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銀”,又稱民間銀器,它不同于華麗濃艷、顯富露貴的宮廷銀器,也不同于世代沿襲的少數民族銀器,其種類繁多、造型各異、意趣豐富,無論收藏還是鑒賞都極富樂趣。以明清時期兒童胸前佩戴的各式銀牌、銀鎖為例,所飾的“喜鵲登梅”、“童子抱蓮”、“天官賜福”、“狀元及第”、“丹鳳朝陽”等數十個場面,就有看不完的景色、讀不盡的文章、吟不竭的詩歌、解不透的哲理、數不清的風流,更可貴的是它們象征著吉祥、寄托著思念、飽含著祝福——人間情懷,盡在其中。
“野銀”正史
據史書記載,我國發現和使用白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如今所能見到的早期銀器始于戰國;有規模并達到一定制造水平的,則始于秦漢;而大量工藝精湛、異彩紛呈的銀器出現在唐朝。在唐朝以及唐朝之前的朝代,大部分的銀器在質地、性能等方面的優越性被官方統管,統一由官方組織采掘、制造、使用。從末代起,民間逐漸打破這種壟斷的局面,在官方屢禁不止、屢摧不垮的情況下開始大量制作銀器,日漸形成相當的規模。到了明清及民國期間,民間銀器則遍地開花,興起熱潮。
在我國古代,由于冶煉技能尚不成熱,銀器的形成較之青銅等器皿的出現要晚一些。因為作為原材料的白銀多和其他礦體相混合,不便分離提純,不像采掘獨立的金屬礦體和沙里淘金那么容易。史料顯示,戰國以前我國歷史上只有黃金制品,尚沒有發現白銀制品。秦代始皇當例,為統一中國進行了朝政體制改革,其中廢除了白銀的貨幣地位。《史記·平準書》中寫道:“乃至秦而珠、玉、龜、貝、錫、銀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白此,銀器飾品、用品才開始有一定規模的出現。
秦代末期至兩漢時期,銀器的制造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在形體和紋飾上,受當時青銅器的影響,出現了有青锏器風格的蠟璃紋、龍鳳紋、幾何線紋等銀器,而且制作技巧、藝術表現手法逐步向細工發展。銀錯金、銅錯銀、銅包銀、銅鍍銀、金銀盤絲等細工銀器相繼…現,形成了一個獨具時代特色的中國早期銀器工藝體系。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亂,朝代更替頻繁,各民族在長期共存中相互融合,因而這個時期銀器的形制紋樣也呈現出兼容并包的特點。唐朝是銀器萌芽新興時期,銀器的工藝技術越加復雜、精細,錘擊、澆鑄、焊接、切削、拋光、鉚、鍍、鏨刻、鏤空等工藝被廣泛使用。宋代銀器在唐代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形成具有典雅秀美的獨特風格,這個階段的銀器形制玲瓏奇巧,紋飾洗練精純。
后人評價宋代銀器時稱:“宋銀,素面者,講究形制,光澤悅目;紋飾者以花鳥為大宗,并使風格多彩的裝飾紋樣與變化多姿的造型巧妙結合,達到和諧統一。”元代銀器大多與宋代相近似,但是元代的某些銀器開始表現出紋飾華麗繁復的趨向,這種趨向對明以后銀器風格的轉變產生了重要影響。
明清兩代處于中國封建社會后期,文化發展趨于保守,因此銀器制作的宮廷氣息愈來愈濃厚。大體上說,明代銀器仍未脫盡生動古樸,而清代銀器卻極為工整華麗。明代銀器中素面者少見,大多紋飾結構趨向繁密,花紋通常布滿器物周身,除細線鏨刻外,亦有不少浮雕類裝飾,龍鳳形象是這個時期銀器的重要紋飾。
到了清朝,民間銀器有了合法地位,銀器制造業得到了空前發展,這時銀器的形制、紋飾、色彩調配上均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精細是這個時期銀器加工的特點。同時,清朝銀器的復合工藝也很發達,銀器與琺瑯、珠玉、寶石等結合,相映成趣,更添加了銀器的神韻。
“野銀”趣聞
民間銀器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其數量、品類不勝枚舉,對于如何劃分民問銀器的種類史上尚無記載。民間銀器大藏家、中國洛陽銀器文化研究會會長周建立先生根據自身多年的收藏研究的經驗,在其著作《中國民間銀器》中將民間銀器分為裝飾銀器和實用銀器兩大類,具體包括壺、瓶、鏡、盒、碗、盆、筷、勺、刀、爐、鎖、表、幣、動物、生肖、煙具、文房四寶、帽飾、耳環、戒指、鈴鐺、胸花、手鐲、簪、釵、步搖、壓襟等等,琳瑯滿目。
手工制造是民間銀器的傳統特色,這樣的銀器有一個共性,即一件一個造型、一個圖案,正如書法家寫字“一筆難出兩相同”。做一件精密度較高的銀器,包括設計、冶煉、提純、拔絲、壓片、造型、切割、雕鈍、鑄鏨、纏絲、鑲嵌、錨鍍、拋光等數十道工序,需要幾十天、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才可以完成。
坊中流傳著這樣的一個故事,說的正是手工制造精密銀器的艱辛:先朝有位銀匠在皇上的逼迫下,給公主做了一條手繩。這條手繩中灌了一條水銀河,手繩上面留了一個觀察洞,從洞中可以看到呂洞賓、何仙姑等八位神仙在河面上飄來游去,神態悠悠,如鐘表里的時針晝夜不停,終年不息,活靈活現,栩栩如生。這位銀匠費盡千辛萬苦,花了整整八年的時間和心血打造出這根精美絕倫的手繩。
民間銀器所飾的圖案大多別具典故或富有深意,如前文提及兒童胸前佩戴的“天官賜福”的銀牌——漢代道教有“三官”信仰,即天官、地官、水官,此三官分工負責,各司其職。天官負責賜福人間,為福神,人人歡迎信奉。后人為得福運就把“天官賜福”的圖紋制作在銀器上,所飾天官往往是朝袍玉帶、手執如意、足蹬朝靴,慈善和悅,一派富貴氣象,天官背后是童女子持扇屏,身旁為童子手捧花瓶,前面則是童子提燈引路。
“連中三元”也是民間銀器常見的圖案,其寓意為一舉成名、榮華富貴、吉祥喜慶。“連中三元”是中國封建社會科舉制度規定:鄉試第一名稱解元,會試第一名稱會元,殿試第一名稱狀元。民間銀器圖案中有的把“連中三元”用三個元寶放在一起;有的用一支箭穿過三枚古錢;有的直接把“連中三元”四個字雕刻在銀器上。諸如此類有關民間銀器的故事或傳說,深究起來極有意思。
“野銀”工藝
在銀匠中,還有這樣一種說法“七灰八紅九發青”、“七眼子八窟窿”,這指的是銀質成分的含量問題,意思是七成銀是灰色的,八成銀是紅色的且易出現窟窿,九成銀看起來略帶青色。因為純銀質地太軟,難以立身,做成的器皿容易走形,經不起摩擦和碰擊,特別是用純銀制成的大小鈴鐺沒有響音,鳥、獸、蟲頭部的須毛沒有顫動彈跳之感,所以制作器皿前一般要在純銀配料中加入銅或者其他金屬,使其變成不同成分含量的合金銀,接著再把這些合金銀切成條或塊,壓成葉或片,拉成或粗或細的銀絲——這個步驟也就是銀器制作方法中的備料。
常見的銀器制作方法還有刀刻工藝、鑲嵌工藝、鏨花工藝、花絲工藝、琺瑯工藝等。鏨花工藝是指銀匠按照預先復制在器皿體面上的圖紋虛線,手持鏨刀,一錘一錘地將圖案挫打出來。花絲工藝即當今常說的纏絲、盤絲、掐絲、滾壁等,概而言之就是把各種粗、細、扁、圓的單股或多股的銀絲組成圖案花紋,焊接裝置在器皿體面上的一種制作工藝。琺瑯工藝是把塊狀的銀配原料研成粉末、配以各種色彩,加水調成糊狀,置入器皿里面預先用銀絲、銀片做好的深淺不一之框格溝槽內,然后加以燒烤,使之和器皿牢同地結合在一起,經拋光處理,構成極具藝術效果的裝飾工藝。
民間銀器,或地藏,或傳世,經歷了千百年的人世變遷,黑銹斑斑、銀光閃閃,帶著古樸的風韻,以精湛的工藝再現了古人的生活面貌與深刻的內涵寓意,成為中國民間文化中的一支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