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8日,浙江省臺州市第一家“炭行天下活金炭雕”專柜在該市耀達百貨家居生活區開張。短短5天時間,該專賣店的營業額已達2000多元。說到這一結果,專柜開設者——來自河南太康的農民工朱偉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之情。“當今世界上最成功的潛能開發專家安東尼·羅賓說:‘因為我恐懼,所以我必須立刻行動——朝著想要的方向奔跑!”這也是朱偉經常說的一句話。是的,從一個農民工到商場專柜老板,的確是需要付出勇氣、努力和艱辛的。
朱偉來自河南太康農村,1995年10月第一次踏上臺州的土地,并且一干就是10年。回河南老家兩年后,去年12月,朱偉又回到了被他稱為第二故鄉的臺州。這次,他是滿懷信心來創業的,他在椒江開設了臺州首家活金炭雕專柜。
帶著150元錢來到臺州
“以前在山東打工的時候,聽別人說臺州經濟比較發達,我就認為臺州的錢比較好賺。”朱偉說,1995年10月來臺州的時候只帶了150元錢,“我聽說路費要130元,所以帶著150元錢就上路了”。21歲的朱偉沒有給自己留后路,在路上開銷后,到椒江只剩下20元了。幸好,朱偉到臺州的第二天就在溫嶺大溪一家水泵廠找到了一份工作。
朱偉說,他之所以能那么快找到工作,是因為他比很多其他民工多了一次職業技術培訓的機會。初中剛畢業那年,恰逢河南大學與鄭州市鄉鎮企業局聯合,首次舉辦為期一年的職業技術培訓班,朱偉參加了這次培訓。
朱偉的第一份工作是車床工,在溫嶺大溪一家庭作坊里,他一做就是21天,每天上班時間不少于10小時,最后拿到的工錢卻少得可憐。
“初來乍到,找到一份工作當然先做著了,當時,我沒法挑肥揀瘦,因為我身上幾乎沒有錢了。后來,我就邊上班邊在周圍尋找,看有沒有工資高一點的工作。”朱偉回憶著。在那個作坊里做了21天后,朱偉就離開了,他跳槽去了一家待遇比較好的工廠仍從事車床工的工作,而且一做就是10年。
艱辛的創業之路
2005年,朱偉回到家鄉開了個家電專賣店,因為姐姐開了多年的家電專賣店,可以給他提供一些經驗。不過朱偉很快就發現家電行業其實是個非常微利且競爭趨于白熱化的行業,生意很難做。“賣家電的利潤太薄了,賣一臺電視機賺的錢差不多跟賣一雙鞋的利潤一樣。”他說。苦苦支撐兩年后,朱偉決定抽身而退。
第一次的創業失敗,使朱偉在選擇經營項目時多留了個心眼。2007年下半年,他終于把眼光鎖定在了經營活金炭雕項目上。
談起為何選擇活金炭雕這個創業項目,朱偉笑了:“我買了一份過期雜志,在那上面看到的。”他說,那年5月的時候,他買了一份2004年的《致富經》雜志,那上面不僅介紹了活金炭雕這個創業項目,還留有專賣店的加盟聯系電話。朱偉當時心想:如果是騙人的,那上面的電話肯定打不通了,能通的話,估計不會是騙人的。
抱著這樣的想法,朱偉撥了那個加盟專賣店的聯系電話,但沒有人接。出人意料的是,第二天,對方給朱偉回了電話,詳細介紹了那個項目,還給他郵寄了一份資料。
當今社會,空氣污染彌漫著各個角落,嚴重危害著人們的身體健康,人們迫切希望呼吸到新鮮的空氣。活金炭雕就為人們提供了一種有效的凈化空氣手段。這種對有毒、不潔空氣吸附值可與軍用防毒面具媲美的藝術品,無論家居、辦公室還是車內都適用。因此,朱偉覺得活金碳雕很有潛力。
有了前景看好的創業項目,可創業的地點選擇在哪呢?朱偉一想就想到臺州的經濟發展比較快,居民生活水平比較高,很適合這種新興行業的發展。再加上他在臺州工作了10年,對臺州情況也比較熟悉,于是,朱偉毅然背起行囊,帶著愛人來到了臺州,開始了人生的第二次創業。因為,經過了解,朱偉發現臺州市場上還沒有相關產品的專賣店,并且出于對“第二故鄉”的了解和熱愛,他決定在臺州開設“炭行天下”專賣店。綜合考慮了開店成本等因素后,最后決定在椒江耀達百貨開設專柜。
熟練運用網絡的“E時代民工”
當今創業致富項目多如牛毛,朱偉為何獨獨選中“活金炭雕”?談到這一點,朱偉說,網絡幫了他大忙。
閑暇的時候,朱偉喜歡上網。“我喜歡上網,因為那里面有我在現實生活中沒有機會接觸的東西。”聊到網齡,朱偉自豪地說:“我1998年的時候就接觸網絡了。”朱偉說,1998年剛流行上網的時候,他所在工廠的附近開了一個網吧,他幾乎天天去上網。輪到上夜班的時候,下班了他也要去上一兩個小時。“有一次上網上得太晚了,從網吧回宿舍的時候,大門已經關了,我就爬墻進去,結果從兩米多高的地方摔下來,腿摔傷了,半個多月才好。”朱偉說,第一次去網吧,他根本就不知道電腦該怎么用,在網管手把手教了幾天之后,他也當上了師傅,教身邊的同事怎么上網。
“尋找創業項目時,我在雜志上得到這個信息后,就在網上搜索了許多相關信息。”就這樣,朱偉對這一新興產品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對它的發展前景充滿了信心。
“前些日子,網絡還幫我省了一筆錢呢!”原來,專柜開業的時候,需要印刷一些宣傳單,朱偉跑了幾個印刷廠后,發現最低報價也要0.18元一份。后來,他在網絡上發布了一個信息。很快,就有一個印刷廠回復說愿意以0.10元一份的價格幫他印刷。
從早期的上網聊天,到現在利用網絡查找商業信息、開博客推廣活金炭雕業務,朱偉的網絡技術正越來越嫻熟自如,他在網絡世界里已經得心應手了。
現在,朱偉進入了一個全新的、自己從來沒有接觸過的行業,身邊的朋友也無法提供任何的經驗,怎樣開拓市場、該用什么樣的經營模式,完全要靠他自己去摸索了。不過,朱偉并不是很擔心,“有什么不懂的,到百度里面去搜索一下,就全知道了。”看來,網絡給朱偉的創業帶來了底氣。
對于大多數臺州市民來說,“活金炭雕”還是一個新生事物。怎樣才能讓消費者了解這一產品并掏錢購買,朱偉說,他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目前,他忙于在街頭發宣傳單,并同時嘗試聯絡裝修企業、廣告公司等,希望通過合作方式開拓業務。“因為這是臺州的首家專賣店,也沒有成熟的操作模式可以參考,一切都需要自己去摸索。”朱偉說。談到新一年的計劃,他信心滿懷:“我要開連鎖店,或者爭取把臺州的總代理拿下!”
鏈接 平輿縣:“留守婦女”互幫互助促和諧
近日,筆者來到平輿縣楊埠鎮河北村采訪時,在村民石東麗家的玉米地邊,只見五個年輕婦女正在田里忙碌著。時間不長,一畝地的雜草就拔完了。
石東麗笑著說:“謝謝大家了。”一旁的王小趁說:“不要客氣,上午你不是幫我家拔草的嗎。”
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越來越多的青壯年男勞力開始外出打工,“留守婦女”在家務農。河北村計生專干石東麗也是一名“留守婦女”,她說:“一個婦女在家,既要照顧老人,又要照看孩子,到了農忙時,恨不能會分身術,把一個人變成幾個人!”
今年初以來,石東麗突發“奇想”,為什么不能把“留守婦女”組織起來合作勞動呢?她的這一主意立即得到該鎮計生辦的支持。很快,該村的6名“留守婦女”在她的牽頭下,組成了“互助小組”。農忙時,“互助小組”留下一個組員在家,負責做飯和照顧6個組員的孩子、老人,其余的成員一起下地干活,各家的農活輪流做。成員王小趁說:“‘互助小組’不僅省時、省錢,更主要的是干活開心、不累。”很快,該村以家庭為單位的留守婦女“互助小組”發展到9個,覆蓋全部自然村,目前,組員已有60多人。
如今,河北村留守婦女“互助小組”已經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村里許多工作也通過她們得到順利開展。該村黨支部書記王天平說:“自從‘互助小組’成立后,我們村連續多年沒有發生婆媳矛盾的、沒有超計劃生育的、更沒有‘留守婦女’離婚的。可以說是家庭和諧、社會穩定。” (楊永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