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地震,中國贏得的不僅僅是同情

2008-04-29 00:00:00本刊新聞信息中心
今日世界 2008年5期

如果說改革開放,中國打開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口,讓國際社會看到了中國并不是國際反華反共勢力所抹黑的那個沒有自由、沒有民主、愚昧落后的共產國家形象;那么,通過這場震驚中外的大地震,舉全國之力抗震救災的壯舉,則讓國際社會進一步看清了中國人壓不彎的脊梁,震不垮的意志,看到了中國強盛的國力和民眾空前的團結,看到了中國軍隊與人民血肉相連的深厚感情,看清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親民愛民、以民為本、把人民的生命安全看得重于天的全新形象。

外國記者眼中的四川大地震

陰雨綿綿中,一名女子呆立在坍塌的自家門前,茫然地說:“鄰居全都被活埋了。”

另一名在家門口撐起破爛不堪雨傘避雨的女子,指著周圍倒塌的民宅說:“這家和那家還有人被埋在下面。”坍塌房屋卷起的大量塵埃,使得周圍一帶呼吸都感困難。不遠處,直徑達10米以上的巖石滾落在路旁。

這是5月13日,日本共同社記者在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縣看到的一幕。一場突如其來的大地震,令整個中國大地為之震顫。而在災區內外的外國記者們,也在以他們特有的視角,關注著這場全人類共同的災難。

三十年來最致命的地震災害。芹田是日本共同社派駐中國的記者之一。5月12日下午,他像往常一樣在北京的辦公室工作,突然感到有點兒頭暈。“地震了!”而此時,在中國西南的四川省汶川縣以及周邊地區,地震已將上萬人的命運從此改變。“我們已經派出了3名記者前往災區。”芹田告訴記者說,共同社的3名記者已在13日到了北川縣,他們是首個抵達重災區的外國媒體記者隊伍。芹田的同事在沿途看到,那里仍不時發生余震,人們為躲避翻滾下來的巖石而紛紛奔往安全場所避難。此后,消息不斷從前方傳來,北川縣城已幾乎被夷為平地。然而,這只是災情的一部分。截至13日下午7時,汶川地震遇難人數已經超過12000人。一輛載有35人的大客車在茂縣境內被泥石流掩埋,車上35人全部遇難。

突如其來的災難和特大傷亡,瞬間震驚了世界。“中國發生了近30年來最致命的地震災害。”“山崩地裂,學校坍塌。”地震發生幾分鐘后,國際各大媒體就紛紛將目光聚焦在中國四川。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以及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網站、英國廣播公司網站(BBC)等媒體,連續播發突發新聞,跟蹤報道地震災情以及中國政府作出的緊急應對。

13日,美國《華盛頓郵報》、《今日美國報》,英國《每日電訊報》、《衛報》,德國《金融時報》,意大利《新聞報》,日本《朝日新聞》,韓國《東亞日報》,印度《加爾各答電訊報》、馬來西亞《新海峽時報》等紙媒也紛紛將中國大地震作為頭版頭條,同時配發超大幅照片,救援人員正在搜救的鏡頭和一個女中學生被困在廢墟里的畫面,成為多家媒體報道的焦點。

“那一刻,我想到了9.11”。地震發生當天,不僅震中的汶川音信全無,100余公里外的成都對外通信也一度中斷。因此,很多在華工作學習的外國人及外國游客,成了外國記者了解信息的第一來源。在北京LG大廈內,一個曾在中國臺灣和美國加州生活過的商業咨詢顧問告訴美聯社記者,自己雖然經歷過地震,但8級“應該是最強烈的一次”。此時,成都市民們正在為無法與外界順暢聯絡傷腦筋。來自中國移動部門的信息表明,當時的話務量是平時的10倍以上。不少外國記者紛紛獨辟蹊徑,電子郵件、手機短信成為他們采訪的重要方式之一。 美聯社記者就通過短信采訪了一名在成都的以色列學生,得到的信息是:“所有人都在大街上,醫院的病人被轉到了外面。”新加坡《聯合早報》記者也以電子郵件采訪了在成都上班的新加坡電腦系統員工林倍生,后者表示,當時腦海里閃過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所在的大廈會不會倒塌”。對災難的惶恐,讓很多外國人產生了恐怖的聯想。一名在成都的外國人在地震發生后,沖刺跑下18層。他對法新社記者說,那一刻他只想到了“9.11”時紐約的世貿中心,“有人跑掉了鞋,有人摔倒了再爬起來”。

“9.11”已成往事,汶川大地震卻近在眼前。位于成都和汶川之間的都江堰市,曾因一項著名的水利樞紐聞名世界。如今李冰父子的塑像依然高高聳立,但包括一所中學校舍在內的多棟建筑已經變成了廢墟。星期二(13日)的聚源中學,尖利的鞭炮聲伴隨著親人們悲痛的哀號,淚水在很多人臉上有聲或無聲地流淌。由于教學樓倒塌,數百名學生被困在廢墟里,生死不明。當天黎明時分,英國《金融時報》記者賈米勒.安德里尼抵達了這所學校,在他的視線所及,一些家長們都在絕望地哭叫著,母親坐在成排的尸體前。每當有新的尸體被抬出來,周圍的人都心情復雜地擁上前去,他們是在確認那是不是自己的孩子。“這是非常令人震驚的一幕。”賈米勒說。“每隔5到10分鐘,就有鞭炮聲響起。”燃放鞭炮驅魔是一項傳統,身為外國記者的賈米勒注意到了當地的這個習俗,在他采訪期間,每當有一個孩子的尸體被找到,鞭炮就會悲愴地鳴響。

《紐約時報》記者也感受到了聚源中學的悲傷,在這名記者眼中,那所學校已經完全失去了原有面貌。沒有聳立的樓體或成型的墻壁,只有瓦礫廢墟深深陷入泥地中。一男一女從瓦礫堆邊走開,男子把女人抱在懷里,而女人在哭叫著,“我的孩子死了!死了!” 無辜的孩子,是趕到現場的外國記者最關心的群體。他們通過文字和手中的鏡頭,毫不吝惜地記錄著一個個如花生命的畫面:有的在痛苦地求救,還有的已經提前凋零。

幸存者的焦慮。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在都江堰的英國路透社記者看到,一些幸存者不得不一邊忍受失去親人的悲傷,一邊漫無目的地在街上游蕩。“地震發生后的第一個晚上,幸存者們蜷縮在公共汽車中或帳篷里將就過夜。”這名記者寫道:路邊到處可見用防水油布蓋起來的尸體。醫生在醫院建筑外露天救治病人。居民因擔心余震而撤出還沒有倒塌的建筑物,逗留在大街上。焦慮和不安,明白無誤地寫在災民的臉上。新加坡聯合早報網轉引的報道這樣描述:記者在去四川向峨鄉采訪途中,看見一些人在用三輪車推著一具尸體。死者是一名25歲的女教師,地震時被活埋在倒塌學校的瓦礫中。在推尸體的親友中,她的未婚夫哭訴著原定暑假便會結婚,現在已成泡影。

同樣是一所倒塌的校舍,雖然沒有聚源中學那樣受關注,但人們悲痛的程度卻無不同。11歲的任雪生前已被確認參加向峨鄉小學六一兒童節的舞蹈表演,但在跟老師練習跳舞時卻被埋在了教室里,被救出時,孩子已是面容扭曲,滿臉瘀青。記者看到,女孩的父親任昌平傷痛欲絕,跑到暫時擺放尸體的操場上將愛女擁入懷內。任昌平哭道:“實在太苦了,我已很疲憊了!” 救援行動仍在緊張進行,很多市民也自愿跑來援助。“營救人員徹夜瘋狂工作。”路透社記者從都江堰現場發回報道稱,在暴雨如注的天氣中,營救人員正在和時間賽跑。

由衷贊揚中國救災工作井然有序

在中國四川省發生強烈地震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后,一些海外媒體近日發表文章,贊揚中國領導人對地震災難作出反應的效率“讓人印象深刻”,說中國的“救災工作井然有序”。 法新社16日報道說,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當天飛往地震受災最嚴重的地區,表示決不放松救援工作。胡錦濤在飛往受災嚴重的綿陽市途中說,抗震救災斗爭已經到了最危急的時刻。隨后胡錦濤又趕往受災更為嚴重的北川縣。俄塔社16日也報道了胡錦濤視察綿陽重災區的情況。美國《中華商報》16日發表題為《人性光輝照耀中國前行》的社論,高度贊揚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在抗震救災中表現出來的“人性光輝”。社論指出,全世界人民看到一個年近70歲的大國總理奔波在抗震第一線,看到中國軍隊官兵舍生忘死地救死扶傷。社論說,中國人民的脊梁不會被災難壓彎。

英國《每日電訊報》16日發表署名文章說,中國領導人對四川嚴重地震災難作出反應的效率“讓人印象深刻”。文章說:“救災工作井然有序。中國人展示了他們熟練處理危機的能力。”文章還說,溫家寶是“中國負責任的總理”,中國領導人對四川地震災難作出的富于同情心和及時的反應正贏得越來越多的贊許。哥倫比亞主流媒體《時代報》15日和16日連續大篇幅地報道中國地震災情和救援進展情況,對中國各級政府的災后救援工作給予高度評價,認為中國政府和人民在遭遇重大災難后的表現完全可以作為其他國家的榜樣。報道說,溫家寶總理親臨現場指揮抗震救災工作,這一舉動深入民心,給災民們以極大的精神鼓舞和戰勝困難的勇氣。報道還說,中國媒體的報道及時、客觀、透明、權威,不間斷地播報抗震救災消息,有效地配合了政府的救援工作。

美國《洛杉磯時報》14日發表評論說,中國處于痛苦和哀傷之中。地震展示了一個新的中國,一個富有同情心又極具競爭力的中國。救援人員在碎石中的挖掘十分高效。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15日發表題為《中國在地震救災行動中顯示人性面孔》的文章。文章說,中國當局對這場大規模災難的高效反應令人印象深刻。派往地震災區的軍隊幫助解救受困的幸存者,分發食品和醫療物資,從而對事態很快產生了影響。這場行動得到了妥善的組織。

德國《世界報》5月15日文章,題為:哭泣的總理感動中國人。溫家寶是中國政府的首腦,在這次的地震災害中世界認識了一個全新的總理:富有人情味的政治家,為人民的不幸而哭泣。在這次的地震災難中,溫家寶總理展現了他人性溫情。他為犧牲者默哀,向受困的兒童喊話,鼓勵他們堅持。這使中國人民對他的愛戴空前高漲。一張讓全中國動容的照片展示了溫家寶總理的另一面:這位65歲的老人穿著沾滿泥土的運動鞋扒在一個深坑邊,旁邊保鏢的手試圖把他從隨時可能塌陷的廢墟上拉下來。溫緊閉著嘴唇,馬上就要潸然淚下。當時3名緊急救助人員正在試圖挽救被困了15個小時、嚴重受傷的兒童。溫向深坑里喊道:“我是溫家寶爺爺,你們要堅持,我們一定會救你們出來的。”然后他已經哽噎難咽,說不下去了。

照片被刊登在報紙頭條,并在網絡上廣為傳播。“總理的眼淚”一詞迅速傳播開來。“我們為此向你致敬,總理!”公眾對此的熱烈贊譽不是裝出來的,人們被溫總理真情的自然流露所感動。毛澤東時代的周恩來總理在1966年3月邢臺地震發生時曾向中華民族呼吁:“團結起來,相互幫助,我們絕不能讓地震把我們擊敗!”溫在德陽重災區喊話時效仿了他的前輩,“現在最重要的就是要團結,相互幫助,不管形勢多么嚴峻。”

中國領導人令世界動容

“災害面前,最重要的是鎮定、信心、勇氣和強有力的指揮。”在前往災區的飛機上,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的講話鏗鏘有力。5月12日14時28分發生地震后,國務院總理溫家寶隨后趕到災區,此后一直輾轉于四川省內。嗅覺靈敏的外國記者,也一直關注著中國領導人在災區的一言一行。

在都江堰新建的小學,溫家寶總理實地考察時,踩著泥濘,攀上瓦礫堆,走近施救地點。新加坡《聯合早報》記者描述道,當搶險人員解救兩名被困在廢墟下的孩子時,在雨中一直彎腰察看救援情況的溫家寶,掉著熱淚大聲對孩子說:“我是溫家寶爺爺,孩子們一定要挺住!一定會得救!”當經過排列著50具罹難學生的尸體時,溫家寶停下腳步,無言地對著遺體深深地鞠躬三下。

“地震考驗中國領導人。”美國《華爾街日報》13日認為,中國領導人迅速采取了行動,向公眾表明他們正在全力抗震救災。《聯合早報》記者則注意到,由于災區下雨地滑,溫家寶在視察時摔倒,手臂受傷,而他卻不要醫護人員為自己包扎傷口。“如果你現在看見他的樣子,你馬上就會哭的。”中國政府和人民迅速而有效地應對四川汶川特大地震自然災害,贏得國際社會的普遍贊譽。面對事實,就連對華素不友好的美國《華盛頓時報》也不由感嘆:“中國迅速應對震災贏得世界贊譽”。

軍隊之所以能迅速集結得益于中國領導層的迅速指揮。地震發生后,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盡快搶救傷員,確保證災區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數小時內趕往四川地震災區,現場指揮抗震救災工作。

“這讓災區群眾吃了一顆‘定心丸’。”韓國聯合通訊社評論道。《泰晤士報》的評價則是“中國的領導人的反應速度和關注堪稱楷模”。這家英國主流報紙繼續分析道:“中國總理溫家寶立即飛往災區,表達了全國的悲傷與同情,訪問幸存者,并重申他的要求:要更快速地救援那些被困在建筑物內或被埋在瓦礫底下的人們。”

為了證明“北京在救助自己的災民時顯示出理性和領導力”,《泰晤士報》不忘拿這次地震跟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作比較。“按照官方數據,那場地震的死亡人數為24萬。在當時,緊急隊伍完全措手不及。沒有外國救援隊伍獲準進入。而這一次,中國的回應更敏銳,更成熟。美聯社則把比較對象換成了緬甸風災:“與緬甸政府在應對熱帶風暴災害時的遲緩反應和隱瞞真相相比,中國的反應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救災行動凸顯解放軍戰力提升

汶川地震發生后,解放軍和武警立即出動進行搶險救災,創下解放軍軍史和中國航空史上單日出動飛機最多、飛行架次最多、投送兵力最多的航空輸送行動紀錄。在境外軍事觀察家和美軍指揮官的眼里,這次解放軍的表現,其實是一次對處置突發事件戰斗力的全面考驗。他們認為:解放軍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有了極大提高,中國軍事現代化在國防與經濟建設中所發揮的作用,同等重要。

在黨中央、中央軍委作出調遣解放軍前往災區展開救災的決定,總參謀部下達行動命令之后,軍隊處置突發事件領導小組和各大單位的應急指揮機制,立即全力運轉起來。

對于解放軍和武警官兵如此大規模的跨區行動,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全球安全組織新聞發布,均引述美英軍事觀察家的話說:在極短時間內,遠距離運送如此大規模的部隊,顯示中國軍隊的軍力投送能力大增,而這是解放軍近年來運輸裝備、指揮體系和官兵素質現代化建設的結果。“多軍兵種,多種方式,遠距離同步開進,是一個國家武裝力量投射的最高表現形式!”一位美軍指揮官說,“中國軍隊在這次救災行動中就展現了這種能力。”

由于震中汶川災區的交通完全被塌方巨石和大裂縫阻斷,救災部隊地面機動進展緩慢,總參謀部于5月13日凌晨命駐湖北的空降某軍:如果成都和綿陽等地氣象條件不符合機降要求,則采取傘降方式,在汶川上空用降落傘直接投送救災兵力。接到總參謀部的命令后,該軍派出一個傘兵連先搭乘運輸機,在四川汶川、理縣、茂縣、北川等重災地區選擇合適傘降點。緊接著,該軍所屬6420人分乘20架“伊爾—76”型和“運八”型軍用運輸機,開足馬力將部隊空運至成都雙流機場和綿陽機場。與此同時,有“鐵軍”之稱的濟南軍區某紅軍師所屬“葉挺獨立團”的180名官兵,于13日13時乘坐中國航空一大型客機升空,拉開了中國“鐵軍”官兵空降四川汶川災區的序幕。據空降兵某師政委陳輝向新華社記者介紹,空降兵部隊共投入兩個師、約9000名兵力參加抗震救災,其中600名兵力作傘降準備,打算直接空降進入震中。14日13時03分,空軍伊爾-76型運輸機已經在汶川境內成功傘降15人。濟南軍區某紅軍師5000名官兵,14日上午也通過空運到達四川地震災區,這是中國軍隊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空中救援行動。據在洛陽機場現場組織空運的濟南軍區后勤部長王根學介紹,由于時間緊任務重,上級臨時決定原計劃由陸路運送的5000名官兵改為空中輸送,共出動飛機27架次。14日在重災區茂縣成功傘降的15名空降兵著陸后,迅速與茂縣縣委、縣政府取得聯系,于15時許第一次傳回了茂縣災情。”

對于解放軍空降部隊的行動,美國全球安全組織的軍事專家分析認為,這是解放軍精銳部隊——空降軍戰斗力同樣得到增強的表現,在“規模大、條件復雜、準備時間短”的情況下卻能迅速行動,這恰恰是“應對未來突發戰爭的具備能力”。

“設立全國哀悼日是中共的一大突破”

“胡錦濤等中國領導人鞠躬”“天安門降半旗緬懷逝者”“在地震悲劇一周時中國停止一切活動”……中國19日開始連續3天為汶川大地震死難者舉行悼念活動,成為各國媒體的“聚焦點”。

19日下午2時28分,正如法新社所言“中國進入3分鐘停頓,舉國為地震遇難者默哀”。美聯社14時31分就發出了快訊,并注意到這是“中國現代史上第一次為國家領導人以外的人實行全國性哀悼”。 洛杉磯時報將之稱為“越來越人性化的政府努力向民眾提供精神安慰和國家支持”。而德新社、美國之音等都解讀出了“設立哀悼日順應民心民意,向全世界昭示了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對生命的關愛以及萬眾一心救災重建的決心”。

在傷亡慘重的重特大事故發生后,很多國家都由政府宣布設立全國哀悼日。如“9.11”事件后,美國將9月14日定為全國哀悼日;別斯蘭人質事件后,俄羅斯宣布9月6日和7日為全國哀悼日。中國則一直缺少一個國家層級的集體祭奠活動,對于唐山大地震、特大礦難、渤海沉船等重大事故造成眾多的死難者,從未舉行過全國下半旗的悼念儀式。“這次愿意開創先例,是向國際社會顯示中國政府重視人民的安危禍福,是在盡力跟國際接軌,具有非凡的歷史意義。”多家外媒“所見略同”形成的共識是:設立全國哀悼日“表達舉國之沉痛哀思,祈愿所有不幸的生命得到安息,這一破天荒的做法,尊重所有生命與逝者,讓政權與國家更多地體現關懷與人道,是中共的一大突破,也是胡溫‘以人為本’的又一具體體現”。

是的,在數萬人罹難、數十萬人受傷、數百萬人成為受災群眾的情形下,只有感受悲愴才能凸顯堅強。寄托哀思是為了化悲痛為力量:生命高于一切,《華爾街日報》留意到“中國宣布全國哀悼,救援工作仍在繼續”,盡一切努力尋找更多的幸存者;奧運火炬傳遞“暫停”,美聯社的結論是“對中國人來說,現在最重要的是幫助同胞”;停止公共娛樂的“中國含淚”,路透社、共同社等寫下的是“生命的祈禱”……以人為本,就是民重如山。而將“以人為本”的鏡頭搖遠,細心的外媒不會忘記,幾年來近民之心、親民之意頗多體現在“中國大政”:抗擊非典第一線的指揮若定、親臨雪災現場的問寒問暖、洪水等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發生后“第一時間”出現的身影……在領袖的率先垂范下,從上至下各級政府、干部的舉措和施政行為,都顯示出“民生優先”、“民生至上”的取向,并贏得人民群眾的擁護和贊揚。

哀悼日,確是中國民族力量的凝聚,為的是在發展征程上更大的爆發。

展現的是一個團結、自信、開放的中國

國外媒體在評論中國政府此次的抗災表現時,往往會將之與32年前發生在中國的唐山地震作比較。在汶川地震發生后不久,《紐約時報》就在一篇分析文章中指出,“中國政府吸取了唐山地震的教訓,當時中國當權的‘四人幫’極力淡化災情,拒絕了國際社會的援助,在落后的經濟和技術條件限制下,救災舉步維艱,收效甚微。”

災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中國政府在此次抗震救災中的快速反應和動員能力獲得了世界輿論的贊許。《澳大利亞人報》的一篇文章曾對此給予了形象的概括:為了救助四川災民,所有中國人都“敞開了心懷,打開了錢包,張開了血管”。而在救災過程中,中國政府所體現的開放度也讓國際社會印象深刻——開通“信息直通車”。人們可以在第一時間獲取有關地震的各種信息,對于災難的程度、人員的傷亡甚至是救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都通過媒體迅速地、毫無保留地予以發布。信息暢通不僅為救災決策提供了充分的依據,而且有力地阻斷了流言和謠傳,穩定了民心。

邀請中外記者團前往地震災區采訪。由數十家中外媒體組成的記者團已經抵達四川地震災區采訪。其中既有美聯社、路透社、《紐約時報》等外國媒體記者,也有《香港經濟日報》、澳門澳亞衛視、臺灣中央社等港澳臺媒體記者。5月12日,在四川地震發生的當天,法國各大媒體便在自己的網站上設立專題,對災情和救災工作進行追蹤報道。從法國報紙14日發表的報道來看,法國各大媒體的駐華記者已經趕赴四川災區。法國媒體在報道受災人數和整體災情的同時,對溫家寶總理在第一時間親赴救災第一線格外關注。多家報紙在相關報道中大量引用溫總理在救災現場發表的講話。

中國軍人在救災過程中表現出的“高效率”也令法國媒體折服。5月14日,中國軍人步行急行軍和空投“精銳部隊”進入災區搶救被困民眾的圖像出現在法國各大電視臺的畫面上。法國媒體還認為,中國政府此次對外國媒體保持的透明度,同樣是一大“亮點”。法國第一大雜志《快報》在其網站上發表的一篇文章稱,這種透明度證明中國近30年來政治變化程度與經濟發展程度同樣壯觀中國國際形象的變化,首先要歸功于改革開放。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各方面都出現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國家實力的增強,不僅為應對災難提供了物質和技術的保障,而且帶來了戰勝災難的信心和“底氣”。更為重要的是,經過30年改革開放的實踐,中國政府和人民已經樹立了開放的心態,這使我們在面對災難時更加務實,行動也更加高效。

接受外國專業救援隊進入災區。對于國際社會的援助,在衷心感謝和歡迎之余,中國政府根據實際情況,本著臨近快捷的原則,允許外國政府派遣專業救援人員赴四川地區協助救援行動。當然,開放不是盲目地照單全收,而是一種理性的選擇。■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成人h精品网站| 久无码久无码av无码| 青青青国产免费线在| 欲色天天综合网| 国产精品欧美亚洲韩国日本不卡| 在线五月婷婷| 日本道综合一本久久久88| 亚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 亚洲综合经典在线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国产|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99|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va另类| 男女男免费视频网站国产|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观看国产小粉嫩喷水| 91口爆吞精国产对白第三集| 91在线一9|永久视频在线| 亚洲大尺码专区影院| 日韩小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lululu在线观看| 又爽又大又光又色的午夜视频| 麻豆AV网站免费进入| 97久久免费视频| 国产免费a级片| 国产毛片一区| 97视频精品全国免费观看| 国产视频自拍一区| 亚洲综合片| 中文字幕av无码不卡免费| 国产91透明丝袜美腿在线| 免费国产小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黄| 国产91麻豆免费观看| 在线观看免费AV网| 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黄片在线永久|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无码免费| 国产精品永久不卡免费视频 | 8090成人午夜精品| 国产成人超碰无码| 色综合五月婷婷|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久久| 波多野结衣第一页| 91视频青青草| 色婷婷狠狠干| 国产熟女一级毛片| 亚洲首页在线观看| P尤物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 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 国产95在线 | 99视频有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丝袜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下载| 色噜噜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在线免费| 亚洲免费毛片|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对白优播| 免费不卡视频| 91娇喘视频| 青青久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av无码不卡免费|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免| 久久国产精品夜色| 在线免费a视频| 91偷拍一区| 亚洲第一黄色网| 在线高清亚洲精品二区| 久久精品国产在热久久2019|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 中文字幕2区|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多人| 亚洲欧美精品日韩欧美| 狠狠操夜夜爽| 无码一区18禁| 91午夜福利在线观看精品| 九九九久久国产精品| 久久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97视色| 尤物在线观看乱码| 99热这里只有精品久久免费| 538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丰满成熟女性性满足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