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的爸爸是個體育迷,只要有比賽,就絕不會放過。北京奧運會期間,他天天守著電視機,只差沒把它抱在懷里;為了營造氣氛,總把音量開得很大,就象親臨現場一樣;電視中如潮的“加油”聲時常回蕩在房屋里。
陪著爸爸看比賽的小明,若有所思地問:“爸爸,為什么大家只會喊‘加油’?”
“不喊‘加油’,那該喊什么?”小明的爸爸心不在焉地回答。
小明天真地說:“可以喊加水,加飯,加菜,加雞腿嘛,這都跟加油一樣啊。”
“小孩子家,懂什么?‘加油’是鼓勵的口號,不是添肚子的食物。”
小明不服氣地說:“鼓勵?那為什么不喊‘打氣’?期考前,爺爺不是對你說,‘給小明好好打打氣,力爭考出好成績。’那我們也可以喊‘打氣’,鼓勵運動員。”
小明的爸爸不耐煩了,轟他說:“別在這里瞎攪和!哪來的這么多歪心眼?一邊玩去吧。”
坐在一旁的爺爺不愿意了,他訓斥兒子道:“小明是個小學生,能提出這樣的問題,很了不起!你這個做爸爸的,對孩子怎么能這個態度?我看,你也未必知道為什么喊‘加油’?”
“爸,看比賽吧,別跟著攪和。您老知道得多,去一邊給小明講吧。別打擾我看比賽。”
老爺子很生氣,瞪了兒子一眼,把孫子叫到一旁,說:“小明啊,你提的問題很好。‘加油’的來歷,你的老師也不一定會知道。咱們中國人喊‘加油’,喊得可早了,已經喊了兩千多年了。”
小明似懂非懂地問:“是嗎?那是給誰喊‘加油’呢?”
爺爺和藹地說:“當初,不是給誰喊‘加油’,而是給車加油,”
小明眨巴著大眼睛問:“爺爺,那時就有汽車啦?”
爺爺笑著說:“沒有。”
“既然沒有汽車,那怎么給車加油呢?”小明疑惑了。
爺爺笑了,說:“你問得真好!那時,雖然沒有汽車,卻有牛車、馬車。”
“我知道了,是給牛和馬喝油,這樣它們拉車就會更有勁了。”小明恍然大悟地說。
爺爺聽了,哈哈大笑說:“不是的。牛和馬是食草類動物。給它們喝油,非把它們喝拉稀不可,哪里還會有勁拉車。”
“那該怎么加油呢?”小明被搞糊涂了。
爺爺不慌不忙,很耐心地說:“說起‘加油’,還有一段典故呢。”
于是,爺爺就給小明講了一個“加油”的故事。
原來,在戰國時期,燕國有個大將,叫樂毅。他率領軍隊,打敗了齊國人。燕軍長驅直入,嚇得齊口王逃跑到了莒城。
當時,齊國首都臨淄,有個小官叫田單,也急忙率領著族人逃跑。
在逃跑前,他叫族人把車軸突出的末端全部鋸斷,裹上金屬皮;又找了幾大罐芝麻油放在車上。
人們見了都笑話他。
可是,當出城門的時候,因逃跑的車太多,發生了擁擠。許多車發生碰撞,車軸被碰斷了,無法行駛,只好拋棄。田單家族的近百輛車因為事先做了改裝,所以都完好無損。
后來,在逃亡的途中,因逃跑時間太長,車軸上潤滑的動物油,被摩干碳化了,車軸便發生劇烈的摩擦,發出‘吱呀’的響聲。拉車的馬,即使有九牛二虎之力。也別想將車提速起來。然而,人們誰也不敢停車檢修。因此,車況就變得很差,把馬累得上氣不接下氣。
田家的馬車一路上都顯得很輕快,遙遙領先,跑在隊伍的最前面。
只要車稍一減速,田家的人就會大聲喊道:“快,加油!再加點油!”
這時,田家的仆人便舀點芝麻油潑在車軸上,馬車立即又變得輕快起來。
其他逃跑的人聽見他們喊“加油”,還以為是在相互鼓勁。因此,也跟著大聲叫喊:“加油!加油!”
于是,從臨淄到即墨,一路上“加油”聲此起彼伏。綿延不絕。
從此,“加油”就成為了人們相互鼓勵的口號。 爺爺講完故事,對孫子說:“小明,知道了吧。‘加油’,就是從這里來的。”
小明高興地點著頭說:“噢,我知道了。開學后,我要去告訴老師,讓大家都知道‘加油’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