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解差押解一位和尚去府城。住店的時候和尚將他灌醉,并剃光他的頭發后逃走了。解差醒來時發現少了一個人,大吃一驚,繼而一摸光頭轉驚為喜:“幸而和尚還在。”可隨之又困惑不已,“我在哪里呢?”
這是一則古代的笑話,它在某種程度上印證了蘇東坡的 兩句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即人們對“自我”這個猶如自己手中的東西,往往難以正確認識。從某種意義上講,認識“自我”比認識客觀事實更為困難。因此,“人貴有自知之明”。社會心理學家將人們難以正確認識“自我”的心理現象趣稱為“蘇東坡效應”。

那么,你眼中的自己又是怎樣的呢?是文雅的還是魯莽的?聰明的還是遲鈍的?是慷慨大方還是自私自利的?是謙虛謹慎的還是狂妄自大的?
其實這些問題都牽扯到一個問題——自我的評價。但是,一個人要恰如其分地評價自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些人總覺得自己事事不如人,總是低估自己,更多的人則容易拔高自己,夸大自己的有點,掩飾自己的缺點,有時候這樣做連他們自己都意識不到。我們對自己的評價到底有多準呢?
心理學實驗
鵑子的美容院出了一場小小的風波。一位顧客因為不滿意美容師的服務而拒絕付款,說這位美容師“自大、粗魯、不懂規矩”。而美容師則感到非常委屈,認為自己完全不像這位顧客說的那樣。雙方鬧得不歡而散,美容院也就此失去了一位老主顧。事后,鵑子沒有用強硬態度處罰這位美容師,而是用非常有趣的方法做了一個小小的測驗。

店里的25位美容師都是同吃同住,相互之間比較了解。她將25人聚集在一起,請她們每個人分別根據9個標準,即文雅、聰明、幽默、愛交際、講衛生、美麗、自大、勢利、粗魯等,對所有包括自己在內的25人進行排名。比如,根據文雅標準,誰排第一,其次為第二……也就是說,每一個人都要對自己和其他24個人進行評價。這樣,每個人的每一方面都有一個自我評價,還有對其他24人做出的評價。
經過統計發現,這25人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夸大優點和掩飾缺點的傾向。例如,有一個美容師自以為自己的文雅程度應該名列前茅,可是把其他24人在這方面給她的評定名詞平均一下,她的“文雅”程度僅列第二十幾名。還有一個美容師,對自己的“清潔”名次比他人給自己的平均名次提前了5位,對“聰明”和“美麗”程度的評價普遍都提前了6名,而對自己“勢利”、“自大”、“粗魯”程度的評定則普遍后退6名。
管理啟示
從這個測驗可以看到,我們對優良品質的自我評價常常比別人估計高,對不良品質的自我評價則常常比別人的估計低,也就是說,我們更容易拔高自己。這位店長讓手下的美容師借讀了這個問題,最終告訴大家的啟示就是: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這實際上就是為了克服大家有意無意地拔高和美化自己的傾向,是美容師能夠更客觀、公正地評價自己。

當然,這里的謙虛謹慎,并不是要求大家隨意貶低自己,認為自己不行。“人貴有自知之明”,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要看到自己的長處,這樣才能在學習和工作中揚長避短,取得好成績。
一個人的自我評價也不是在封閉的自我意識中自然形成的,而是在與周圍各種各樣的人的接觸中,注意把它作為一個客觀標準內化到自己心中而形成的自我形象的。由此可見,自我評價中有許多也是社會對自己評價的反映。
不論美容院,還是美妝企業,考核為員工提供了自我評價和提升的機會。在考核過程中,員工的實際工作表現經過上級主管的考察與評價后,通過面談或其他渠道,將結果反饋給被考核的員工,并聽取其員工的意見。這樣的話,考核便為上下級之間的溝通提供了條件,從而讓彼此了解對方的期望,進一步達成雙方在工作表現上的共識,通過建立共同認可的行為和績效來增加員工完成工作任務的動機。
有效地溝通對于提高員工自我評價的客觀程度是非常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