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屆夏季奧運會在北京盛大開幕,開幕式好評如潮;中國體育軍團摘金奪銀,國人興奮不已;鳥巢、水立方成為各國頂尖運動員的“福地”,世界紀錄屢屢刷新……然而,奧運會總要謝幕,人們總要面對柴米油鹽的瑣事,以及投資消費、通貨膨脹和經濟增長的變化。
奧運會舉辦國和舉辦城市在奧運后的經濟走勢,歷來廣受關注,北京奧運會也不例外。在當前頗為微妙的國際國內經濟環境中,我們分析、研判北京奧運會后的中國經濟,可以從兩個視角去觀察。其一,狹義的奧運后經濟,即奧運會對中國經濟的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由此所產生的經濟走勢的變化;其二,廣義的奧運后經濟,即在時下各種外部沖擊的影響下,奧運會后中國經濟的何去何從。
人們通常所說的奧運經濟,是指奧運會舉辦城市在籌備和舉辦奧運會期間,以及奧運會后的一段時期內,利用奧運會的資源優勢和奧運會創造的商機,所開展的一系列經濟活動,從而拉動本地區經濟發展,并給舉辦城市和國家帶來階段性經濟發展加速的經濟現象。這一概念源自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美國商業奇才尤伯羅斯創造性地將奧運和商業緊密結合起來,使當年的洛杉磯奧運會成為“第一次賺錢的奧運會”。自此,統計數據表明,奧運會對舉辦國和舉辦城市帶來了投資、GDP 和相關產業的加速增長。這一點在后發國家表現得尤為明顯。1988年的漢城(現為首爾)奧運會,對韓國及漢城經濟產生了強烈的拉動作用。尤其在奧運后,韓國經濟繼續保持強勢增長;盡管酒店業和房地產業短期下滑,但回升或企穩速度較快,游客人數繼續高速增長;韓國的國際知名度提高,推動了漢城及韓國經濟的持續發展。
然而,在奧運會結束后,舉辦國和舉辦城市大多出現了經濟增速放緩,投資大幅下滑的問題。例如,在2000年悉尼奧運會和2004年雅典奧運會舉辦的次年,澳大利亞和希臘的GDP增長都下降1個百分點及以上,且投資也出現較大幅度的下滑。又如,在巴塞羅那、悉尼和雅典奧運會后,相關的房地產業、酒店業和旅游業等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波動或衰退。因此,奧運后經濟往往成為舉辦國和舉辦城市揮之不去的“心病”。
目前,專家對由奧運會直接與間接影響的奧運后中國經濟,都持樂觀態度。有代表性的觀點認為,奧運會對中國經濟的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都不大,在奧運前不大,在奧運后也不會大。奧運會之后經濟衰退,或增長速度下滑,不是所有國家都會出現的。如果一個經濟體本身規模較小,同時舉辦城市在經濟體中的比重又比較大,那么,奧運會這樣一個大規模的投資、大規模的賽事,確實會對經濟造成一定的正的或負的影響,因為它確實是非常大的增量,在短期內這個增量消失后,會對以后的經濟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是,北京的地區生產總值僅占中國GDP的3.8%;即使在奧運會場館和基礎設施建設最高峰的2006年,北京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占全國的比重也沒有超過3%。因此,奧運會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比較小的,正的或負的影響都比較小。而且,和之前舉辦過奧運會的大多數城市的不同在于,奧運會促進了北京基礎設施建設的大發展,這恰恰是其未來現代化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北京奧運到來之前,中國經濟遭遇多個外部沖擊——能源危機,糧食危機,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美國次貸危機,人民幣升值和勞動力成本上升等。由此產生兩個主要影響:其一,隨著出口增長明顯減速,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正在滑向一位數。最新數據表明,出口板塊的放緩有可能擴散到整個經濟全局。企業新訂單的數量縮減,房地產市場交易量急劇下落,是較為明顯的反映。其二,盡管CPI已連續3個月下降,PPI卻連創新高,7月的同比漲幅達到10%。當然,不能認為PP I會全部傳導到CPI,但中度通脹將持續一個時期,是不爭的事實。因此,我們提出了既要全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又要有效抑制物價過快上漲的方針。這一方針能否有效落實,是奧運后中國經濟最大“看點”。
由此可見,中國經濟與金融市場面臨的挑戰和奧運會并沒有太多聯系,其更多應歸因于全球經濟和需求增長減緩,大宗商品進口成本飆升與國內發展模式的種種不均衡。在奧運會開幕之際,中國經濟確實在放緩,但這兩件事情的相遇是一個巧合。而且,這一輪調整出現在奧運前比出現在奧運后,對中國經濟更為有利。就中國經濟而言,隨著各項宏觀經濟政策的出臺,以及各種調整的逐步到位,奧運會以后沒有再進行深度調整的理由。當然,美國的次貸,全球的油價等外部因素還會如何演變,是我們無法掌控的。如果次貸危機的影響已經基本釋放,油價、糧價開始企穩并回落,那么,恰恰到奧運會以后,中國經濟將開始新一輪的相對比較健康和穩定的增長。從歷史發展的經驗和各國的經驗教訓來看,我們首先要對經濟波動本身的規律,以及宏觀經濟的現實周期做深入的研究,然后再把奧運會的因素加進去,這樣,我們才能看到奧運會以后,中國經濟會出現什么樣的情況,它的何去何從也就比較清楚了。