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海滄保稅港區的建設,港口經濟高速發展、區域人氣高度聚集、港區格局重新架構,可以說,保稅港區為海滄帶來了一個今非昔比的時代。海滄保稅港區投用后,將更加凸顯海滄“現代化港區”的地位和作用。
臨港工業形成強大集聚效應
曾有專家斷言:21世紀將是人類向海洋進軍“藍色革命”的世紀,要實現人類社會的快速、穩定、持續發展,把視點、視角、視野集聚于海洋,已經成為人類的必然選擇。
海滄是海洋經濟的前沿,擁有建設廈門乃至整個海峽西岸對外交通貿易樞紐港最為有利的資源。1989年5月,國務院批準海滄設立臺商投資區,海滄的歷史掀開嶄新的一頁。100平方公里開發面積的優勢,還有港口的支撐,一批事關海滄港長遠發展、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龍頭型、基地型臨港項目紛紛落戶海滄,昔日的小漁村,成為花園式的園區、現代化的工廠,臨港工業形成強大的集聚效應,成為海滄港后方“大糧倉”。
敦海藝品是泉州德化佳美集團旗下的分公司,由于地處山區,發展一度受到限制。經過多方考察,公司選擇落戶海陸交通便捷、各類配套設施齊全的海滄,現在,僅交通運輸費一項,每年就可節約資金500萬元。
看中港口優勢落戶海滄的不僅僅是敦海藝品,越來越多的臨港型大企業也在海滄“落地生根”。以翔鷺石化、騰龍特種樹脂為龍頭的石化企業,已在海滄有了自己的專用碼頭;柯達、夏新、多威電子、金龍客車等一大批電子、機械代表性企業也依托海滄港,與世界各地進行經濟往來;甚至本土民營企業也在海滄港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福建最大的民營石油企業——廈門海澳集團也開始在海滄港建設自己的石化碼頭。
經過30年的發展,海滄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臺商投資區,區內擁有最早批準設立的國家級出口加工區——廈門出口加工區,以及國務院近期批準設立的保稅港——海滄保稅港區,這為海滄帶來了提升效應,提升了海滄的對外開放層次。
來自權威部門的數據顯示,目前海滄轄區內擁有產值超100億元的企業1家、超10億元的15家、超1億元的58家,工業總產值從2002年的174.37億元增長到2007年的658億元,年均增速32.3%。
俯瞰海滄,海岸線上如火如荼的繁忙景象,與連綿起伏的蔡尖尾山山脈,與新陽工業區、廈門出口加工區、東孚工業區、南部工業區交相輝映,港口和臨港工業形成良性互動的發展。正如市委常委、海滄投資區黨工委書記、區委書記鐘興國所說,港口和工業是海滄加速發展的“兩個輪子”,我們將倍加珍惜港口資源,努力把海滄港建成以集裝箱運輸為主的現代化國際樞紐港。
港口物流業邁上新臺階
大港口、大工業,要有與之相配套的專業化港口物流業和不斷完善的交通網絡體系。經過十多年的投資建設,海滄以港口為中心的海、陸、空立體交通網絡已經形成,通過鐵路、公路、航空,直接覆蓋福建全省、廣東東部以及江西和浙江南部,并隨著陸路運輸的發展逐步向西部、北部內陸拓展。
2007年6月份,海滄重要的貨運線路海滄鐵路支線正式提速,這對做強做大海鐵聯運,拉動閩贛兩省乃至上海鐵路局全局運輸輻射區域的進出口業務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據悉,隨著港口輻射能力的延伸,交通體系的不斷完善,目前,泉州、漳州等周邊地區很大部分的貨物,甚至江西、湖南、湖北等京廣線廣大內陸區域的貨物也通過海滄口岸進出。
大工業、大交通帶來了滾滾物流、人流和信息流,海滄港口物流業因此也邁上一個嶄新的臺階,第三產業比例不斷提升。海滄投資區管委會主任、區長林國耀多次指出,要大力發展為大企業配套服務的第三物流等現代物流業,切實提升我區物流業的層次。
海投物流是海滄最大的物流企業之一,經過十年的發展,已成為廈門市重點物流企業、國家稅務總局批準的第二批物流試點企業。“衡量一個國際樞紐港的標準有國際中轉業務、國際采購設點業務等,其中還有一個重要標準就是專業物流。”海滄海投物流公司董事長李躍慶在接受采訪時說,海滄正在往這三項標準迅速靠近,尤其是專業物流服務開展得有聲有色。
隨著專業化物流業的逐步形成,港口物流業已成為海滄的新興支柱產業。2007年,海滄交通運輸倉儲業實現增加值7億多元人民幣,比增15.2%。
以港興區、以區興港,實施區港互動、發展臨港工業,使大港區、大物流和大工業互為基礎、互相依托、互動發展,這種發展模式必將加快海滄“新港區、新工業區、新市區”的建設步伐,更加凸顯海滄在海峽西岸經濟區中“現代化港區”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