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一周時間,三鹿“問題奶粉”事件已從—家企業的危機迅速演變成整個中國乳品行業的一場生死劫,包括蒙牛、伊利、雅士利等知名乳企在內,多家國產奶粉品牌上了黑名單。多年積累起來的消費者信心一夜之間崩塌。而就在本土奶粉企業卷入危機的時刻,外資奶粉品牌已趁機發起反攻,由此所引發的中國奶粉市場重組洗牌將在所難免。
三鹿奶粉事件影響不斷擴大,被檢測出含有三聚氰胺的乳制品不斷增多,從奶粉到雪糕再到液態奶,后又牽涉到酸奶、奶糖,卷入三聚氰胺事件的主角也不斷在增多,消費者對本土乳制品企業的信任度也將降至歷史最低水平。這恐怕是對本土奶粉企業的一次“集體株連”,此次事件或將掀起一次轟轟烈烈的行業洗牌。
隨著近幾年原料及人力成本的不斷上升、競爭對手的重壓、奶源的惡性競爭,完達山、飛鶴等和三鹿一樣走中低端奶粉路線,利潤較薄的企業早已苦不堪言。如今“老大哥”三鹿遭遇不測,“小弟們”自然唇亡齒寒。眼看如日中天的匯源尚要賣掉,這類企業也難免有些想法。
外資品牌承諾不漲價力拼市場
就在國產奶粉企業正如火如荼地忙著整頓之際,外資奶粉企業已經趁機發起“反攻”。“這幾天各地訂貨量大增,我們已通知惠氏全球的嬰幼兒配方粉生產制造系統加強生產,優先保證中國市場的需求,滿足市場供應。”惠氏中國公共關系總監席慶表示。不過該公司承諾,值此行業和市場的特殊時期,出于穩定市場和維護消費者利益的考慮,近期將保持惠氏方面嬰幼兒配方奶粉價格的穩定、不漲價。除惠氏以外,多美滋等多家外資奶業巨頭也紛紛發表聲明稱,不會對其奶粉進行提價,并且正在協調全球供應鏈保證中國市場充足供應。
英特兒營養乳品有限公司(多美滋)在聲明中表示,在”這一特殊時期”提高價格是不合適的,并聲稱只有在原材料等成本有大幅提高時才會考慮提價。多美滋對外事務總監蒲家彬表示,公司正協調自己的供應鏈,保證中國市場供應。美贊臣公共事務總監陳小敏則表示,該公司已開始進行全線產品升級,由于新產品價格較高,美贊臣早在9月11日就舉行了該新品的發布會,當時三鹿問題奶粉事件還沒有被定性。“與三鹿事件撞車,絕不是有意為之。”陳小敏說。雅培公司公共事務總監汪嶺也表示,雅培在這個時刻絕不會漲價,并且正在制定確保中國市場供應的計劃。
根據對北京等城市部分超市調查發現,雖然問題奶粉都已下架,但貨柜上可供消費者選擇的產品還有很多,價格也沒有變化。據多家超市銷售人員透露,目前洋品牌奶粉銷售情況的確有所增加,但沒有出現搶購等現象。北京一超市采購總監也提醒消費者,在采購中應該理性、冷靜,不要被某些傳言所迷惑。據了解到,一些洋品牌奶粉也在提示超市促銷員,不準鼓勵顧客囤貨,公司可以保證供應。
行業洗牌在所難免
“在奶粉事件爆發之前,三鹿奶粉的市場份額是最大的,占了整個中國奶粉市場的18%左右,現在,多年積累起來的市場信心卻毀于一旦。”一業內人士不無遺憾地表示。據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的研究數據顯示,2007年三鹿集團的奶粉銷量居全國市場首位,銷售收入約50億元左右,市場占有率達18.26%,伊利、完達山分別居第二和第三位,市場占有率分別為12.58%和8.83%。
分析人士認為,奶粉事件正加劇行業對國內奶粉產品的信任危機,短期內難以恢復消費者對國產奶粉的信心,同時給外資品牌創造了吞并、擴張的機會,行業重組洗牌在所難免。“不排除將來通過收購實現擴張的可能性,如果有好的機會我們會考慮。”惠氏中國公共關系總監席慶說,“但到目前為止還只是停留在設想階段。”席慶介紹,惠氏今年3月份投資20億元,在蘇州投產興建全球最大的奶粉工廠,預計2010年底左右正式投產,將以生產高端嬰幼兒配方奶粉為主。深陷內憂外患的本土奶粉品牌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浩劫,如何度過此難成為眾多乳企一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