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暖冬氣候對小麥生長發育的影響
1.生育期提前。暖冬年份小麥冬前生長快,葉齡平均8~8.6,小麥提早拔節。冬季葉齡較常年多0.6~1,小麥拔節期提前15~18天,抽穗期提前5~10天,成熟期提前3~5天,生育進程顯著提前。
2.個體偏旺,群體質量下降。暖冬年份冬前有效積溫增加,加快了小麥葉的生長和分蘗速度,冬季單株分蘗比常年多1.0~1.5個,葉片生長量增加0.2~1.5片。冬前高峰苗提早形成,成穗率下降。暖冬年份小麥冬、春季分蘗沒有明顯的停滯階段,分蘗不斷發生,營養生長量加大,總葉齡、高峰苗數量加大??蔹S葉多,綠葉數減少,營養生長偏旺,群體質量下降。
3.拔節提前,凍害嚴重。暖冬年份,小麥生育進程快,部分麥田拔節提前,特別是小麥播種至返青前。積溫比常年多156.2℃的年份,半冬性品種主莖處于拔節期,弱春性品種主莖及大分蘗都已拔節,主莖和大分蘗都處于穗分化中后期,抵抗低溫凍害能力大大減弱,一旦遇到低溫,小麥凍害嚴重,產量損失大。據調查,凍害嚴重的麥田一般主莖穗凍死率高達80%以上,大分蘗凍死率達50%,減產達35%。
4.病蟲害加重。暖冬有利于病蟲越冬,使越冬類病蟲源存活基數增大,易造成小麥病蟲害加重,特別是會使小麥紋枯病、紅蜘蛛、麥蚜等病蟲害的發生與蔓延。
二、對策措施
1.適期播種。早中茬麥田選用半冬性品種,于日平均氣溫14~16℃時適期播種,冬前積溫600~750℃,冬前葉齡6.5,以分蘗成穗為主,適當降低播種量,精量勻播,控制基本苗;晚茬麥選用弱春性品種,日平均氣溫12~14℃即可播種,越冬前葉齡5.5,單株分蘗2~3個,幼穗發育處于二棱期,積溫達500~550℃。這樣,既能保障小麥生育進程與季節同步,充分利用光、溫、水等自然資源,又能避開不良氣候的影響,在越冬期形成多蘗壯苗,增強麥苗抗寒和抗逆能力,控制越冬期無效分蘗的發生,降低群體高峰苗。
2.減少播種量,降低群體起點。暖冬年份單株分蘗發生量大,特別是小麥高產田。減少小麥播種量,可降低高峰苗,提高莖蘗成穗率,改善群體質量。在適播期內,精量播種,基本苗控制在每667平方米(1畝)10萬~15萬株;晚播時應適當加大播量,每晚播1天,667平方米增加5000株基本苗。以主莖和分蘗成穗并重,降低積溫增加對群體質量的影響,促進冬前麥苗早發穩長,推遲小麥拔節時間,增強小麥抗寒抗凍能力。
3.科學運籌肥水,提高防凍抗災能力。針對暖冬氣候特點,在肥料運籌上要施足基肥,氮肥占總施氮量的45%,基肥按氮∶磷∶鉀為1∶0.6∶0.9的比例混合,一次性施足。苗肥不宜過多,不施臘肥和返青肥,以控制單株生長過旺和分蘗過多、高峰苗過高。重施拔節孕穗肥,氮肥占總施氮量的50%,補施粒肥,氮肥占總施氮量的5%。
4.及時防病治蟲。暖冬年份小麥紋枯病發生重,應選用抗病性強的良種,適當降低基本苗,加強化學藥劑防治。播前用2%的立克秀10克兌水0.2公斤拌麥種10公斤,殺滅麥種帶菌,推遲病菌初次侵染時間。小麥返青至拔節期,每667平方米用井崗霉素0.3~0.4公斤,兌水70~80公斤,噴濕麥苗莖部,防治紋枯病。暖冬年份蟲害發生早,應提早用氧化樂果防治蟲害。
5.及時進行災后補救。小麥雌雄蕊分化期、四分體期對低溫最為敏感,極易與冬季寒流、春季“倒春寒”相遇,造成嚴重凍害,特別是小麥冬季拔節田塊,危害性更大。小麥凍害要視苗情進行及時補救,補救對災后恢復具有顯著的作用,只要各項補救措施到位,就可以挽救或彌補災害損失。凡在冬季越冬期發生凍害或早春受凍的麥田,要及時施用恢復肥。在小麥發生凍害后,應667平方米立即追施尿素7.5公斤,促進小麥分蘗生長,補償穗數損失。對凍害發生早、群體小、凍害重的田塊,多施肥料,一促到底。小麥拔節至孕穗期發生“倒春寒”的麥田,采取施孕穗肥和中后期噴施葉面肥相結合,可結合施氮肥補施磷、鉀肥,后期667平方米用磷酸二氫鉀100克加1%尿素兌水噴霧進行補救,以提高穗粒數和粒重。(河南省新鄉市農業科學院 董昀 郵編:45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