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錢學森的母校加州理工學院授予他“杰出校友”的稱號。1986年6月,南加州華人科學家工程師協會給他授獎。1989年國際技術與技術交流大會授予錢學森“威拉德W.F.小羅克韋爾獎章”、“世界級科學與工程名人”和“國際理工研究所名譽成員”的稱號。在國內,他更是一位受到黨中央的嘉獎和人民敬重的杰出科學家,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
2008年2月18日晚,中央電視臺舉辦了“感動中國2007年度人物”頒獎典禮,科學巨匠錢學森排在獲獎十位人物的第一位。在感動中國現場,每一個人都被錢學森的拳拳赤子之心所感動。

拳拳赤子心
1934年暑假,錢學森考取了清華大學的公費留學生。從1935年到1955年,錢學森在美國整整居住了20年。這期間,他在學術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生活上享有豐厚的待遇,工作上擁有便利的條件。然而他始終眷戀著生他養他的祖國。
1955年10月8日,錢學森沖破重重阻礙,終于回到了他魂牽夢縈的祖國。
回國后不久,錢學森經過深思熟慮,向中國科學院提出了組建力學研究所的建議。一個月后,力學研究所即宣告成立,錢學森任所長。在周恩來總理的鼓勵下,他起草了關于《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提出了我國火箭、導彈事業的組織方案、發展計劃和具體的措施。錢學森的意見書受到了黨中央高度重視。周總理親自主持中央軍委會議,研究決定成立國家航空工業委員會,同時授命錢學森組建我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
1956年10月8日,在錢學森歸國一周年時,國防部五院宣告成立。錢學森給剛分配來的156名大學生講授“導彈概論”,開始培養新中國第一批火箭、導彈技術人才。1957年2月,周總理簽署國務院命令,正式任命錢學森為國防部五院第一任院長。
這期間,錢學森還參加了《1956年至1967年科技發展遠景規劃綱要》的制定,錢學森擔任了由12名科學家組成的綜合組組長。規劃制定了57項重大研究任務,其中,特別把發展原子能、導彈、電子計算機、半導體、無線電電子學和自動化技術作為重中之重的項目,從而為新中國的科學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作為新中國國防科技事業的主要創建者之一,錢學森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1960年,在他的具體領導下,我國研制成功了第一枚導彈。之后,他又親自主持了我國“兩彈結合”的技術攻關和實驗工作,于1966年成功發射了我國第一枚導彈核武器。1965年,他向中央建議研制發射人造衛星的時機已經成熟,并于1968年兼任空間技術研究院首任院長。1970年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新中國終于迎來了航天時代的黎明。
1958年年初,錢學森鄭重地提出了入黨要求。1959年1月,經中國科學院黨委批準,錢學森成為中國共產黨預備黨員,同年11月12日轉正。30年后,他回憶道:“在新中國成立10周年的時候,我被接納為中國共產黨黨員,這個時候我心情非常激動,我是一名中國共產黨員了!我簡直激動得睡不著覺。”
從此,錢學森以共產黨員的標準規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他說:“我在美國是學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的,一心想用自己學到的科學技術救國,不懂政治。”“回到祖國后,通過學習才慢慢懂得了馬克思主義,感到科學與政治一定要結合,即便是從事純技術工作也要有明確的政治方向。”
錢學森十分重視自己的思想建設。他是位大科學家,一生著作等身。在他的書房里,不僅擺滿了各種現代科學技術書籍,還有許多哲學、政治學、經濟學和文藝理論著作。讓人尊敬的是,書房里還有他認真閱讀過的《像雷鋒那樣做人》和《雷鋒詞典》等圖書,他把雷鋒的思想和行為從科學的高度進行了認真地概括和總結,力圖提煉出帶有規律性的一般原則。
錢學森一生獲得過無數榮譽,但他認為,最大的榮譽是自己能成為一名共產黨員。1991年10月16日,國務院、中央軍委在人民大會堂召開了授予錢學森“國家杰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和“一級英雄模范獎章”大會。江澤民、楊尚昆同志親自為他頒獎。但錢學森在講話中卻說:“今年,我看了王任重同志寫的《史來賀傳》的序言。在這個序言里他說中央組織部把雷鋒、焦裕祿、王進喜、史來賀和錢學森這五個人作為新中國成立后40年來在群眾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產黨員的優秀代表,我心情激動極了。我現在是勞動人民的一分子,而且與勞動人民中最先進的分子連在了一起。”
科學與藝術
對于錢學森,常人看來與科學完全不搭界的音樂、繪畫、攝影、文學等,卻是如影相隨地常伴左右,成了他的終身愛好且有較高造詣。
錢學森年輕時就特別喜歡貝多芬的樂曲,學過鋼琴和管弦樂,對我國古代詩詞等文學作品也懷有極大的興趣。“我覺得藝術上的修養對我后來的科學工作很重要,它開拓了科學創新思維。現在,我要宣傳這個觀點。”錢學森常說。
堪稱科學和藝術完美聯姻的則是“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和中國“歐洲古典藝術歌曲權威”蔣英的結合。
回國后40多年里,每當蔣英登臺演出或指揮學生畢業演出時,她總要請錢學森去聽、去看、去評論。錢學森也把熟識的科技人員邀去欣賞。一個獻身科學,一個從事藝術,雙方并沒有因在各自不同領域而“隔江相望”,反而互相促進、共同啟發,堪稱天作之合。錢學森說:“在我對一件工作遇到困難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往往是蔣英的歌聲使我豁然開朗,得到啟示。”每當聽到蔣英的歌聲時,錢學森總是自豪地說:“我感到非常幸福!”
1991年10月16日,錢老在人民大會堂授獎儀式上即興演講時說:“44年來,蔣英給我介紹了音樂藝術,這些藝術里所包含的詩情畫意和對人生的深刻的理解,使我豐富了對世界的認識,學會了藝術的廣闊思維方法。或者說,正因為我受到這些藝術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夠避免死心眼,避免機械唯物論,想問題能夠更寬一點、活一點。”
2005年“八一”建軍節前夕,溫家寶總理看望錢學森時,向他簡單介紹了中長期科技規劃的制定情況。
錢老說:“我要補充一個教育問題,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問題。一個有科學創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學知識,還要有文化藝術修養。沒有這些是不行的……”
錢學森從自己的親身體驗中認識到,科學工作往往是從一個猜想開始,然后才是科學論證。而這正是藝術家的思維方法,即形象思維。他一再強調人才培養的基本途徑是把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結合起來,走“科學與藝術結合”的道路,因為創新才是科學與藝術的共同靈魂。
“讓科學與藝術聯姻吧,那將會創造奇跡!”錢學森成功的事業和完美的婚姻,正是科學與藝術結合的最好佐證。
重事業輕名利
錢學森多次說過:“我作為一名技術工作者,活著的目的就是為人民服務,如果人民最后對我的工作滿意,那才是最高獎賞。”
在創建力學所期間,他按照技術科學的思想,主持建立了各個專業科組,并積極倡導學術民主,在科學研究面前不論資歷深淺,彼此都平等。他在中國科技大學創辦了近代力學系并兼任系主任。在給學生講課時,他發現許多工農子弟因為經濟困難,買不起計算尺等學習用具時,便把剛出版的中文版《工程控制論》一書的稿酬,毫不遲疑地捐給系里,資助貧困學生購買學習用具。
錢學森的心里始終裝著人民。歸國后,他被定為一級教授,一個月工資300多元。此外,還有稿費,晚年還得到過幾筆較大的科學獎金。但他把這幾筆較大的收入全部都捐了出去。
1962年前后,他所著的《物理力學講義》和《星際航行概論》先后出版,稿酬有好幾千元,這在當時是一個非常可觀的數目。那時正值國家經濟最困難時期,錢學森及其家人和全國人民一樣,也是勒緊褲帶過日子。但是,這么一大筆錢并沒有使錢學森動心,他拿到錢后,連錢袋子都沒有打開,轉手就作為黨費上交了。
1982年,錢學森等著《論系統工程》一書出版,他將所獲稿費捐給了系統工程研究小組;1994年,他榮獲何梁何利基金優秀獎獎金100萬港元,他委托秘書代他轉交給西部促進沙產業發展獎勵基金。
錢學森曾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長、院長,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國防科工委副主任,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直到中國科協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要職,其職位不可謂不高。但他對這些“官位”一點也不在意,他常常說:“我是一名科技人員,不是什么大官,那些官的待遇,我一樣也不想要。”
幾十年來,錢學森從不向組織談及待遇。從上世紀60年代初至今,他與老伴一直住在那套老式公寓房里。組織上曾想給他按標準蓋一座小樓,再修一個小院。錢學森說:“我現在的住房條件比和我同期歸國的那些人都好,這已經脫離群眾了,我常常為此感到不安。今后別再提這個問題了,把我折騰到新房子里,我于心不安,心情也不會好,能有利于健康嗎?”
淡泊名利也是錢學森的一貫追求
1992年,新華社曾發過這樣一條消息,錢學森在1988年和1992年曾兩次給時任中科院院長的周光召寫信,請求免去他學部委員的稱號。
1991年錢老已滿80歲,為了表彰他對我國科技事業的貢獻,中央決定授予他“國家杰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對于這一如此高的榮譽,錢學森本人的態度十分冷靜。授獎儀式后,眾多新聞媒體出現了一個宣傳錢學森的高潮,航天部、中國科協、國防科工委等單位也做出了向他學習的決議。
幾天后的一個上午,錢學森把秘書叫到辦公室,開口就問:“你怎么還在忙啊?我們辦任何事,都應該有個度。這件事(指對他的宣傳報道)也要適可而止。這幾天報紙上天天說我的好話,我看了心里很不是滋味。難道就沒有不同的意見、不同的聲音嗎?”秘書回答:“錢老,既然您說到這里,那么,我如實向您報告,我也聽到一些不同意見,有的年輕人說,怎么黨的知識分子政策都落實到錢學森一個人身上了?”
錢學森立即說:“你說的這個情況很重要,說明這件事涉及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問題。那我沒什么可顧慮的,他們愛怎么宣傳都行。問題是在今天,錢學森這個名字已經不完全屬于我自己,所以我得十分謹慎。在今天的科技界,有比我年長的,有和我同輩的,更多的則是比我年輕的,大家都在各自的崗位上,為國家的科技事業作貢獻。不要因為宣傳我過了頭,而影響到別人的積極性,那就不是我錢學森個人的問題了,我看現在應該畫個句號了。”
他要求秘書馬上給《光明日報》、《科技日報》等部門打電話,告訴一定不要再登宣傳錢學森的文章。
這就是錢學森,他那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態度,詮釋了一位科學家的高尚品質,展現出了一位共產黨員的高風亮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