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淮陽縣是一個農業大縣,資源缺乏,人口眾多。于是人們便紛紛走出家門,到東南沿海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去尋找就業機會,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外出打工。但由于大多數人都屬于無序流動,給計劃生育工作的監管增加了難度。
2004年,安嶺鎮梅墩村計生協在縣、鄉計生協會的指導下,率先在鄭州、石家莊、北京三個流動人口聚集地建立起了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協會,有效解決了流動人口管理的難題。在與該村計生協會長周永錄座談時,他講道:“成立流動人口協會有幾大好處。第一,就業方面,村民盲目外出有的找不到合適的活干,有的花了力氣但掙不到錢,甚至有的上當受騙。成立流動人口協會后,老鄉們經常聚會、交流,容易掌握用工信息,哪種行業缺人,哪種行業收入高,一交流便知。第二,調解糾紛。俗話說:‘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時難。’外出打工最怕遇見麻煩事,來自山南海北的人性格各異,在一起工作難免遇見摩擦,而這些人大多文化素質不高,一沖動矛盾容易激化,這時候就需要協會出面調解,化干戈為玉帛。在北京賣菜的周金席,與別人發生口角后,一怒之下還動了手,矛盾激化,難以收場。分會長劉建偉聞訊趕到后,立刻對其進行了批評,待到問清楚情況后,又領著周金席去向對方道歉。后來二人握手言和,在生意上互相幫助,成為好朋友。第三,維權。在石家莊務工的老鄉大都是搞建筑裝修的,有時遇到難纏的主顧,會以質量問題為借口克扣工錢,讓干活者有苦難言。后來,分會長周遠峰自學了一些法律知識和裝修方面的驗收標準,再遇見同樣的情況便以所學的知識據理力爭,每年都為大家追回不少欠款。第四,康檢。為解決已婚育齡婦女康檢證明郵寄難問題,流動人口計生協及時與當地計生部門溝通,組織育齡婦女統一康檢,統一寄回康檢證明,既提高了效率,又保證了質量。”
鄭集鄉許莊村計生協成立分會時間較晚,原來群眾都在家中以繁育花卉苗木為主。隨著人口的增多,現有耕地已不能滿足大家耕種需求,于是會長盧鳳民便外出考察,最后從一個朋友那里了解到黃河灘正在向外包租耕地,且承包費較低,于是簡單與村委的同志溝通后,便果斷地簽下2000畝的承包合同,回來后又組織村民前去分包,當時是缺資金的提供貸款、缺技術的提供技術服務。他還與省農科院簽訂棉花繁育合同,這樣,在棉花回收時,又比市場價平均每斤高出0.3元。會長盧鳳民在農忙期間每個月去鄭州達20多次,基本上都是坐夜班車去,早晨到達后安排工作,再當天趕回來,這樣一來,身體就吃不消了,于是他便與村委其他同志商量,在鄭州成立流動人口分會,選派一個精干的同志負責,平時處理問題只用電話匯報,遇到處理不了的才請盧會長親自出面。另外,為了這些人在外工作時不牽掛家里人,鄭集鄉還依托李柿園留守兒童學校對留守兒童生活上給予特殊照顧,該校為同學們設立了娛樂室、親情聊天室,并經常組織一些文娛活動,讓同學們在離開家長的時間里不感到寂寞;對一些問題兒童,還設立心理咨詢室,專門為他們進行心理咨詢服務,對他們進行心理慰藉。市、縣計生協還經常邀請市婦女兒童醫院的醫生,定期為這些兒童進行全面體檢,消除疾病隱患。對家中的空巢老人,該村還在村醫療所開展志愿者服務活動,對一些重點老人采取定時上門服務,送醫送藥,醫藥費從合作醫療費中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