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重視大事。謀劃講究大戰略,做事講究大手筆,看問題講究大視野,評價事物講究看大的方面。
抓大事,肯定是沒錯的。
為了抓大事,可能就會忽略一些小事,于是就有了“抓大放小”一類說法。后又覺得不夠妥帖,還是“抓大帶小”、“抓大促小”好。不管怎么說,還是把大事放在前面。大事多了,小事就放一放,小問題就忍一忍。
抓大事,中國有優勢。不過,據我觀察,有些小事,比大事還難抓。有的甚至是存在了多年,小問題成了老問題。
比如,隨地吐痰,雖是小事,但堪稱具有中國特色的頑疾。
人吃五谷雜糧,都有可能唾壅痰生。有了痰,吐出來,方神清氣爽。問題是,不知道從哪朝哪代開始,國人喜歡把痰隨便吐在地上。不過,此說不全面,一般是吐在自己家以外的公共場所的地上。以快要舉辦奧運會的古都北京為例,北方風干物燥,人多易上火生痰,結果很多人將綠地、馬路、人行天橋,都當做隨便吐痰的地方。好端端的一個北京,痰跡斑斑。其他很多城市也基本如此。我曾到南方一個全國文明城市,痰少些,但也仍很難找到一條沒有痰跡的街道。早在1996年9月,國家旅游局公布的國人最不文明的行為,隨地吐痰居首。十多年過去了,國家在發展,但此問題未見改變。
吐痰危害,不必多說,直接損人,間接害己。但因事小,年復一年,漸漸地習以為常。一位香港朋友曾問我:內地人為什么要隨地吐痰呢?政府為什么不管呢?
政府不是不管,更不是不想管,而是曾管過,似乎現在還在管,但由于各種原因,沒有像抓大事一樣管好。其實此事辦起來,不一定比成功舉辦奧運會容易。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它是一件“小事”,抓抓放放,走走停停,下工夫不夠。是小問題,但也是老問題。
其實,大事要抓好的前提,不是小事可以放棄,而是小事自然在必須抓好之列。小事抓不好,抓大事也會大打折扣。對小事容忍放縱,也會使大局受損。北京的痰跡,已經使這個美麗的首都文明形象大打折扣。
我們搞引智的,說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往往愛談點國外發達國家的一些管理辦法。其實歸納起來,無非是:
一是教育,因為教育的道理并不深奧,只需明辨什么是人的基本操守、什么是道德缺失就可以了。但明廉恥,也需孜孜不倦,持之以恒。
二是處罰,根據國情,罰到能起到作用為止。處罰是為了樹立良好操守,移風易俗。
三是完善設施,例如多設立衛生裝置,給人民提供方便。多供應一些用于吐痰的紙張,便宜一點,讓人們用得起。
其實這些方法,不用多講,國人大都耳熟能詳。真正需要引進的,是以下兩個觀念性的東西:
一是事無論大小,一律在規矩之列。“細惡亦應去”,莫以小而放縱,莫以小而不管。小若忍,也會亂大謀。我們現在也應研究研究怎么抓“小事”。或者,分工負責,有人抓大事,有人抓“小事”。能把小事辦好的人,一樣受到尊敬。能抓好隨地吐痰這類“老”小事,一定有大本事。
二是千萬不要掀高潮,因為有高潮就有低谷,高潮往往是風大雨點少,水過地皮干。在國外很少見“掀高潮”運動。我們要提倡用一個“韌”勁兒抓工作,堅持不懈。如果我們認真地抓幾年,中國人一定能改掉在公共場所隨地吐痰的毛病,還我民族一個溫良恭儉讓的文明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