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大連采訪之時,正值早春時節,大連城內郊區樹木尚未發芽,只有山桃花如云似雪,迎風綻放。我們乘坐的汽車一路沿著大連灣向東,來到大連的郊區得勝鎮缸窯村。
迎接我們的是個三四十歲的東北漢子,操著濃重的大連口音,快人快語,看上去就是個年富力強的爽快人。他就是大連開發區得勝鎮缸窯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許玉鈴。
許玉鈴接待我們的地方是個大櫻桃園,一棵棵櫻桃樹經過了寒冬,已經開始舒展開枝丫,可惜的是氣候尚早,我們無緣看到果樹開花、長葉、結果的繁茂景象。許玉鈴指著滿山遍野的櫻桃樹對我們說,這些樹是從澳大利亞引進的大果櫻桃,產品遠銷香港和東南亞。

責任感:帶領村民共同富裕
許玉鈴從小就生長在缸窯村,但卻沒有當過傳統意義上的農民。他從學校畢業后直接去了部隊當兵,復員后又開始經商,他有自己的企業,也成了缸窯村里數得上的幾個致富能人之一。經商使他遠離了農村的生活,而這種生活讓他過得也很充實。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改變了他的想法。
缸窯村在2000年前一直是全鎮的貧困村,村里不但沒有企業,集體經濟也沒有來源,并且還有幾十萬元的債務。前些年村里把土地重新劃分時,村干部認為許玉鈴不會回村里種地便把最差的十幾畝山地給了他家,許玉鈴的老母親面對這塊貧瘠的山地束手無策。許玉鈴看了地后,決定在這里種果樹,但是種什么果樹他心里沒底。而在考察種地的過程中,喚醒了許玉鈴對土地的感情,也喚起了他對村里父老鄉親的關懷,他此時已經是有些家底的商人了,但村中的百姓還過著節衣縮食的日子,他決定回村領著百姓們共同致富。
許玉鈴很快被選為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他向村民表示,不辜負全村黨員和廣大村民的選擇,要改變缸窯村貧窮落后面貌,并把對父老鄉親真摯的熱愛化作勤奮工作的動力。他不計前嫌,依然讓當年分給他家最差的地的村主任擔任副主任,還重用了懂得栽種果樹的技術能人擔任他的助手,大力發展果樹種植產業。
許玉鈴積極帶領村兩委班子成員和廣大黨員群眾,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五六年過去了,缸窯村貧窮落后的面貌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他不僅帶出了一支堅強的黨員干部隊伍,還使得這個村成為遠近聞名的先進村。許玉鈴也因此榮獲2003年度大連開發區優秀共產黨員、遼寧省青年星火帶頭人、2004年度大連市勞動模范等光榮稱號。
思路新:引進先進生產理念
許玉鈴領導的缸窯村共有527戶共計1580多位村民,果樹面積2991畝,農民收入來源主要靠種果樹。多年來,農民一直延用傳統的種植方式種植水果,出力不少,收入很低。許玉鈴感到,再沿用這種落后的種植方式顯然不能適應市場需求。他和村班子成員經過充分的市場調查和專家論證后,確定了以盛澤現代農業園區為龍頭,輻射帶動全村果農發展優質水果的致富新思路。
從2002年,盛澤現代農業園區開始規劃建設,園區占地1500畝,到了2005年累計投資1400多萬元,栽植了從中科院、美國、加拿大等國內外科研單位引進的名優櫻桃新品種20多個,共5.6萬株,種植面積達到1000畝。園區基礎設施建設逐年加強,園內架橋1座,鋪柏油路6000平方米,圍鑄鐵柵欄3000米,建專家實驗樓600平方米,建方塘、200噸高位水池各1座,新鋪下山主管路3000米,新建管護及操作房1000平方米。為了使園區向生態型發展,2003年,新建設500噸沼氣池1處,建設豬舍30棟,養豬500多頭,一個綠色循環生態園區初具規模。
眼界寬:開拓國際廣大市場
俗話說,櫻桃好吃樹難栽。位于大連開發區的得勝鎮缸窯村氣候條件適宜種植櫻桃,但以往的品種個頭小,口感也一般,為了解決一系列技術問題,大連市外國專家局為缸窯村聘請了來自日本、澳大利亞等國的外國專家3人、大連市的果樹專業技術人員5人,對果農進行技術指導和培訓。專家們定期在田間地頭手把手地指導果農大櫻桃管理的每個技術環節。三年來,全村共聘請國內外專家為果農授課12次,技術指導20次,組織全村果農進行技術培訓5000人次。
不久,引進的櫻桃品種便有了收成,專家、果農及前來購買的商家都一致認為農業園大櫻桃個頭大、口感好,一直在商海里打拼的許玉鈴則盤算著,種出櫻桃的目的是為了把這些果子賣個好價錢。許玉鈴整天跑市場、看行情,通過各種渠道推銷自己的櫻桃。品質是產量的保證,好酒不怕巷子深,缸窯村的櫻桃很快就享譽各地,并遠銷中國香港和泰國等地。
比種櫻桃樹更難的是櫻桃的保鮮。為了解決櫻桃保鮮的問題,許玉鈴經過多方考察,引進了澳大利亞一家公司的先進技術,這項技術是國際最先進的儲藏與保鮮技術,許玉鈴通過與澳大利亞共同開發海外的櫻桃銷售市場,與這家公司達成了共建保鮮庫的合作協議。通過他的不懈努力,很快與澳大利亞投資商達成了共同開發保鮮市場的意向,總投入2000余萬元,建成占地60畝,2萬平方米600噸保鮮庫,還建成了包裝廠房和相關配套設施。保鮮庫的建成,方便了果農,節省了運費。廣大果農嘗到了引智的甜頭,5000多農戶直接受益。2003年,缸窯村規劃建設的盛澤現代農業園區被評為大連市市級農業園區。缸窯村也在2007年被遼寧省評為引進國外智力示范村。
許玉鈴還成立了缸窯村果樹協會,如今的缸窯村,已有近90%的農戶從事水果種植,水果產業已經成為該村響當當的致富品牌。2003年至今的三年多時間里,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從4600元直線上升到現在的8000多元。
愛家鄉:共同建設新農村
農村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起來,而他們的精神世界是否也能隨著經濟的好轉而有了更高的追求呢?這是擺在農村基層領導班子面前的又一道新課題。
經常出國考察、談生意的許玉鈴眼界是開闊的,在抓好經濟發展、農民增收的同時,他非常注重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和村公益事業投入,他堅持對黨員和村民進行社會公德教育和家庭美德教育,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從源頭上杜絕迷信和賭博活動,使學科技、思發展、崇尚文明蔚然成風。
2004年3月,村里投入了110萬元新建了總建筑面積860平方米的村辦公室、幼兒園、衛生所和農民文化活動室,配備了電腦、電視、音響和桌椅,大大提高了村民的醫療衛生水平和幼兒的受教育水平,特別是農民文化活動室的建成,不但為群眾娛樂、健身提供了活動場所,而且為群眾提供了學科技、靠科技致富的舞臺。從2003年起,村里每年都為全村150多位60歲以上的老人發放養老補助金,組織70歲以上的老人外出參觀,重大節日還進行慰問走訪,每年僅投入在養老事業上的資金就達10萬元以上。全村沒有一例計劃外生育,沒有一起重大治安、刑事案件,社會治安良好,村民安居樂業,成為大連開發區遠近聞名的新農村。
面對缸窯村發生的深刻變化,許玉鈴沒有滿足于現狀,他與班子成員一道,研究制定了缸窯村中長期發展規劃和奮斗目標。他決心繼續帶領全村黨員干部群眾,進一步解放思想、振奮精神、開拓進取,為把缸窯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生活富裕、社會和諧的社會主義小康村做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