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難時世,本應謹慎行事,但全球最大的快遞和物流公司德國DHL正加大投資向新的市場發起進攻。
據英國《金融時報》9月11日報道,德國快遞公司DHL渴望通過收購或合資的方式,將其在亞洲的國內快遞業務增加一倍,以便抓住亞洲各國國內快遞服務日益增長的需求。DHL快遞亞太區首席執行官唐睿德(Dan McHugh)表示,該集團計劃在3~4年的時間內,將其亞洲業務子公司的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從現在的8%提高至16%。
搶占市場先機
長期以來,亞洲文件和包裹快遞服務需求都是跨境遞送,最近幾年,由于國內支出增加促使國內快遞服務需求升溫,情況發生了變化。然而,亞洲快遞市場競爭激烈,而且由當地小型快遞公司主宰,這些快遞公司往往提供比國際競爭對手更為廉價的服務。DHL以及包括聯邦快遞(FedEx)和聯合包裹(UPS)在內的其它全球快遞公司都渴望參與到這個飛速發展的行業中來。未來5年,亞洲快遞業預計將增長逾20%。
在唐睿德看來,中國很快會像美國一樣,擁有規模龐大的國內快遞市場,他們希望能在中國市場上占有更多的份額。唐睿德說:“中國的國內快遞業務必須參與。國內消費和居民收入在提高,國內快遞業務已變得更具吸引力。我們的戰略是成為亞洲和中國規模更大的國內業務參與者。我們要在機遇來臨之前先行投資,這樣才不會錯過客戶的下一輪需求增長?!盌HL預計,未來5~7年,全球航空快遞總量的1/3將來自北亞國家。DHL近年已在大中華區累計投資13億美元,占亞太區投資總額22億美元的59%。唐睿德認為公司的這些投資都秉持中長線方針,意在掌握先機?!凹幢憬洕啪徱惨掷m投資,以便當客戶的需求大幅增加時,我們處在非常有利的位置。”
集中在華投資
DHL將亞太區全部投資的60%放在中國,包括香港、臺灣地區和內地地區。同時,DHL正尋求收編備受成本上升煎熬的中國民營快遞公司,以加強其在中國的業務。9月上旬,DHL斥資1.1億美元擴建的香港貨物處理樞紐開始啟用,這比原計劃的竣工日期2013年提前了5年。這表明DHL欲借此在亞洲和中國剛剛興起的文件和包裹快遞市場奪取更大的市場份額。
此項投資的決定正值DHL亞太區收入增長放緩之際。2007年,DHL亞太區收入增長回落至13%,低于過去5年17%左右的年均增幅。據ATKearney統計,DHL目前在總價值25億歐元的中國際快遞市場中擁有約32.7%的市場份額,在四大國際快遞公司中位居第一。在這一年,DHL做出了兩個投資決定:投入1.1億美元擴建位于香港的中亞樞紐中心,斥資1.75億美元在上海建設北亞樞紐中心。
DHL醞釀在上海投資建設北亞樞紐中心時,中國的國際快遞市場也已經出現減緩的跡象,但該公司還是決定繼續投資。DHL快遞大中華區總裁許克威說,我們預計未來區域內市場將保持快速增長,而一個設備完善的北亞樞紐中心,可以提高運營效率,讓DHL能夠保持增長步伐。
醞釀收購或兼并
4年之前,DHL就已通過在華合資的中外運敦豪國際航空快件有限公司(簡稱“中外運敦豪”)涉足中國的國內快遞市場。2007年,中外運敦豪營業收入53.81億元,凈利潤7.2億元,但其中大部分收入來自于國際快遞業務。在國內快遞業務方面,由于定位在高端市場,成本和價格較高,貨量較為有限?!爸型膺\敦豪的國內快遞業務不是很成功,一方面是最初沒有把它作為業務重心,另一方面是成本較高的問題沒有解決。”曾在中外運敦豪擔任高層的一位人士表示。
不過,DHL快遞大中華區總裁許克威9月8日稱,隨著中國國內市場走向成熟和規范,DHL準備擴大國內快遞業務的范圍。知情人士稱,由于已與外運發展合作多年,外界大多認為雙方將在國內快遞業務上繼續攜手,但許克威在接受外電采訪時稱,合作對象可能不局限于中外運。DHL已有意收購中國民營快遞公司,以實現快速擴張。一位民營快遞公司的高層透露,DHL曾與自己所在的企業進行接觸,希望進行收購。眾多民營快遞公司今年以來經營形勢惡化,為DHL加速收購提供了機會。
民營快遞受壓
國家郵政局和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07年中國快遞市場的產值超過400億元,年均增速超過25%。在國內快遞市場,數千家以成本低廉著稱的民營快遞公司,以及國有的郵政EMS占據了主導地位。然而,物流成本上升構成的壓力,正使得國內民營快遞備受煎熬,加之中國國內快遞市場高度分散,主導這一市場的大量民營快遞企業因競爭加劇,經營形勢持續惡化。這為跨國快遞巨頭逢低介入提供了機會。憑借雄厚的資金支持,美國聯邦快遞去年6月進入這一市場以來,通過三輪大幅降價,展開了低價搶占市場的凌厲攻勢。
業內領先的順豐速運、宅急送等上半年出現虧損,一些規模較小的民營快遞公司如一統快遞、翔盛快遞等均處于破產邊緣。民營企業在競爭中處于明顯劣勢。一些民營快遞公司的高層擔心,如果跨國公司的低價策略長期施行,5年內國內快遞市場將發生重大變化,外資快遞公司將取代本土企業,主導國內快遞市場。即便是國有的郵政EMS,其總經理袁國利也坦言,跨國巨頭的進攻,尤其是聯邦快遞的降價對EMS形成了很大壓力。業內人士猜測,DHL有可能與外運發展及后者收購的民營快遞公司。組成一家兼具外資、國企、民企優勢的新公司運營國內快遞業務,但具體的操作方法目前尚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