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山東壽光市孫家鎮三元朱村經濟實力在全鎮排名倒數第一。改革開放后,三元朱村在中國第一個大規模種植大棚蔬菜,結束了北方冬天只能吃白菜、蘿卜的歷史,成為“蔬菜之鄉”。
1978年,王樂義當選為三元朱村的黨支部書記,當時他由于患直腸癌剛做完肛門改道手術。同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王樂義拖著病痛的身軀,發誓要借著改革的東風讓三元朱村跳出窮窩。他用“鐵锨、推車、破棉襖”三件寶,領著鄉親日夜苦戰,以“東嶺蘋果西嶺桃,南嶺山楂帶葡萄”,發展荒坡換糧為果,發展多種經營,全村人均年收入由101元猛增到1200元。
1988年,王樂義瞄上了“大棚蔬菜”這項新生事物。1989年,他立下軍令狀,與三元村17位黨員帶頭建起17個冬暖式蔬菜大棚。收獲期到了,大伙幾天幾夜吃住在大棚加溫苦捱。第一批蔬菜收獲后賺了上萬元,這是三元朱村祖祖輩輩種地的農民都沒聽說過的天方夜譚。第二年,全村靠著大棚菜實現了經濟翻身,并且出了許多萬元戶。2003年,全村經濟總收入達到3098萬元,人均收入9000元,提前跨入小康。
“一村富不算富”。10多年間,王樂義無償傳授大棚種植技術的足跡遍布11個省份,“白色革命”如燎原之勢在中國北方農村迅速展開,全國大棚蔬菜種植面積快速達到200萬公頃,占到了世界設施栽培面積的87%,億萬農民因此走上了富裕之路。(中央電視臺七套《鄉約》欄目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