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07年12月底,兩岸累計貿易總額達到7281.7億美元,大陸目前是臺灣地區最大的貿易伙伴、出口市場和貿易順差來源地。在全球化浪潮之下,中國從“世界工廠”邁向“全球市場”,經濟高速發展,兩岸經貿合作愈加頻繁,由此也帶來了新機遇、新挑戰。
9月8日下午,商務部、國臺辦在廈門聯合舉辦了第三屆“兩岸經貿合作與發展論壇”,商務部副部長姜增偉、臺灣商業總會理事長張平沼出席論壇并致辭。來自兩岸產業界、學術界、各地臺資企業協會、各省市商務主管部門共400余人參加了論壇。論壇就推動兩岸經貿關系正常化、促進兩岸經濟共同發展進行研討。
姜增偉副部長在致辭中對兩岸經貿合作與發展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是全力開創兩岸產業合作新局面;二是積極推進兩岸經貿關系正常化;三是努力構建兩岸經貿合作制度性安排。
張平沼理事長肯定了這幾年來兩岸經貿合作的發展及成果,他表示希望兩岸各界有識之士攜手努力,以配套方案全力推動兩岸三通,采用和平對話的方式積極協商解決爭端,推動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
姜增偉:我們希望臺灣方面,能夠盡快按照“遏制爭議、共創雙贏”的共識,遵循“先易后難、循序漸進”的原則,與我們共同創造條件,克服困難,推進兩岸關系正常化。
商務部副部長姜增偉指出,今年是大陸改革開放30周年,也是兩岸經貿交流開啟的第30個年頭。30年來,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形成了互利互惠的良好發展局面。當前,兩岸關系呈現良好發展勢頭,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希望兩岸同胞乘勢而上,促進兩岸經濟的進一步融合。
“我們將加大工作力度,創造更好的環境和條件,吸引更多的臺灣服務業來大陸投資,加強兩岸在信息服務業、物流、商業零售、金融、醫療、會計、管理咨詢、旅游、電信等行業的合作,臺灣的服務業起步較早,管理先進,創新能力比較強,有很多經驗和做法值得大陸借鑒和運用。”姜部長在論壇致辭上說。 關于推進兩岸關系正常化,姜部長認為,兩岸交流合作已經有了一定規模,但現在還仍然處在艱辛、單向、局部的非正常狀態,大陸的企業、資金和供應商品,現在還在被限制入島,這也是當前一個現實的問題。我們希望臺灣方面,能夠盡快按照“遏制爭議、共創雙贏”的共識,遵循“先易后難、循序漸進”的原則,與我們共同創造條件,克服困難,推進兩岸關系正常化。
曹小衡:“兩岸關系還會有一個長期的、反復的過程,要一蹴而就是不現實的。”
曹小衡所長認為,2008年,臺灣局勢發生了積極的變化,兩岸關系柳暗花明,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在這樣的新形勢下,如何把握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主題、開創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新局面、探討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路徑,成為一件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的工作。
當天,曹小衡所長還在論壇上回顧了兩岸經貿關系發展的三個階段,并從四個方面指出兩岸經濟的互補性尚未完全發揮出來:從當前兩岸經貿交往的現實看,兩岸經貿關系相對而言不升不降,如臺商對大陸投資占當年對大陸投資的外資比重逐年下降;從兩岸經貿聯系的相關制度性建設的角度看,兩岸貿易聯系仍是單向性的規范,無雙向性的制度建設;兩岸經貿的長期失衡,臺灣地區仍對大陸產品輸臺采取嚴格的限制;從國際經濟角度看,臺灣經濟在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邊緣化”,這對臺灣經濟的發展和經濟安全、對兩岸經貿的發展正在形成潛在的風險。
對此,曹小衡所長提出構建海峽兩岸制度性合作框架的路徑可考慮分三步走:第一步,依一般游戲規則建立正常的兩岸經貿關系;第二步,推動建立更為緊密的兩岸經貿關系;第三步,使兩岸經濟向聯系機密、高度依存、共同繁榮的“經濟共同體”方向前進,使雙方的綜合競爭力大幅提升,為兩岸共創雙贏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
與此同時,兩岸也可以考慮建立兩岸經貿合作的試點,在當前的條件下,超前試行加快兩岸經貿合作的一些舉措,為未來兩岸經濟合作深化提供相關模式與經驗。
“兩岸關系雖然有重大轉機,兩岸人民和領導人有迫切往來需要,但兩岸累積的問題是長期積累的,錯綜復雜,還會有一個長期的、反復的過程,要一蹴而就是不現實的,兩岸人民也要抱著稍微不要那么著急的心態,可能會更好。”曹小衡所長最后做了預測。
林建甫:“2008年7月4號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因為兩岸終于直航。”
對于陸資來臺與臺灣經濟發展,林建甫認為,目的就是為了創造“雙贏”,雙贏體現在:對大陸企業方面,兩岸合作可以開拓臺灣市場,可以利用臺灣的樞紐地位,可將臺灣作為進軍海外的試點。對臺灣企業方面,可享受規模經濟的經驗(都市復制),有機會使用大陸在鐵路、跨海大橋等方面的新技術,有機會與大陸的巨大經濟市場連接。
林建甫闡述了自己的看法:“兩岸資金的移動幾乎皆為單向的流動,即臺資流入中國大陸者多,中國大陸對臺灣地區的投資卻因政治的因素而停滯不前,資金過度傾斜可能造成失衡現象,長久之下將不利臺灣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兩岸之間的經貿互動,因此開放陸資來臺實有必要。”
他表示,雖然開放陸資來臺可能面臨經濟、社會、意識形態等方面的疑慮,但正面效益除可直接提供就業機會、充裕產業資金、活絡金融市場外,還可擴大臺灣金融市場規模,加速發展臺灣地區成為亞太金融中心,對當前經濟趨于疲弱的臺灣地區而言具有正面的幫助。因此,對于符合對臺灣地區有力、風險控管程度小、不需要兩岸談判等三個條件的陸資可望優先松綁,其中包括開放陸資企業來臺上市、開放大陸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來臺投資期貨、開放陸資投資臺灣生產事業基礎建設發展及服務業項目等。
除此之外,兩岸雙方還應繼續加強溝通協調,就陸資來臺的相關細節問題進行磋商,如相關法律的制定、相關政策的出臺等等,拓寬來臺的陸資規模與渠道,共創雙贏局面。
最后,林建甫先生描述了自己對兩岸關系的愿望:“首先要松綁,促進資本市場自由化;其次要提升兩岸金融業國際競爭力;第三,兩岸經驗分享,商業經營更上一層樓;第四,創造兩岸共同市場,奠基大中華經濟圈。兩岸能在和平與穩定的基礎下,追求長遠的福祉,世人也因此相信中國的和平崛起。”
“我們希望金廈跨海大橋早日搭建起來,連接兩岸,形成金廈經濟圈,建設‘海上雙子城’,我們不希望再等!”林建甫呼吁。
張燕生:“人民幣匯率升值、勞動力成本上升、土地價格上升、社會成本上升,從長期講,都是必然的趨勢。”
張所長認為當前經濟環境下,大陸企業轉型的最大壓力是,轉型升級中,勞動力的相對成本變得更貴了,也就要求企業生產更好的、更貴的、有著更高技術含量和增值含量的產品。這是當前企業面臨的轉型升級壓力。
張燕生分析了產業轉型升級的背景和階段:1、改革開放前,大陸實施重化工業優先戰略。2、改革開放以來,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開放格局。3、目前,大陸產業進入工資、土地價格、和其他要素價格、生態環境成本大幅上升的新階段。
此外,就大陸企業轉型升級面臨的問題和困難,張燕生也談了自己的幾點觀察:1、大陸有研發投入所占比例小,研發和創新活力是大陸規模以上企業的最薄弱環節。2、大陸企業的研發強度遠遠低于5%的國家對高新技術企業的認證標準。3、大陸有研發和創新活動的企業的各項指標明顯好于所有規模以上的平均水平。4、雖然資源型企業的利潤率明顯高于中下游企業,但這類行業的RD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相對來講并不高。
林省三:開放直航對廠商和航運業這而言,都是一個值得期待的競爭機會。
6月19日,臺灣地區有關部門宣布擴大“小三通”使用范圍;7月4日,兩岸周末包機正式啟動;7月18日,大陸居民赴臺旅游正式啟動。兩岸“三通”問題一直是眾人矚目的焦點,在這次論壇上,長榮集團首席副總裁林省三就這一問題做了演講。
提及直航對臺灣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林省三副總裁表示:“若能截彎直航,無疑地,對臺灣經濟發展必有共享。舉例來說,臺灣是世界信息產業的重鎮,多項科技產品在全球市場具有重要的地位。但信息產品的循環壽命很短,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快速獲得技術與零組件,將是致勝的重要關鍵。現階段因為無法直航,布局兩岸的廠商必須要面對高成本、低效率的轉運過程,因而削弱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因此,開放直航對廠商和航運業這而言,都是一個值得期待的競爭機會。因為航程縮短,人員的往返將更便利,關鍵零組件的進口與成品的出口都可以因此而節省不少時間與成本。中、長期還可以改善資源運用,提高企業的經營績效,促進兩岸的產業分工,擴大雙邊貿易。”
王承杰:目前,海峽兩岸經貿合作正面臨新的形勢和機遇,隨著兩岸經貿關系的進一步加強,爭議和糾紛也必將呈上升趨勢。
隨著海峽兩岸經貿交流和合作的迅速發展,貿易摩擦和糾紛亦不可避免地出現。如何理性地對待兩岸經貿交流合作中出現的爭端,切實地維護臺商投資企業的合法權益,共同構建和諧穩定的兩岸貿易秩序,使廣大臺商和兩岸工商界、法學及法律實務領域的有識之士所共同關注的話題。
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副秘書長王承杰坦言,目前在解決爭端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對仲裁的了解不夠、過多依賴行政訴訟、裁決的執行問題影響臺商對仲裁的選擇,他建議在涉臺案件中更多地使用仲裁與調解相結合的方式,將行政調處與仲裁相結合,發揮兩種糾紛解決機制的優越性,創設出方便于當事人的新的糾紛解決機制。
王承杰副秘書長還表示,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也將繼續秉承獨立、公平、公正的原則,加強和臺灣中華仲裁協會的合作,為兩岸經貿合作做出更大的貢獻。
江岷欽:如何在新的形勢下處理兩岸經貿爭端,加強相互知識產權的保護及維護正常的兩岸經貿往來發展成為新的課題。
江岷欽教授在題為《兩岸經貿爭端解決機制之探討》的演講中指出,目前兩岸經貿爭端的形式有個人與個人爭端、個人與“政府”爭端、政府與“政府”爭端三種。在兩岸加入WTO前的經貿糾紛主要是企業層次的問題,未涉及兩岸政府層面的交涉;糾紛處理主要通過當事人協商、兩岸仲裁機構與法院訴訟等方式處理。但自2001年兩岸先后入世,兩岸經貿糾紛出現新的變化,除企業層次的一般經貿糾紛外,“政府”層面的經貿糾紛、貿易爭端與知識產權的保護等變得日益突出。
入世后的兩岸貿易爭端解決主要采取民間協商與以WTO作為平臺處理的雙重模式,對于兩岸經貿爭端的解決已然產生基本的改變。目前,兩岸同為WTO成員,客觀上已經形成新的對話機制。在WTO框架下正常、規范、穩定的對話機制,對兩岸經濟關系的歷史和現狀而言是一個有利的契機,極有利于深化兩岸經濟的相互依存與共同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