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市宜陽縣每年約有5萬余人外出務工,為了搞好對流動人口的服務管理工作,拓寬服務領域,全方位服務流動人口,近年來,宜陽縣結合工作實際開展了“三心”活動,使流動人口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溫暖。
去者放心
為了使外出務工群眾能放心外出,該縣采取了三項服務措施。
免費發放信封。該縣印制了流動人口帶資專用信封兩萬枚,每枚郵資4.20元,免費為每位流出已婚育齡婦女每年贈送4枚。流出已婚育齡婦女在外地參加健康檢查后,將《避孕節育情況報告單》裝入信封,只需填上戶籍地鄉(鎮)名稱,就能以掛號信寄出。既方便了群眾,提高了傳遞速度和效率,又便于及時、準確地掌握外出已婚育齡婦女的健康信息,維護流動人口合法權益。
為群眾代購車票。每年的正月十五期間,許多群眾爭相外出,造成買票難的現象。宜陽縣充分發動縣、鄉、村三級協會組織,通過走村串戶廣泛調查,掌握群眾的外出動態,幫助有外出打工意向群眾的訂票,讓她們不再為買不到車票而犯愁。針對今年出現的異常天氣,春節期間該縣就與鐵路部門聯系,商定車次、票價和開辟農民工綠色通道等事宜。一些鄉鎮還根據實際情況,對特別困難的計生家庭購票給予50~200元的補貼。
免費電話報平安。今年年初我國發生特大的冰雪自然災害,該縣人口計生委緊急行動,除了捐款捐物外,組織人員在春節期間上門入戶向外出務工人員的親屬拜年,以表祝福、問候,同時,還把300余張電話卡免費發放到因雨雪災害不能回家過年的流動人口、農村留守老人和兒童手中,幫助他們給遠在外地的親人打一個電話,互報平安、傳送祝福。他們還采取開通關懷救助熱線、發放慰問品、一起吃年夜飯、集體看春晚等活動,給予那些親人不能回家過年的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留守婦女等以更多的關愛和救助,使他們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與溫暖。
來者安心
近些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宜陽縣外來人員逐年增多,該縣結合實際對其兩送服務,即送藥具上門,送證件上門。2008年新年,該縣計生部門組織人員,為宜陽縣宜洛煤礦300余名礦工送去避孕套及各種避孕藥,深受礦工朋友的歡迎。他們打趣說:“這下我們可以放心地度過‘性’福的新年了。”據統計,今年該縣共開展送藥具上門活動7次,共送出各類藥具124箱(盒)。該縣計生部門還成立了“送證上門”服務小組,在全縣范圍內開展向流動人口送證上門活動。節日期間全縣計生干部進工廠、入礦區,深入外來人口聚集場所,排查打工人員,為他們補辦各種證件,計生部門帶著公章、照相機上門現場辦公,為他們現場拍照,快速辦證。今年以來,全縣共送證上門245人,不僅方便了群眾,密切了干群關系。同時,也提高了流動人口的辦證率和管理率。
留者舒心
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多,使宜陽縣約有1.05萬小朋友遠離父母成為“留守兒童”。為了使他們和其他孩子一樣健康成長,該縣動員社會各界力量,開展“找家長、建家園、助成長”主題活動。
找家長。該縣由人口計生委、計生協、婦聯、教育局共同開展了為“留守兒童”找家長活動,在深入調查的基礎上,為每位留守兒童建立了檔案,充分發動計生協會員、中小學教師及熱心于婦女兒童工作的社會各界人士,請他們與留守兒童結對子,當孩子們的“編外家長”。“編外家長”通過電話和書信與留守兒童的父母取得聯系,幫助他們及時了解孩子的生活、學習情況,并經常給留守兒童以親情問候和情感疏導。
建家園。為了讓“留守兒童”有玩耍、學習、交流的場所,該縣出臺文件,要求各鄉鎮、縣教育部門對“留守兒童”超過全村兒童20%的村給予重點關注。自去年起,該縣先后投資30余萬元,在周村、中峪、上韓等10所學校辦起首批“留守兒童”之家,配備書架、電視機、書籍及其文體器材,設立親情電話,建立“留守兒童”檔案聯系卡,在“編外媽媽”和“留守兒童”之間架起溝通橋梁,定期請家教老師及優秀家長對“留守兒童”臨時監護人進行家庭教育輔導,幫助他們豐富孩子們的業余生活。此舉,使全縣650余名“留守兒童”有了溫馨的家。根據規劃,該縣第二批9個“留守兒童”之家正在籌建之中。
助成長。為了使“留守兒童”健康快樂地成長,該縣采取三條措施。一是動員社會各部門大力宣傳“留守兒童”教育的重要性。利用宣傳畫、廣播電視、小品戲曲等形式宣傳孩子成長過程中教育的重要性,引導人們正確處理打工致富和子女教育的關系,積極遏制在部分務工人員及其子女中滋長的“讀書無用論”錯誤觀念。二是把對“留守兒童”的教育納入學校考核范圍。全縣有106所學校建立了留守學生檔案,制定了學校與留守學生家長聯系制度。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制定具體的獎懲措施,開展豐富多彩的助教活動,如在“留守兒童”中評選“最懂事的好孩子”,舉行“我愛我家”演講比賽等。三是整合社會資源,創建“留守兒童”教育和監護的社會體系。該縣成立了“留守兒童”教育監護委員會,由計生、教育、宣傳、共青團、婦聯等13個部門組成,各成員單位結合部門特點開展教育服務,使“留守兒童”生活在良好的社會教育環境中。
鏈接
項城市:“外出務工技能培訓班”讓打工群眾心里有了底
隨著“三夏”搶收、搶種任務的基本結束,家住項城市李寨鎮大王行政村的朱春梅又要踏上去廣州打工的行程了。此行,朱春梅信心十足。因為她剛剛參加過鎮計生協舉辦的外出務工技能培訓班。通過培訓使她系統學習了家庭服務、家庭護理、母嬰護理和幼兒托管等方面的家政服務知識。朱春梅說:“這回咱有就業技能了,出去肯定能找到好工作。”
為幫助解決許多群眾外出務工而無一技之長難找到好工作的實際困難,項城市人口計生部門組織并邀請當地相關技能學校的專業人員,為他們開辦了家政、縫紉、月嫂等技能短期培訓班,并印發外出務工須知。重點針對外出務工的已婚育齡群眾流動人口管理、生殖健康自我保健知識、職業技能、基本權益保護、法律知識、奧運禮儀知識、城市生活基本常識,尋找就業崗位等引導性培訓。通過培訓讓準備外出務工人員掌握了一技之長,提高了從業能力,可以大大增加就業機會。據統計,全市21個鄉鎮、辦事處已舉辦此類培訓班130期,近萬名群眾接受了務工技能培訓。同時,該市計生協積極協調當地中介公司幫助外出育齡群眾選擇真實的用工信息,指導3000多名群眾簽訂有效合法的務工合同,避免了他(她)們外出務工的盲目性。 (馬震宇)
“親情聊天室”里的“代理媽媽”們
長葛市石象鄉一些村級計生協會,6月份以來深入育齡群眾了解實際情況,針對全鄉82名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長期跟隨其祖父母生活,普遍缺乏母愛滋潤關愛的實際,精心在全鄉挑選了82名年富力強、初中以上文化、只有一個孩子,且家庭經濟條件相對較好的婦女,對每名留守兒童,都落實了“ 一對一代理媽媽”活動,幫助照顧留守兒童。
這些“代理媽媽”們,主要擔負留守兒童平時的教育、生活、學習等方面的監護和管理職責,并及時向學校、家長反饋留守兒童生活、學習、表現等方面的相關信息,防止留守兒童沾染社會惡習,杜絕逃學、輟學等現象發生,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朱孝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