃至臺灣中小港口的貨源吸引到廈門進行國際航運中轉、配送,從而實現國家對廈門港的定位要求,把廈門港打造成為長三角與珠三角之間重要的國際航運樞紐港。
一組數字可以說明廈門港的地位:廈門港是海峽西岸經濟區的主要航運中心,是交通部規劃確定的全國20個主樞紐港和8大沿海集裝箱干線港之一,在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具有強大的集聚力與輻射能力。2006年,廈門港完成集裝箱吞吐量406萬標箱,集裝箱吞吐量居全國第7位,世界第22位。
同樣,在海峽西岸經濟區中,作為廈門港的重要組成部分,海滄港區的優勢無可替代:前沿水深17米~13米,可停靠最新一代超巴拿馬型集裝箱船舶;深水岸線長約10公里,與國際遠洋航線直線連通,海上航運可40多個世界主要港口和國內各地;陸域縱深達1000米以上,地勢平坦。交通便利,具備發展倉儲物流業不可多得的優越條件。
目前,海滄港區1#~8#泊位后方已建成約2平方公里的物流園區,有多家物流企業進駐,運行狀態良好。連接該物流園區的是2002年9月經國家批準并投入運作的廈門出口加工區,該區占地2.4平方公里,二期即將啟動,發展態勢良好。
獨具魅力的海滄港,就像一個大“磁場”,吸引著眾多知名物流企業加盟。世界前五大航運公司四家已經落戶海滄,包括丹麥馬士基、法國達飛、中國中遠、香港和記黃埔。建發、國貿、裕雄、海投等大型后方貨柜堆場,為海滄港拓展了腹地,同時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臨港企業在海滄“落地生根”,港口和臨港工業兩者呈現出互動發展的良好格局。
“港口是海滄的優勢所在,也是海滄的特色所在,港口和工業是海滄加速發展的‘兩個輪子’。我們將倍加珍惜港口資源,面向全世界,瞄準國際一流水平,努力把海滄港建成以集裝箱運輸為主的現代化國際樞紐港。”廈門市委常委、海滄臺商投資區黨工委書記,海滄區委書記鐘興國信心滿懷。
鏈接
平均每2分鐘~3分鐘就有一艘船進出港,每天約處理三四十艘貨柜船的裝卸作業,每個月貨柜吞吐量近百萬標箱。上面所描繪的,遠在德國漢堡,近在廈門海滄。巧合的是,海滄未來發展的模式,與漢堡成熟的自由港也十分相似。
自上世紀末開始實行自由港政策的漢堡港,目前是歐洲經濟自由區的典型。被稱為“通往世界的門戶”。由于其貿易自由、金融自由、投資自由、運輸自由,使每年的集裝箱吞吐量超過800萬標箱,發展勢頭直逼歐洲第一大港——荷蘭鹿特丹港。自由港,是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弗里德曼最為推崇的自由經濟體。
從各方面掌握的自由港資料來看,貿易自由,即沒有貿易限制,不存在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金融自由,即外匯自由兌換,資金進出與轉移自由,資金經營自由,沒有國民待遇與非國民待遇之分;投資自由,即投資沒有因國別差異帶來行業限制,包括雇工自由、經營自由,經營人員出入境自由等;運輸自由,即船舶入港免辦海關手續,非強制引航,雇員可自由等岸,邊防海關人員不上船,移民、衛生檢疫手續從簡。
毋庸置疑,你以上了解到的德國漢堡、荷蘭鹿特丹港,就是明日的海滄。盡管沒有漢堡、鹿特丹自由港那般成熟,但可以肯定的是,海淪保稅港區的未來,將更勝于前者。海滄的年輕、得天獨厚的優勢,將在開放的保稅港政策中大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