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缺乏“決心”,阿富汗無疑缺乏“力量”——
7月7日,位于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市中心的印度駐阿大使館圍墻外,突然響起震耳欲聾的爆炸聲,一輛載有炸彈的汽車爆炸,讓現場頓時血流成河,數百名正在使館外排隊等候簽證的老百姓,成了無辜的犧牲品,殘缺不全的尸體,被氣浪拋得到處都是#65377;載有炸彈的汽車非但看不出原來的模樣,甚至讓勘察現場的阿富汗安全官員很長時間找不到里面遇難者的遺體#65377;后來,安全官員在附近一所民宅的屋頂上,找到了遺骸——爆炸的威力,可想而知#65377;
爆炸案的矛頭直指印度,大概是沒有什么疑問的#65377;然而,正如爆炸的受害者不僅僅是印度人和阿富汗人一樣(爆炸至少造成41人喪生,140余人受傷),它所掀起的沖擊波,還波及到了鄰國——巴基斯坦#65377;爆炸發生以后,阿富汗內政部長話里有話地表示,這起事件“顯然和這個地區的某個情報組織密切相關”,熟悉當地形勢的人都知道,它指的是巴基斯坦情報機構#65377;
確實,似乎有足夠的“理由”認為巴基斯坦情報機構協助恐怖分子完成這樣的任務#65377;從2001年開始,印度和阿富汗之間,一直相交甚歡#65377;進入2008年,印阿關系更是熱得燙手:阿富汗不但恢復了在坎大哈和賈拉拉巴德的印度領事館,還在赫拉特與馬扎里沙里夫新增兩處#65377;作為回報,印度不但在資金上給阿富汗重建輸血(提供5億歐元的重建款),還要派遣數千人的勞動大軍——盡管塔利班近期不斷綁架#65380;暗殺在阿富汗的印度工程人員#65377;這一切,和印度積怨半個多世紀的巴基斯坦,自然全都看在眼里#65377;
有了這樣的想法,難怪阿富汗總統卡爾扎伊不斷譴責巴基斯坦對恐怖分子姑息縱容,以致禍水西流,殃及鄰國#65377;卡爾扎伊甚至公開表示:“出于國防安全的考慮,阿富汗有權利越過邊境,摧毀設在國境另一側的恐怖分子基地#65377;”此言一出,巴基斯坦內政部長立即回應:“正如我們從來不會介入他國內部事務一樣,我們也絕不允許他國隨意介入本國內政#65377;”為表示抗議,巴基斯坦召回駐阿大使,兩國相互指責的口水仗,一直打到聯合國——原來,共同站在反恐戰壕里的,不一定真是親密無間的戰友#65377;
巴基斯坦:走鋼絲?
白沙瓦,巴基斯坦西北邊境省的省會,六大宗教政黨組成的“聯合行動同盟”的“政治首都”,一個不折不扣的獨立王國#65377;從白沙瓦向西,50公里就是開伯爾山口,再過去就是一馬平川的阿富汗;從白沙瓦向東,不到200公里就是首都伊斯蘭堡,開車差不多只要四個多小時#65377;一個外人難以想象的事實是,自從2002年“聯合行動同盟”在全國大選贏得勝利(成為國民議會中第三#65380;參議院中第二大政治力量)以來,它一直在西北邊境省單獨執政#65377;長期以來,穆沙拉夫對這個省采取無為而治的態度#65377;西北邊境省和中央政府之間,保持著表面上平靜#65377;今年2月,巴基斯坦議會選舉的時候,該省甚至被排除在選區之外#65377;
走在白沙瓦的街頭,同情乃至支持本#8226;拉登的人,隨處可見#65377;假如哪個外鄉人冒冒失失地詢問:“有誰知道本#8226;拉登的下落?”這個不合時宜的問題,會立刻給自己招來憤怒的眼神,甚至殺身之禍#65377;
“感謝真主,烏薩馬長老的身體一向康健!”在白沙瓦,幾乎不會有人懷疑本#8226;拉登領導的事業距離成功“只是一個時間的問題”#65377;在“聯合行動同盟”的控制下,西北邊境省被劃分成72個“教區”,毛拉們起勁地鼓動老百姓把女孩子關在家中而不是送到學校去讀書#65377;去年,一名懷揣炸彈的年輕人被警方逮捕,他承認說,毛拉非常熱心地教導自己:拉響懷中炸彈的時候,要把頭稍稍偏過一些,“要是把腦袋炸掉的話,就得帶著這副倒霉相去見真主了#65377;”
在白沙瓦向西的開伯爾山口,越是深入山區,越能感到濃濃的敵意#65377;聚集在這里的山地部落,被認為是塔利班殘余勢力的庇護所,本#8226;拉登最有可能的藏身之地#65377;在這一帶,女孩子從來就不知道“學校”是什么意思;在這一帶,人們用石塊砸死品行不端的“狗男女們”;在這一帶,原教旨主義者作為“這世上最優秀的穆斯林”,堅信塔利班遲早會重奪政權,然后“殺盡所有親近西方的人”#65377;開伯爾山口連接著兩個站在反恐最前沿的國家——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每年每月,不知有多少軍火#65380;鴉片通過這里流進巴基斯坦的山地部落#65377;林林總總的走私物品中,甚至包括被拆散的小汽車,它們被裝在大小不一的包裹中,由吃苦耐勞的駱駝一路跋涉,送到部落長老的手上#65377;
6月底7月初,距離白沙瓦十多公里的山口,響起久違的槍炮聲#65377;吉拉尼政府在“軍事打擊”與“和平談判”之間,終于做出了選擇#65377;就任伊始,吉拉尼的第一選擇曾是談判#65377;到了4月份,西北邊境省的部落武裝組織首領馬蘇德宣布單方面停火,談判似乎朝著吉拉尼預期的方向發展#65377;然而,和部落武裝組織的談判,必然被美國視為妥協#65377;6月底,美國助理國務卿理查德#8226;鮑徹來到巴基斯坦,差不多在同一時間,吉拉尼政府打響了進攻的第一槍#65377;除去白沙瓦郊區,戰火在西北邊境省多點開花,持續了一個多星期#65377;
吉拉尼政府的新選擇,一度讓巴基斯坦的反恐盟友阿富汗看到了新希望,也在一定程度上平息了來自阿富汗的指責#65377;然而,軍事打擊讓吉拉尼政府的和平努力前功盡棄#65377;6月28日,馬蘇德中止停火協議,他的部下開始襲擊政府部隊#65377;與此同時,巴基斯坦多個城市發生爆炸事件,老百姓開始對吉拉尼的輕率之舉表示強烈的不滿#65377;7月9日,吉拉尼政府又一次和地方武裝回到談判桌上,虎頭蛇尾的軍事打擊,僅僅持續了12天#65377;一位巴基斯坦前外交官自我解嘲地說:“在普什圖語里,有這么一句諺語:就算我們打了100年,最后還是要回到談判桌上#65377;”
就任五個月,吉拉尼政府在“戰”與“和”之間的徘徊猶豫,徹底重復了穆沙拉夫的舊路:既不能把軍事打擊進行到底,又不能完全棄戰言和,首鼠兩端的巴基斯坦政府,在來自部落武裝和美國的雙重壓力下,艱難地走著鋼絲,以致于被一些政治觀察家批評為“玩弄雙重游戲”的“兩面派”#65377;

阿富汗:口水仗只為遮羞?
卡賈基奧爾亞,是阿富汗赫爾曼德河畔一個小小的村寨#65377;古格拉姆#8226;梅丁就住在這個村子里,在他的農田里,全部種著罌粟#65377;
貧窮,是梅丁種鴉片的惟一解釋#65377;但是在他的村寨,種植鴉片其實不是擺脫貧窮的惟一辦法#65377;沿著赫爾曼德河逆流而上,不到五公里遠的地方,有一個英國兵營,指揮官舍文思頓少校正缺少人手#65377;
舍文思頓少校和他的部隊鎮守此地的目的,是保護赫爾曼德河上游的水電大壩#65377;60多年前,美國工程師在這里選定地址,著手建設卡賈基湖水電站#65377;1975年,美國人完成了電站一期工程,兩部發電機組可以給阿富汗南部地區提供16.5兆瓦(1兆瓦=100萬瓦特)電能#65377;按照計劃,工程全部完成以后,卡賈基湖水電站可以滿足阿富汗20%的電力需求,裝機容量達到150兆瓦#65377;
然而,卡賈基湖的工程因為蘇聯入侵被迫中止#65377;當2002年美國國際開發署回到這里的時候,發現昔日繁忙的工地早就變成了廢墟#65377;已經建成的電站機房,需要加固重修,至少240公里的電纜要重新鋪設#65377;一位開發署官員說:“在阿富汗重建計劃中,卡賈基湖電站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65377;它的恢復,可以為赫爾曼德省和坎大哈省經濟振興提供充足的電力#65377;”
然而,宏偉的計劃,似乎只能永遠停留在紙面#65377;直到今天,卡賈基湖電站舊機房的修復工作,還沒有動過一鍬土#65377;舍文思頓少校至少需要200名勞工,梅丁和他的鄰居本來是最好的招工對象,但是他們寧肯在家守著貧瘠的土地種鴉片,也不敢到英軍兵營堂堂正正地掙工資#65377;
盤踞在這一帶的塔利班武裝,是梅丁的噩夢#65377;他甚至不敢讓巡邏的英軍士兵從他居住的村寨中穿過#65377;“上一次,”他小心翼翼地說,“英國人給我們帶來好吃的#65377;但是他們走了以后,塔利班馬上占領了村子,他們拿走了這些吃喝,喝斥我們小心自己的腦袋#65377;我擔心下一次他們再來,拿走的就是我這條小命”#65377;毫無疑問,在硬碰硬的軍事較量中,舍文思頓少校占據絕對優勢,但是他們走了以后,周圍照舊是塔利班的天下#65377;“我們需要用不斷的勝利贏得當地人的信任,但是我們實在沒有足夠的部隊去完成這個任務#65377;”舍文思頓少校無奈地表示#65377;
因為有塔利班的威脅,舍文思頓少校無法招募足夠的勞工#65377;因為塔利班控制著通向卡賈基電站的惟一一條公路,大批工程物資至今滯留在喀布爾的倉庫里等待運輸#65377;一位工程人員焦急地告訴記者:“假如公路可以打通,我們只需要幾天就能把它們全部送到大壩上#65377;可是現在,靠著直升機那點運力,至少需要幾個月時間#65377;”——更何況,阿富汗至今還沒有足夠大的直升機,去對付倉庫里四臺重達30噸的大型變壓器#65377;
舍文思頓少校清楚地看到:“除非我們把大壩建起來,當地人是不會倒向我們堅定地反對塔利班的#65377;”然而,沒有穩定而安全的局勢,重建大壩,恢復發展就是一句空話#65377;“可是話又說回來——”舍文思頓聳了聳肩:“沒有當地人的支持,我們就沒辦法重建安全!”
如果說,在這場反恐戰爭中,巴基斯坦缺乏的是“決心”,那么阿富汗卡爾扎伊政府缺乏的無疑就是“力量”#65377;在赫爾曼德省,目前只部署8500名英軍士兵,而根據美軍反恐學教程的推測,這里至少需要2.5萬名官兵#65377;理論永遠只是理論,2.5萬人這個數字可是目前北約聯軍部署在阿富汗全部軍隊的一半!眼下,北約聯軍在阿富汗推行“經濟的軍事打擊”方針,就是說,盡量用最少的部隊,去贏得戰略上的優勢#65377;這個方針具體應用的結果,比如說在赫爾曼德省,就出現了少量部隊牢牢控制核心城市,而把廣大腹地甩給塔利班武裝的怪現象#65377;在卡賈基湖電站,舍文思頓少校早就看出來,以目前英軍在這個地區的實力,守住大壩,控制方圓四公里以內的區域,絕對不成問題,“但是更多的任務,就別指望了”#65377;
和巴基斯坦西北邊境省不同的是,阿富汗的老百姓并不認為塔利班會東山再起,甚至取代卡爾扎伊政府重新執政#65377;但是,就連梅丁都明白,塔利班其實“并不需要勝利,他們只要和外國軍隊這么耗下去,遲早會耗盡他們的耐心”#65377;
不知不覺中,阿富汗的安全形勢已經發生了變化!不是變得更好,而是變得更壞#65377;今年3月5日,美軍中央司令部司令法倫在國會作證時還能樂觀地預計,阿富汗局勢雖然還稱不上理想,但已經有所改善,塔利班不會發動春季攻勢#65377;一轉眼到了6月,法倫再也不敢輕易講話#65377;7月13日,塔利班武裝對坎大哈省一所主要監獄發動突襲,近千名囚犯“勝利大逃亡”#65377;一部分乍脫樊籠的囚犯興奮過度,轉身投入到解救他們的隊伍中,幾天以后魯莽地向坎大哈城外一處軍事要地發動進攻,在丟下100多具尸體后(聯軍陣亡兩人),塔利班倉惶撤出了戰斗#65377;一名聯軍軍官說:“他們沒有足夠的力量和我們爭奪軍事要地,在面對面的對抗中,我們占據絕對的優勢#65377;”
既然沒辦法和全副武裝的正規軍較量,塔利班明智地選擇了襲擊#65377;在偷偷摸摸的騷擾中,不斷殺傷北約聯軍和阿富汗安全部隊#65377;正所謂“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化整為零的戰術更加奏效#65377;今年5月和6月,北約駐阿聯軍的單月傷亡人數自2003年以來第一次超過伊拉克#65377;面對嚴峻的安全形勢,北約國際安全援助部隊發言人把原因歸咎于臨國巴基斯坦:“只要塔利班武裝可以在(巴阿)邊境兩側自由往來,在阿富汗恢復秩序就是一句空話#65377;”他的這番表白,和阿富汗總統卡爾扎伊的指責桴鼓相應,都把臟水潑到同在反恐戰線的盟友身上#65377;
然而,事實真的如此簡單?來自美國五角大樓6月底的一份報告稱,塔利班在阿富汗的主要據點,按照傳統主要分布在東部和南部,但是從今年開始,他們開始在阿富汗西部和北部活躍#65377;假如塔利班經常在巴阿國境“越界進攻”,那么來自西部和北部的打擊,又是來自哪里?根據北約聯軍的估計,目前大約有2.5萬名塔利班武裝在阿富汗興風作浪(聯軍數量為5.27萬人,其中美軍3.55萬人)#65377;難道說,如此龐大的塔利班部隊,可以反復不斷地從巴基斯坦一側進進出出?
得知自己將被派遣到阿富汗執行任務以后,舍文思頓少校曾經下過一番苦功#65377;他找來資料,熟悉當地風土人情,甚至還學了幾句簡單的普什圖語#65377;他想和當地人建立友誼,贏得他們的好感#65377;然而,終日蜷縮在軍事據點里的他,早就不再對這些抱有幻想#65377;在他的眼里,塔利班武裝不像一支有明確軍事目標的部隊,倒是和占山為王的黑幫有幾分相似:他們在集市設置據點,收取保護費;鴉片成熟的時候,逼迫梅丁們向他們“繳稅”……來自大山另一側的威脅,其實真的不在舍文思頓少校的考慮之中#65377;
7月15日,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奧巴馬對外闡述了自己的五點外交戰略,把結束伊拉克戰爭#65380;轉戰阿富汗打擊“基地”組織和塔利班武裝,設定為自己當選總統后的首要目標#65377;奧巴馬不但質疑現任政府搞錯了打擊重點(“我們現在部署在伊拉克的兵力,竟然是阿富汗的五倍多……而制造9.11事件的元兇,現在依然逍遙法外”),還承諾盡快從伊拉克撤軍,增兵阿富汗(至少增派7000名部隊,讓阿富汗成為美國的反恐中心)#65377;顯然,他已經注意到發生在阿富汗的新變化#65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