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耳商旅滋味● 系列之二十六
在北美,持有效簽證并不一定能保證進入美國,隨身物品也不一定能帶進加拿大,這要看你的運氣和臨場發揮,尤其是在陸地海關。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簽訂已經十多年了,人們以為在美加兩國間帶著行李可以自由穿行,其實不然。2008年中,美國開始向中國游客開放旅游市場,而去紐約一帶的旅行者多數都想到美加邊境著名的尼亞加拉瀑布一睹風采,那么下面講的我的一些實戰經驗許能為他們提供些幫助。
加拿大查物
從美國陸路入境加拿大過海關時,移民官會問你住在哪里,如果回答是住在加拿大某個地方的話,那么下一個問題就是:你在美國待了多久?無論你回答多久,兩天也好,一個月也罷,緊接著就會碰到另一個問題:你買了多少錢的東西,都買了些什么?
這些問題引申的意思是,加拿大陸地海關主要是查物,就是那些號稱可以自由流通的消費品,而不是僅僅以查人為主。這是因為,加拿大的稅收一直高于美國,無論食品、汽油、煙酒還是其他生活用品。所以,住在美加邊境的加拿大人往往舍近求遠,習慣開車去美國境內購物,轉一圈把后備箱塞滿后再回來,就像我們去郊區超市購物一樣。加拿大海關人員知道這一點,因而對物品關注得更多一些。不過問題都是官樣的,你說了他基本上都相信,而不像美國同行那樣把每個中東來的人都當成可能的恐怖分子。
這是因為加拿大的移民政策比美國寬松。在美國生活期間,我認識的中國朋友中有不少人申請美國綠卡被拒,轉而申請加拿大移民就被接受了。還有一些在歐洲求學的學生,在當地難以扎根,不好找工作,又拿不到居留,轉而選擇加拿大作為移民之地。加拿大收留了不少被其他國家拒絕的中國優秀人才。這個國家奉行自己的原則,不在意某個移民是否被其他國家拒絕過,移民官甚至不問這樣令人尷尬的問題。
美國查人
而過美國海關時,開頭問題可能是:你在哪兒?。咳绻闶窃诿绹幼〉耐鈬?,他就會問你是干什么的。如果是外國游客或商人,他就會問你來美國做什么,待多少天。然后接下來的問題就是,為什么去加拿大?
這些問題給人感覺是美國移民官對入境者本身的懷疑。美國人一直在指責加拿大對入境者寬松,放松了對恐怖分子的防范,所以他們要嚴格檢查來自加拿大的旅行者。同時他們會反復提問,在幾句話間歇后突然提出已提過的問題,看你的回答是否前后一致。我前一次入境美國,在好幾分鐘的盤問和搜查中,“去加拿大幾天”這個問題被問了三遍。知道這個特點的我耐著性子但卻提高了嗓門,又加重了語氣向他暗示:這個問題已經回答兩遍了,他才罷休。
美國人還經常問你是干什么的,好像能否入境與職業有關似的。假如你說出一個他認為高尚的或者掙錢多的職業,后面的問題就會減少。我有一個加拿大親戚是醫生,經常往返美加邊境,提及此事時說:其實美國人挺勢利眼的。這種涉及個人隱私的問題加拿大移民官一般不問,其他國家的邊檢也很少提這樣容易引起誤解的問題。
當然,美國人也盤問從加拿大帶了什么東西,但他們知道加拿大商品比美國貴,所以主要是從衛生和檢驗標準的角度來提問。比如他們會特別問你帶沒帶水果,有沒有牛肉。我幾次過關都被問有沒有帶牛肉和水果,有一次也因為攜帶的三明治中有兩片疑似牛肉,一只蘋果有傷痕,就被沒收。假如我的三明治里沒有肉、蘋果是光亮完好的話,我那天的午飯就會得以保留——美國海關人員明確地跟我這樣說過。
驚弓之鳥般的邊檢
從陸路入境美國好多次,無論乘大巴、坐火車還是自駕車,幾乎次次被查,沒有一次是被問三個問題就放行的。9.11事件兩年后,我開車從加拿大去美國黃石公園游玩,是從一個很小的海關入境的,像農舍一般儉樸,外面看很不起眼。從那里單獨駕車入境美國的華人比較罕見,所以進屋后我就像稀有動物一樣被四五個移民官圍著,問這問那。
我在掏文件時順便帶出了一張紙片,就隨手放回了兜里。可這樣的小動作他們都不放過,讓我把紙片給他們仔細查驗,恨不能用放大鏡看我寫的小字。一個移民官看完又送回辦公室繼續檢驗,還讓上級復核,五分鐘過后終于回來跟我說:明白了,這是你的行車路線圖!
因為我每次在北美長途開車時,都習慣事先查好地圖,把沿途經過城市的地名一一寫在紙上,因為經常是千里獨行,沒有幫手,既開車又得找路,必須知道下一地方的名字和距離,以及自己的方位,這是駕車旅行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在整個行程中,這張紙條始終不離身,駕車時經常握在手里,隨時要看,弄得皺巴巴的,被美國人懷疑會是什么不可告人的東西。
另一次入關時,美國人叫我把車停在一旁,然后人進海關辦公室接受核驗。他們兩個人搜車,那次我等了將近20分鐘。等到身份核驗沒有問題被放行后,我打開車后廂蓋,發現每個包都被打開了,資料扔得東一處西一處,那感覺就像家里被小偷光顧、遭到了洗劫一般!
嚴格的移民官
相反,從陸路進入加拿大只有一次被仔細盤問過,還是我自己的原因——確實有些驢唇不對馬嘴的回答。
那天開車入境加拿大已經是深夜,我是經過十幾個小時長途飛行到了紐約,沒有休息,在機場租輛車直接開往加拿大。30多個小時沒有躺下睡覺,又開了將近十個小時的車,過海關時人困馬乏,狀態肯定不好。
因為車是租來的,是紐約牌照,自己有長期簽證,因此為了少羅嗦我就說住在加拿大,結果卻遭到了仔細盤問,前所未有。海關人員認真告訴我,如果住在加拿大卻開美國車的話,就要補交購車的稅款,因為加拿大車比美國車稅高。這讓我有些吃驚,畢竟有北美自由貿易區,開車進出境是每天都發生的事,我自己就不知道跑了多少趟了,還真沒有想到補車稅的事。
以前開朋友的車來回跑過,一直沒有這樣的問題,于是我就隨口說車是朋友的,結果卻被叫到了邊防站的屋里,遭到了近半小時的盤查。由于已經受到懷疑,問題也就一個接一個,包括誰的車、為什么他要借你、付錢了嗎。接下來移民官問:如果住在加拿大,又在紐約借了車,那你去的時候怎么去的,坐大巴還是飛機,有憑證沒有,身上帶了多少錢?
后來他提出要我把所有的現金都掏出來給他看,我就翻了幾個包做做樣子,把零錢都掏了出來想煩煩他。他倒也沒數,讓我自己說帶了多少錢就不再糾纏了。
上稅還是不上稅
問題的關鍵在于那輛車。加拿大規定,在加拿大居住的人,開美國牌照車入境車就要交稅,如果是租的車就可以放行。
但我一開始已經說了車是借朋友的,無法改口,而且當時我并不知道租車是不會有問題的。
我跟他們解釋這次來加拿大只住幾天,我還要把車還回去的。他們仍不肯放過,說你現在開回美國還可以。可那時已經半夜,我到加拿大還有事,要真開回美國,那所有計劃都打亂了,于是我橫下心來與他們周旋。
接下來的問題中,海關人員讓我出示車證等有效文件,我就把租車合同給了他們,于是他們就問為什么車是租的。為了前后一致我只好說是朋友幫租的,話題就越繞越遠。最后他們驚奇地發現租車人竟然是我本人。
這樣,我從用朋友的車,到朋友幫我租的車,最后成了朋友用我名字租的車,兜了一大圈。不過那兩個加拿大警官看了兩遍租車合同和我的駕照、確認是我本人租車后,馬上口氣緩和下來,說沒事了。那時我已經被盤問20分鐘,氣氛一度非常緊張。加拿大警官甚至懷疑我是恐怖分子,讓我站得離他遠點,把錢包給他看后再站回原位,那個口氣讓我想起了美國邊防的移民官,他們是可以把所有從發展中國家來的人都當成恐怖分子審查的。而去了加拿大那么多次,這是惟一一次讓我感到加拿大海關像美國海關一樣的嚴厲。
走還是不走
在我疲憊卻沉著的周旋下,移民官最終放棄了盤問,告訴我可以走了。受了輕度虐待的我有些不甘心,就像遠遁的狼,在逃到山頂、消失在天際之前習慣回轉身看看追蹤的獵手為什么不開槍一樣,我問他為什么這么多問題,我究竟哪一點有錯誤。
移民官看來也累了,很簡潔地說你沒什么錯誤,只是我們理解錯了。他在說我是對的時候甚至豎起了大拇指并用力點頭,以表示他的誠意,鬧得同行的來自國內的朋友一頭霧水,不知道我用了什么魔術讓形勢發生了這么大的變化。雖然聽不懂英語,但他看出了事態的嚴重性,因為連他的錢包和證件都被要求出示。出了海關,他還特別盯問我,為什么移民官開始嚴厲后來卻向你伸出大拇指啊?他也搞不清我究竟對在哪里!
事后和加拿大朋友談起這個事,哄笑之余,他們對我沉著應對沒什么夸獎,倒是跟我說,加拿大人看人,首先要看你是否是真誠的。如果他們認為你是真誠的,也就相信你說的話;即便你說錯了,他們也認為你不是在故意騙他們。但我這次真的是在故意騙他們!
這對我來說是個教訓,如果當時精神狀態好、又知道租車符合規定的話,肯定不會費那么多口舌。
敬請關注下期系列之二十七:
跟風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